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 杨群力 时保平
(接上期)
五、自然为韵
(一)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一章》说明了自然、社会和人的关系。这种天上、地下、人居中的天地人“三才”理论,在我国古代思想上占据了近两千年的地位。
道家以老子“道”的本体说作为认识论的基础,认为万事万物皆生于“道”,认为天、地、人与道的关系是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而道则是顺应自然规律而自成法规的。这就是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
道家哲学的本体是“道”,认为“天地人”之间有一个永恒的“道”存在,认为天地为一太极,人身为一小太极,它孕育万物,而又制约万物。它的存在无形无象,无始无终;它的行为处柔守雌,无为不争;它的表现是柔、静、虚、空、圆、中正、和谐等等。这正是道家首先从认识自身到认识宇宙和全部自然的,从中寻求的自然规律。从而以太极、阴阳、五行、八卦、九宫等学说作为武当拳功的基本理论,也是区别其它拳派的主要特征之一。
张三丰在大自然中观察到猫蛇(龙虎斗)或蛇鹊相斗(龙凤)时,悟出了深刻的道理。一是柔,柔中有刚,以柔克刚;二是静,静中有动,以静制动;三是圆,圆融缠绕。根据其特点,从而创造了武当内家拳功(太极拳),也是符合道教思想的。
武当拳功产生于道门,遵道而行,在其形成和发展中,远取诸生,近取诸物,象其形,取其意,利其用,这种对生物非生物,从动作、器械、名称、方法、特点、全方位的效仿,正是返璞归真的和谐现象,是武当拳功对道家“天人合一”观念的运用。一切人事活动顺乎自然,最主要的表现就是“道法自然”。
武当拳功融入了道家的内丹之法,以求得道长存,从人身固有的精气神,经过阴阳之气的交合作用,练成养生的“真丹”。如食气,养气,行气,守气等等。讲究意念与呼吸动作的统一,把自身看作一个小宇宙,在内导引阴阳二气,周身循环;在外手眼身法步,顺乎自然,因势利导。在宇宙中,大到天体星球,小到原子电子,运行的都是圆形轨迹。因此,武当拳功都是圆弧运动,胯行太极,环环相套,在圆柔的圆圈运动中,血气贯通,阴阳交合,达到炼气的目的。
武当拳功在养生健身上注意精气神的结合,使身体修炼和心理修炼相结合,如“以心引气,以气运身”,意到、气到、功到。“宽胸实腹”,“呼吸自然”,“浑然一气吾道成”等等。
武当拳功还将自然界的五种属性,金木水火土五行相配,以五行的形态及性能和方位为基准,构成拳式的基本元素。从动作编排和动作路线上,紧扣五行之理,井井有序的穿行于九宫之中,以五行相生相克的变化规律,来说明拳法的变化。
武当拳功还将五行结合人体。如五行拳养五脏以心为主,以气为用,以丹田为根本,补脑力,练丹田,强筋骨,捷手足,便耳目,奥妙无穷,裨益匪浅。《五行拳》云:“五行者,火木土金水也。在五脏,则为心肝脾肺肾”。五形配五脏,内五行要合,外五行要顺,“心息相依,任其自然”。依其相生相克之理,调节阴阳平衡,体现道家天人合一,追求自然,返璞归真的修炼宗旨,正是拳法融归自然之结果。以拳来体现人与自然的合一。如模仿龙、虎、猴、马、龟、鹤、燕、鹞、蛇、鹊、鹰、熊等生灵自然运动规律,以五行相生相克的变化规律,来说明拳法之变化,融养生技击为一体。
武当拳功还将招式的肢体动作名称融入其中。看起来是一种仿生或仿效,如“金殿转运”,“紫霄横云”,“仙道开门”,“一柱擎天”,“榔梅垂实”,“蛇雀相斗”,“鹿吹垂尾”,“龟纳鼻吸”等等。其实最根本的还是在探索“道”——大自然。
不仅如此,而且还要通过人体与日月、星辰、天地万物、四时气候、地理等外在自然环境协调起来,从而达到人体自身,人体与天地自然的平衡,天人一体,增强健康水平。正因为如此,武当拳功更显得生动自然,外富神韵,内含生机,既养精气神,也养神养意,既养生健体,又能得生理上、心理上的快感和享受,达到自然神韵的境界。
(二)
武当拳功重视韵律的合理性,又强调形体活动的程序性。韵律不同于武术动作节奏,但又寓在其中,有区别又有联系。在动作中含在神里形间,神的韵味,形的格律,既是无形的,又是有形的。韵,实质为内在感情,形指身体运动的规律。“无韵则僵化,少律则无准则”。具体的讲,律是针对动作起伏、幅度、范围、时间及相互关系而言。像诗词中的“平仄”一样,如逢开必合,动中有势,拧中寓倾,转体留身,动中求静,身体迂回以及塑性有线,静则有势,动则有法等等,都是律的体现,违背了这些规律,就失去了拳术韵律的整体性。
韵是规律的内在感情,就是意念活动,是律的先导。没有对动作整体实质的理解,要使意念活动感觉无误是不可能的。如武当拳中的“玄龟戏水”,动作中的身法和手法,“朝天敬香”动作中的意念活动和肢体动作的融合;再如武当剑中的“探海斩蛟”的下扎和剁剑动作,“游鱼戏水”中的搅剑动作等等,应有触到实物的感觉。攻防动作含义应在形体中有体现,在感情上和气质上下工夫。使拳架、造型动作刚柔开合相寓,快慢相间,松活抖弹,动作螺旋,轻沉兼备,身法端正,手法正确。外示安逸之神,给人以潇洒深厚、轻灵而凝重、外美与内美的统一,神美和形美的统一,都是建立在对大自然的直观和心灵上的感悟,从而体现武当拳功的内外、上下、攻防技击动作与精气神融合一致,整体合一,法自然的特点。
