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彦骅
1946年我在吉林省梨树县读小学六年级时,得先父玉清公之方外好友、全真龙门派十七代传人华教行(亦名教兴)道长之垂青,传授我道门的入手功夫“内功十二段锦”,打下了气功修炼的坚实基础,50多年来,我勤习不辍,受益匪浅。至今虽已年逾古稀,仍耳聪目明,神清体健,行动轻灵,思路敏捷,好似壮年。现特将此功整理出来,供功友们参研、学习。
【功诀】
闭目冥心坐,握固静思神。
叩齿三十六,两手抱昆仑。
左右鸣天鼓,二十四度闻。
微摆撼天柱,赤龙搅水津。
鼓漱三十六,神水满口匀。
一口分三咽,龙行虎自奔。
闭气搓手热,背摩后精门。
尽此一口气,想火烧脐轮。
左右辘轳转,两脚放舒伸。
叉手双虚托,低头攀足顿。
以候神水至,再漱再吞津。
如此三度毕,神水九次吞。
咽下汩汩响,百脉自调匀。
河车搬运毕,想发火烧身。
金诀十二段,子后午前行。
勤行无间断,万病化为尘。
登仙无歧路,长寿益终生。
【解析】
一、闭目冥心坐,握固静思神
盘脚坐在蒲团上(或特制的大方凳上,臀部要用垫子垫高2~3厘米,也可以在毯上,或床上)。坐法可采用单盘或双盘,轻闭两眼,排除心中一切杂念和不良信息。坐姿要求脊梁挺,腰最好微向前塌,双手握固静思,自然调息,神不外驰。
握固:抱拇指而握,令神不外驰,以固精气。
静思:静心息虑,精神内守。
一、叩齿三十六,两手抱昆仑
上下牙齿轻轻相叩36次,同时以两手十指交叉,抱住后脑,此时两手掌紧掩耳门,呼吸9次,气息微微,不使有声,与叩齿同步进行。叩齿有固齿的作用,抱住后脑有集中思想的作用。
昆仑: 《黄庭外景经》云: “子欲不死修昆仑。”梁丘子说:“昆仑者头也。”
三、左右鸣天鼓,二十四度闻
上式毕,呼吸9次,放下所叉之手,两手掌掩在两耳处,食指叠于中指之上随即用力滑下,弹在后脑上,如击鼓之状,左右食指同时弹24次,轻重要适度。
四、微摆撼天柱
两手轻按在膝盖上,低头扭颈左右侧视,肩也随之左右摇摆,各做24次。
天柱:即是后颈。
五、赤龙搅水津。鼓漱三十六,神水满口匀。一口分三咽,龙行虎自奔
以舌轻抵上腭,满口搅动,便生津液,鼓漱36次,然后分3次咽下,要汩汩有声,即会引动体内的阴、阳之气自动运行。
神水:指津液,清凉而透明。龙: 《道枢·指玄篇》谓“龙者,心液正阳之气也”。虎:《道枢·指玄篇》谓“虎者,肾中真一之水也”。又指“元精”。
六、闭气搓手热,背摩后精门
吸气后停闭不呼出,用两掌相搓至热,急分开按摩背后精门,一面摩擦一面徐徐呼气。做26次,做完后收手握固。
精门:指后腰两边软处(实际上其内部即是左右二肾)。
七、尽此一口气,想火烧脐轮
吸气后闭气,用意念引导此气下行至丹田(指脐下一寸三分处),想着丹田处有一团火在熊熊燃烧,丹田部位越来越热,则将气从鼻徐徐放出。做21次。
八、左右辘轳转
弯曲两臂(如火车的连杆状),先以左手肩圆转36次,然后换右手再依次行之。
九、两脚放舒伸。叉手双虚托
两脚并拢、前伸,两手指交叉反掌向上托,托时要用力,好似向上托重物一样(注意两臂伸直,不能弯),托后放下,收于胸前,连托9次,体质好的可以托1 8次。
十、低头攀足顿
两手向前伸,握住双足,用力扳,扳时身体前倾,头向下低,做12次。做完后收脚盘膝而坐,收手握固。
十一、以候神水至,再漱再吞津。如此三度毕,神水九次吞。咽下汩汩响,百脉自调匀
再做“赤龙搅海” (即以舌在口中搅动),待津液满口时,再鼓漱36次,分为6次咽,此法在第五段锦时练了一度,此次两度,所以说“如此三度毕,神水九次吞”。
十二、河车搬运毕,想发火烧身
心想脐下丹田处似有一团热气,将此热气用意念往下引,过会阴穴、尾闾穴,沿督脉上升至腰间命门,再升至夹脊关、玉枕关(后脑),再向上升至头顶心(百会穴),然后顺着两侧太阳穴,经耳根、面颊降至喉头(天突),沿任脉下至心窝(膻中),降到丹田止,这就是完成一个“小周天”。意想此一团热气如发火烧身。行至何处,热至何处。这是训练“意通周天”的方法。因为练功之初,体内真气尚未产生,只是意想有一团热气,待练功半年后,丹田处真的产生了“真气”,那时不只是意想,而是真的有一股能量沿着小周天路线在体内运行,道门术语叫“河车搬运”。
补充说明:练此“内功十二段锦”可在夜12点至1点,白天11点至12点。如条件不许可,也可改在清晨5~6点和晚上1 1点至12点各练一次。如睡前练功,练功前可饮温热水半杯再上座练习,功毕后需在室内慢走7~10分钟(注意练功后不能外出,以免受冷风侵袭而致病,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不可骤然躺卧,以防气血停滞。
由于练此功能打通小周天,百脉调匀,自然身强体健,益寿延年,获益终生。此功法适合男女老少,年轻人练此功效果更好,亲身一试就知道了。有很多东西无法说得太清楚,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师父教给你基本的方法和口诀,各人的练功效果和达到的层次都会不同,这主要看你的悟性和修炼的刻苦程度了。
预祝读者诸君都能修炼有成,达到佳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