文/潘霜喜
一、起式
虚领顶劲、沉肩垂肘、尾闾中正、提裆收腹,舌舐上腭,目视正前方,自然呼吸——无极式(图1)。
吸气,双手掌由两腿外侧缓缓抬起,同时双膝微屈(图2),双手抬至胸前时双手小指向里叼手(图3);呼气,双掌下按至小腹丹田处,双膝微起(图4)。
此无极生太极式。经曰:拳者,权也,所以权物而知其轻重者也。然其理实根乎太极,而其用不遗乎两拳,且人之一身浑身上下都是太极,即浑身上下都是拳,不得以一拳目拳也。
二、右风摆杨柳式
接上式,吸气,身体重心由左腿向右移动,左脚丁步式,重心在右腿上,同时左手臂斜行捧起至眉前(图5)。
右手随在左肘下,眼随手走,重心在左腿(图6)。
右手从从左肘下云手而过,随身法转至右侧,置于耳后,重心在右腿(图7)。
左脚随即向前迈步(图8),以右脚尖自转,带动身法旋腰而转,呼气,右手野马掌从脑后过耳门向左肩位转,手法内旋,目视右掌心(图9)。
吸气,身法重心缓移至右腿,以左脚尖为支点带动身法向右后旋转,同时右手外旋,随身法旋转,重心在右腿(图10、11)。呼气,屈膝沉胯,手法旋转,掌心向上,随身法回转至胸前,重心由左腿移至右腿(图12)。
此正转与反转之法,一来一回,一吸一呼,阴阳互化之道。如风中飘摆之杨柳,随风而动,一动周身皆动,力达八面。
三、左风摆杨柳式
接上式,吸气,左脚掌抬起以左脚后跟为支点,带身法向左后方旋转,同时左手从右肘下抄过,身法下沉,重心在左腿(图13)。呼气,上右步(图14),身体重心由左腿渐移至右腿,随即左手野马掌从脑后耳门推出至右肩位,手形旋转,目视掌心(图15)。
吸气,重心移至左腿(图16),右脚尖的自转带动身法公转,旋腰拧身,手随身转,目视虎口(图17)。
呼气,屈膝沉胯,手法旋转,掌心向上,随身法回转至胸前(图18)。
此顺缠逆缠之法。手法内旋,肘臂弯曲,呈一螺旋球体运动,点线面体、进退顾盼定皆在此中变化。身法摆动时做到心如流水,意如浮云,如风中飘摆的杨柳随风而动。
如此左右旋转可反复练习,一般以8次为佳。
四、收式
接上式,吸气,屈膝上左步,双手掌在胸前相合,向下内收顺任脉下按至小腹前(下丹田)呼气——无极式(图19~21)。
五、养生之道
风摆杨柳一式的练习,是身法360度的旋转,以双脚前后、左右的滚动劲带动身法,由外而内,以内养外。心如流水、意如浮云,丝丝不断、随风飘荡,如风中飘摆的杨柳。通过双腿变化的对应螺旋合劲,刺激股内侧之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肝胆相表里,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合。身法极力向外旋转可刺激背部的肝胆俞穴。以此舒和肝气,畅通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之气血。
肝在五行中属于木,木性柔和,可曲可直,枝叶条达,有生发的特性;肝在生理上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生发疏泄的功能。《难经》:肝重二斤四两,左三叶,右四叶,其治在左,其脏在右胁,右肾之前,并胃,附脊第九椎。肝者,罢极之本,即肝藏血而主筋,肝血充盈筋得其养,肢体轻劲有力,故能消除疲劳。唐人王冰:人动则血归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
足厥阴肝经属肝络胆,足少阳胆经属胆络肝;肝胆同居于右胁内,胆在肝之短叶间。肝主疏泄,分泌胆汁,藏之于胆。肝胆同主疏泄,使胆汁施泄于小肠中以助消化。《内经》曰: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肝主谋虑;胆具有准确地判断事物、做出决断的能力,称胆主决断。二者相辅相成,人则表现为谋而有决,决而无误。肝失疏泄,可致胆汁运行失常或致胆胃之气上逆;胆气失疏泄之能,胆汁运行障碍,亦可累及于肝,致肝胆同病。肝气疏泄失常,可表现为决而无谋的武断;胆气虚,又可表现为谋而不决的优柔寡断。胸胁之间骨尽处,乃少阳之分,病则其分多痛。经行身之侧,痛则不利屈伸。此胆经主病之大略也。此外,肝或胆的病变在临床上常相互影响,出现肝胆气虚、肝胆火旺或肝胆湿热的种种病理表现。如此,以功法的练习,使阴阳经气血汇流调和于肝胆。
《导引本经》:肝以眼为穴,人眠则血归肝,眼受之而能视也。夫眠乃无名或复之火,不可纵之使眠,亦不可不眠。若胆虚寒不眠,则精深困倦,志虑不安;肝实热眠过多,则慧镜生尘,善根埋灭,皆非调肝胆、伏睡魔之道也。举其要而言,勿嗔怒,勿昼寝,睡其形而不睡其神是也。盖睡之精,乃身之灵,人能少睡,则主翁惺惺,智识明净,不惟神气清爽,梦寐亦安也。若贪眠则心中血潮,元神离舍,不惟云掩性天,神亦随境昏迷。三丰有云:捉取梦中之梦,搜求玄上之玄,自从识得娘生面,笑指蓬莱在目前。此之谓也。《内经》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使志生,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灾害生,此又不可不知。
(肝俞穴:九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主多怒,黄疸,鼻酸,热病后目暗泪出,目眩,气短咳血,目上视,咳逆,口干,寒疝,筋寒,热痉,筋急相引,转筋入腹将死。胆俞穴:十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主头痛,振寒汗不出,腋下肿胀,口苦舌干,咽痛干呕吐,骨蒸劳热食不下,目黄。
——《针灸大成》明·杨继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