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会员中心 专题 武林论坛 武林商城 河南省宁陵县白蜡杆加工厂主办  
收藏本站
高级搜索
网站地图
本厂简介
本站动态 太极天地 名家专栏 少林功夫 实战技击 武林动态 武学研究 珍藏资料 白腊杆专栏 传统功夫 人物流派 太极理论 发源盛地 拳理拳法 谈武论道
最新动态 名家谈拳 名家风采 擒拿格斗 散手技法 竞技武术 文化丛谈 名派真功 心意形意 武当拳系 南拳拳系 八极拳系 八卦拳系 峨眉拳系 健康天地
搜索一下
  关键字:
  范  围:
 
代言人、技术顾问-武世俊大师
最新文章
·罗汉卧功法
·南少林天罡门虎鹤双形拳/周
·金刚八式之四——丹凤掌
·少林南北派之g币法(上)
·点穴秘传十八手
·少林南北派之师法(中)
·少林古传浑元铁布衫(上)
最新帖子
精品推荐
 
 
 
 当前位置:天下武林>少林功夫>少林功夫> 正文
少林武术“非遗”保护中的若干问题研究
来源: 作者: 点击: 发布时间:2013-03-07 双击鼠标滚 字体:[ ]
 
周伟良
(杭州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浙江杭州310036)
【摘要】少林武术是传统武术中最具影响的拳种门派,也是中华民族一张不可多得的文化名片。二十多年前,凭借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与的文化认同,尤其通过影视媒体和武侠小说亦真亦幻的渲染,少林武术适时而兴,再次成为广大习武者心目中的“武中道场”。但是,在“托名自炫”的利益驱动下,少林武术技艺不断流失、异化,少林武术的精神价值不断被淡忘、沉沦。据于少林武术面临的异变与濒危,2006年少林武术以“少林功夫”之名申报成为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五年过去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少林武术无论其技艺整理还是理论研究并未有所进展。文章通过对当前“非遗”保护中少林武术呈现出的几个问题的分析,希冀能对少林武术这宗传统武术中最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有所裨益,同时也对于其他传统拳种的文化保护有所启示。
【关键词】“非遗”保护;少林武术;若干问题
1 引言
少林武术(或曰少林拳、少林武功,近年来也有人称“少林功夫”)是传统武术中最具影响的拳种门派,也是中华民族一张不可多得的文化名片。二十多年前,凭借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与文化认同,尤其通过影视媒体和武侠小说亦真亦幻的渲染,少林武术适时而兴,再次成为广大习武者心目中的“武中道场”。但是,少林武术的当代走俏是在自身传承沉寂多年、而竞技武术长期独领风骚以及市场经济打开了久壅闸门背景下展开的,因此在“托名自炫”的利益驱动下,少林武术的技艺不断流失、异化,少林武术的精神价值不断被淡忘、沉沦。正是基于少林武术面临的异变与濒危,2006年少林寺方丈以他的慧心独识组织力量把少林武术以“少林功夫”之名申报成为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六年过去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少林武术无论其技艺整理还是理论研究并未有所进展——少林武术的技艺依然在流失、湮灭——此已遭许多有识之士诟病!2011年2月,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把包括传统武术在内的传统体育列为六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切实保护好诸如“少林武术”等民族传统体育,是当代民族传统体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当前“非遗”保护中少林武术呈现出的几个问题的分析,希冀能对少林武术这宗传统武术中最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有所裨益,同时也对于其他传统拳种的文化保护有所启示。
2 少林武术“非遗”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技艺保护的忽视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主要体现活态文化的存在样式,其所谓的“活”无疑是指文化传承中发生的衍变性。就少林武术而言,有关拳技功法无疑是保护工作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但毋庸讳言,这方面成效实在乏善可陈。早在明中期,少林武术已开始名扬天下,《江南经略》中一句“今之武艺,天下莫不让少林”,映现的是当时人们意识深处对少林寺武技的赞许和推崇。就技艺而言,其中的少林棍被誉为“棍法之宗”,少林拳法被誉为“勇名天下”的外家拳派之代表,其余如剑、鞭、戟、刀、枪等多种器械也在寺内习练,由此逐步形成了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少林武术体系。
任何一种具有历史跨度的文化在岁月年华中都会发生种种嬗变,但应有其相对稳定的文化样式,这也是传统文化发展变异性与稳定性的统一。少林武术也可作如是观。就少林武术的拳械技艺而言,棍法中既有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传给少林寺僧讲究“旧力略过,新力未发”的“荆楚长剑”棍法〔1〕,也有稍后徽人程宗猷《少林棍法阐宗》中举列的六路“小夜叉”与六路“大夜叉”、六路“阴手”与六路“排棍”;拳法中既有明代诗人描述的“距跃直前霜鹘竦,迅若奔波下崩洪”的少林校拳〔2〕,也有清人流传的“反侧前后,求察阴阳。浑身着力,脚跟乃强”的“少林寺短打”〔3〕。 时至近代,曾任少林住持的著名武僧妙兴,其留下的“头如波浪,手似流星;身如杨柳,脚似醉汉”罗汉拳诀,同样透露出少林拳技一脉相承的风格特点。这是需要组织有关人员进行专门整理研究的首要任务,焉能如某些人士泛泛而谈的“拳打卧牛之地”或“似直非直,似曲非曲”所能了之!
掌握传统武术的技艺流变,必须梳理其薪火传承的基本脉络。因此,少林武术技艺保护中存在的另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对于技艺传承的漠视。师徒传承是传统武术历史绵延的基本方式,少林武术也不例外。明清时期诸如俞大猷的《剑经》、程宗猷的《少林棍法阐宗》及吴殳的《手臂录》等典籍为我们大致勾画出当时少林武术的几条传承线索,进入清代后情况就变得复杂起来。少林武名的日隆,使“少林”成为历代习武者心目中的“圣地”,其名被人任意剪贴、借用,名曰“少林”的拳械功夫一时蜂起,从而形成了由少林寺僧整合或传承的原生态少林武术与因崇奉、认同少林之名自觉认祖归宗的次生态少林武术。这一方面反映出少林武术巨大的文化包容量,但对梳理少林武术的历史传承亦带来不小困难,这也应是少林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需要下功夫廓清厘定的问题。然而,六年来不仅历史上的少林武术传承情况未得到整理,即便亟需整理的民国以来的传承情况也不甚了了。近来有学者提出:1928年,少林寺因直系军阀与冯玉祥部的战争,而被付之一炬,“之后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社会动荡,到50年代以后对传统文化的破坏,少林寺内的武脉已经断了”, 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少林功夫”与历史上真正具有“非遗”价值的少林武术,完全风马牛不相及〔4〕。情况是否如此?鉴于少林武术文化具有一种远远超出寺界地缘的文化意义,少林寺方面对此社会质疑当有回应,但令人遗憾的是少林寺在这一问题上表现出了超然物外的“禅定”功夫,似乎申报成“非遗”名录就是目的本身。以致“少林武术是什么”似乎成了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它的“源头活水”被切断,留下了令人遗憾的“文化空场”。难道锃光瓦亮的头型再身披袈裟外加一个“少林”拳械名就是少林武术?其实那些统统不过是一个个缺乏深刻内涵而又粗鄙不堪的欺世盗名符号罢了!
2.2 各类演艺的泛滥
这里所谓的“演艺”即演艺武术,是指以武术套式演练为基本手段,为满足人们观赏需要的艺术表演。从演艺武术的文化源头看,它由于受到汉唐婀娜瑰丽的乐舞文化的滋育,当时就作为一种潜流在涌动,宋代城市经济的发展使其破土而出。《太平广记》和《梦粱录》等书中记载宋代有些行医卖药者往往会事前耍弄拳棒以招览观众,或由市井艺人“打套子令人观睹”。明清以降,那种徒以招揽观众、鬻技赚钱的演艺武术得以进一步发展。尽管演艺武术的形成、发展有其历史文化的必然性,但因对“武”的主体价值刻骨铭心的认同,故自古至今在人们的意识深处,随时流露出对花技招展“江湖卖艺”的鄙薄。早有明代,就有所谓“花拳入门,错了一生”的诫言〔5〕,尤其象戚继光等人,则直接将那种“徒支虚架,以图人前美观”的花式拳棒“视为戏剧套数”〔6〕。近代意拳创始人王芗斋的《拳道中枢》一文中更将其讥为“拳混子谋生之工具”。这一点在本人的社会调访中也得到了充分证实,许多拳种几乎都把“不准打拳卖艺”作为门规戒律,反映出人们对传统武术价值追求的一致性。事实上,徒炫人目的“戏剧套数”只是传统武术的一个补充,也始终未能成为中国传统武术发展的价值命脉所在。但时至今日,少林武术正作勇武状地步入演艺舞台的“星光大道”。
演艺化的少林武术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冠以“少林”名号的影视作品,如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少林寺》、《少林小子》及《少林僧兵》、《新少林寺》等等;二是以武术为元素,借助布景、道具、声光等表现一定剧情内容的舞台剧,如《风中少林》、《少林武魂》及《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等;三是少林僧徒(包括少林寺武僧团培训基地等)向外展示的拳械及功夫表演。历史上,旨在观赏的演艺武术是传统武术的一个组成部分,有其自身的价值意义,但绝非传统武术的全部。以见义勇为、匡扶正义为主要价值诉求的传统武术,希冀具备止戈之“武”是其不懈的追求,由此形成了包括少林武术在内的传统武术的文化命脉,自古代一直延续至今。正是由于这条文化命脉,才使得中华武术在岁月沧桑中藏匿了几多厚实的灵魂;也正是凭借这一灵魂,少林武术在历史上谱写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华彩乐章,铸就了众口称誉的文化精神。然而,在少林武术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六年后,我们丝毫未看到这一濒临灭绝的活态文化得到了何等措施的切实保护!人们不禁会问:难道六年前把少林功夫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为了保存这种炫人耳目的演艺功夫吗?难道类似《风中少林》、《 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等就是保护少林武术唯一有效的“文化空间”与“文化途径”吗?联想到2006年少林寺与深圳广电集团联合推出的“中国功夫之星全球电视大赛”,自始至终是在商业大潮下一场冠以“少林”名号的选秀;所谓的“功夫”,依然是“满片花草”的套路演艺。撇开了这种演艺武术背后的利益驱动不谈,一味以观睹、娱乐为价值取向的结果,只能造成假冒伪劣之货的泛滥,并极易滑向低俗、恶搞。
顺便指出的是,如果少林武术的技艺价值与特点就体现在舞台演艺上,那么目前各省市专业队的套路运动员其动作质量与表现力远胜于少林寺僧的演艺水平。众所周知,三十年前把少林寺武名从历史的尘封中呈现出来、并引发人们对少林武术关注的电影《少林寺》,其演员根本不是少林僧徒,而是初涉银幕的专业武术运动员。难道这种表演技艺需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义予以保护吗?2000多年前的西哲柏拉图曾对这类被异化的艺术一再表示憎恶,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怕艺术成为类象,真正的现实反而因此而不复存在”〔7〕。而柏拉图的这个千古忧患,似乎逐步在成为现实,因同样已入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武当武术”、“峨眉武术”等,也许羡艳少林武术的舞台风采,大有步其后尘之势——少林武术俨然已成当今七彩武坛的领衔主演。
2.3 理论研究的滞后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并非是对“吾家旧物”简单的原有循袭,如果说农耕社会中少林武术的发展主要靠一种原发型的实践积累,那么它在当代社会的发展,就要求衍变成在理论观照下的主动推进,从这个意义上,理论研究当然是少林武术保护工作的至要关键。进入21世纪之初,大概少林寺出于申报少林武术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的需要,因而对学术研究表现出了较高的热情。如2002年内曾计划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03年年初在毗邻少林寺的嵩山山麓和2005年年底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分别举办了有关少林武术的学术会议,出版了由方丈释永信主编的两册《少林功夫文集》,并一度准备“将《少林功夫文集》的形式固定下来,暂定计划每年编辑、出版一集,长期坚持下去,希望为少林功夫的学术研究交流开辟一个园地、一个窗口,相信将有益于提高少林功夫学术研究水平”〔8〕。尤其值得肯定的是,释永信其间甚至主动召集专家学者,讨论有关奖励学术成果事宜;还曾积极响应有关学者提议,筹划大型武术图籍《中华武藏》的编纂、校释。少林寺汲汲于武术学术研究的青睐,一时间引起海内外学界的注意,天下翕然。
遗憾的是随着2006年少林武术国家级“非遗”名录的申报成功,原先的学术热情也似乎迅速褪去。如,原计划要每年出版一集的《少林功夫文集》其后便戛然而止;酝酿的编纂《中华武藏》也无疾而终,更不用说所谓的学术成果奖励了。即便2005年会议上公开承诺编辑出版的《论文集》,至今仍是杳无音讯。又如,2006年至今的近六年时间内,少林寺连续举办了五届机锋相对的“少林问禅”,但再也没举办过一次有关少林武术的学术会议。2010年秋,在第八届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的学术会议上,笔者与少林方丈谈到是否考虑翌年春举办一次少林武术学术讨论会之事,方丈欣然委托笔者拟定方案、邀请学者,10月25日的《郑州日报》还专门刊登了“明年4月份,一场高规格的少林武术专家学者论坛将在少林寺举行”的消息。然而方案拟定了,学者也邀请好了,但再也不见下文。理论研究的短缺还可在“少林寺”网站上略见一斑。在此网站的“少林功夫”专栏里,其收录的论文或为前几年的旧作新登,或为拾人牙慧的皮相之谈,至于所谓的“唐代少林高僧灵丘善练八段锦”云云〔9〕,更令人汗颜。
近年来少林寺之所以疏于武术理论研究,据说是因为受赵朴初先生曾云少林寺“天下称第一,是禅不是拳”的影响,从而看清楚了“看清了少林寺的发展方向”〔10〕,认为“少林寺是禅不是武”。少林寺究竟是禅是武,当然可以仁智各见,但逻辑上必须分清作为个人认识的“应该怎样”与作为客观存在的“事实怎样”。历史上的少林寺自明清以后历来“以武显名”,这恐怕是乃不容置疑之事实,而这一“事实”正如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所理解的黑格尔关于“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命题那样,现实的属性仅仅属于那同时是必然的东西。近年里一大批政要名流及海内外游客纷纷来到少林寺,究竟是为了与禅结缘还是仰慕少林武名?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推进少林寺乃至整个登封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主要是“禅宗祖庭”的禅宗,还是“武中道场”的武术?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近些年来由于理论研究的滞后,一方面使少林武术的发展出于一种茫然的状态——粗俗的舞台演艺成为全部;同时也对传统技艺的整理、继承带来了极大妨碍——不清楚自身技艺传承与特点,少林武术似乎成了一道“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文化景致;更是使少林武术日益沦为失去精神根基的文化漂泊者——没有了精神根基的少林武术还能走远吗?
3 研究结论与建议
3.1 明确少林武术文化保护的根本意义
少林武术是中华传统武术的集中代表,它那爱国自强、积极进取的文化精神长期以来一直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和认同。随着全球化趋势下社会变迁的加剧及传统文化的被侵蚀与委顿,少林武术无论从内隐的精神还是外显的技艺,都发生了令人担忧的裂变。将少林武术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方面是为了使濒临危境的少林武术得以妥善保护,同时也是为了夯实中华武术文化之根的需要,更是为了中华文化时代诉求的需要。因此,少林武术文化决不能重申报轻责任,更不能在“一切向钱看”的利益驱动下,借继承创新之名随意将其篡改,损害少林武术文化的“本真性”。否则,少林武术的文化之根将被物欲飓风拔起而万劫不复。
3.2 切实落实有关少林武术技艺保护措施
技艺是少林武术文化的基本载体与生动体现,少林武术的价值与精神,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技艺的掌握和运用得以体现的。尽管少林武术技艺有一定的观赏性,但绝非少林武术技艺的全部价值所在。因此,应认真梳理明清以来、特别是近代以来少林武术的技艺传承脉络,整理总结其技艺特点、风格及活动样式,并组织多方专家制定出具体的保护传承措施逐一落实。毫无疑问,这是少林武术“非遗”保护工作中最重要的内容。当然,少林武术技艺长期以来主要积淀于传统的农耕社会,因此在某些方面不免沾有那个时代的历史尘埃。需要对此进行理性甄别,以便更好地保护与继承。
3.3 进一步加强有关少林武术的理论研究
深入进行理论研究是少林武术保护的关键,也是少林武术时代发展的要求。关于少林武术的理论研究大致有五大方面:一是少林武术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近来少林武术研究少有突破,在很大程度上也与资料建设不足有关。二是少林武术的技艺功法研究。少林武术技艺功法反映了前人习练少林武功的实践积累与认知,目前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是十分薄弱的,亟待加强。三是少林武术的历史研究。主要寻觅少林武术在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和衍变规律,其中,近、现代的发展情况是研究重点。四是少林武术的文化研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少林武术显现出一种积极向上、博爱天下的有为精神,这对于我们今天培育民族精神、倡导和谐社会具有积极作用。五是少林武术的发展战略研究。如何使少林武术的文化价值在与现代社会的对接过程中实现其时代转型并又保持其自身的文化品位,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少林武术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俞大猷.剑经.正气堂余集〔M〕.盔山精舍1934.
〔2〕公鼐.少林观僧比试歌·少林寺志〔M〕.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7.
〔3〕张孔昭.拳经拳法备要〔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115.
〔4〕 http://www.kungfunews.com/gongfu/2009-11.
〔5〕朱国祯.涌幢小品·拳棒僧·笔记小说大观〔M〕.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5.
〔6〕戚继光.纪效新书·或问篇〔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
〔7〕潘知常.反美学〔M〕.北京:学林出版社1995:110.
〔8〕释永信.序·少林功夫文集第二期〔M〕.郑州:少林书局2004:1.
〔9〕http://www.shaolin.org.cn/templates/T_newS.
〔10〕http://www.lingshan.cn/Article_Class_new1.
(责任编辑:阎 彬)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中华传统精品武术器械推荐 直销热线13653836336,13633719939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所有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天下武林网>>拳师推介 (广告热线:13653836336)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大巧若拙----潘霜喜少林金刚罗汉锤/
·打通任督二脉---少林六合功周天行气
·少林六合堂----六合概论/刘洋
·大汉之源 功夫少林--吴明涛演练的金
·少林真传板凳抗暴技击法
·功夫少林达摩十二势易筋经/凌掌门
·少林功夫的三层境界/邬 金
·专访少林方丈释永信:永远不上市 每
·尚武精神---少林拳派传人潘霜喜
·少林派的达摩易筋经十二式
·易筋经下部行功全揭秘/曹英锋
·少林金刚八式之降龙掌精解/潘双喜
·达摩易筋经残卷
·少林派的达摩易筋经十二式( )
·少年童子功/周建勇
·少林武僧一龙被美国特警秒杀的真相
·少林:文化河南的传播者
·河南嵩山少林寺武僧将赴长沙表演72绝
·图:少林功夫亮相纽约
·少林的辉煌在功夫外
·少林武功器械
·少林派的达摩易筋经十二式( )
·全国武术功力赛将在郑举行 少林武术
·图片新闻-少林弟子飞针穿玻璃
   
【 天下武林 】 copy right (2004) 河南省宁陵县白蜡杆加工厂 版权所有
仓库地址:郑州市中原区华山路82号启福花园大仓库(华山路与陇海路交叉口向南200米),乘83,103,52,201,301,T5路公交车华山路站下车即到
QQ 33493757(服装器械) QQ 493175072(音像图书) 淘宝旺旺:使用支付宝购买点这里 谢栋兴 MSN:MSN wulin886@hotmail.com
咨询电话:13653836336   13633719939 传真:0371-86127866
【天下武林】网站永久性网络实名:武术   无需记住网址,访问本站就这么简单!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序号:豫ICP备050176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