武当拳功法自然有以下几方面:
一、将反映自然变化规律的阴阳、五行、八卦等理论被引入武术领域,作为其指导思想;
二、传统功法按自然界四季变化和人体变化,采取相应不同的变法,来达到练功的目的,使练功者身体状况、心理状况与季节、时辰、地点、方向、次数相协调等;
三、武当拳功前辈们,师万物,法天地,从大自然生化衍变现象中获得灵感和启迪,并模仿自然界生灵,创编出象形拳和功法,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融入自然,与万物为一,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六、丹拳合一
(一)
动功与静功相合,内功与外拳相合,炼丹与练拳相合,是武当拳功的很重要形式。
“丹”,《说文解字》中解释:“凡药物之精者,日‘丹’。”丹是金石之精髓,丹药原是物质,炼金石成丹,是指人们通过各种方法,古称“道”和“术”,将金银铅汞炼出精华,炼成粒状丹砂可吞服,为“外丹”。“内丹”则是修炼自身的精气神,通过一定程序的特殊锻炼,体验和掌握身体内气流变化、运行和归宿,达到长寿健康的目的;内丹术将人体某部位做炉鼎,以人的精气神为对象,掌握其方法,使其在体内结丹,而达到养生的目的。内丹就是气功的先师,无须外在之物,只要依法控制自身的意念和气息就行,但如何按天象运行控制人体内的气流运行,这是炼内丹的关键。
道教的内炼或养气,构成中国古老神秘文化的一股涓涓细流,延绵不绝,直至今日。
今之道教名胜,诸多官观,都留有古代道人养气炼丹的遗迹,后人瞻仰而令人遐思,丰富的道教典籍,盛载着他们的经验之谈,拂去尘封的古纸,我们仿佛看到一批批道士。他们宁肯舍弃优裕的生活,放下仕途的功名利禄,摆脱尘世的干扰,步人深山野谷,住在岩石洞穴,风餐露宿,枕石漱流,精诚于成仙得道,终身苦练,过着清贫苦寒的生活,实践着“道法自然”的准则。道志坚定,在清净的氛围中,他们或静坐凝神养气,或云游山水,汲取日月之精华,采集大自然的浩然正气。确有以炼内丹养气而成功者,名流后世。更多的则是隐名埋骨于深山野谷,终了一生。
道教徒为了实现长生久视,得到成仙,使生命圆满,就要达到肉体与精神的和谐统一。主要途径就是炼丹服气,逆炼归元,复归太极,做父母未生之前的功夫。内丹或养气,虽说神秘,但又不是迷信,是道学之精华,其理论基础就是天人合一说,拳功与天同道。
魏伯阳在《周易参同契》中认为,自然界是一个大周天,人体是一个小周天,自然界内部充满气体,蕴孕着阴阳消长变化;人体和小周天也像天一样,内部充满着阴阳消长变化。天和人是一体的。真元之气在大周天中运行的周期是以一年中十二星纪、二十四节气、十二时辰、十二律和二十八宿的交替和运行为依据。小周天的消长变化,则是大周天消长变化的缩影。《抱朴子》讲述炼丹术,引述《道德经》第十三章中说:“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对庄子看来,“道”即是“我”,“我”等同于“道”,“道”“我”合而为一。所以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把世界万物的“天”和社会人的精神合而为一,深化了老子天人合一说。道教的符箓派在《太平经》中也提倡“一气为天,一气为地,一气为人,余气散,备万物。”“夫天地人本同一气,分为气体,各有各自始祖。”后来的《黄庭经》也认为天人一体,人体的真元之气的运行与天地的日月星辰的运行息息相通,成为气功、养生治病和道教炼丹术的理论基础。
历代养生家把“一”作为修炼的要旨,是探本溯源的主要途径;学丹经万卷,不如守一。抱元守一是工夫,忘言守一是工夫。守玄关一窍,守祖窍一寸,守玄一;真一,一气周流,浑元一体,形神合一等等。《庄子·齐物论》说:“‘道通于一’,‘复通于一’,‘知通于一’。”守一、得一同生源,无论是先天工夫,还是后天工夫,有为无为工夫都离不开“一”。《老子章句》日:“天道与人道同,天人相通,精气相贯。”南宋朱熹日:“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
(二)
《太极拳经歌》中说:“拿住丹田练内劲,哼哈二气妙无穷,动分静合屈伸就,缓应急随理贯通。”《十三势歌》中说:“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净气腾然。”“气宜鼓荡,神宜内敛。”《十三势行功解说》中说,“气如车轮,腰似车轴。”《心会论》说:“腰脊为第一主宰。”祖国医学认为,“腰为肾之府”等等。拳谚云:“腰如干,肢如枝,腰微动,枝自动;腰不动,枝乱动,无用功,一场空。”以上说明有以下几层意思。
其一,武当拳功强调腰胯的重要性。认为腰为主宰,“命意源头在腰隙”。隙者,空也,穴也,眼也。“腰隙”即腰眼,即腰肾,即命门穴,人之灵根。明代医家张景岳说:“命门居两肾之中,即人身之太极,以生两仪,而水火具焉,消长系焉。”命门主管两肾,故命门者,水火之府,阴阳之宅,为动气所居。武当拳功,“以心行气,务令沉着”。而敛人脊骨,深沉丹田,倾注于腰隙,以腰为轴,命门之在腰,寓寄全身之重心,亦寓寄肾间先天之精,后天劲气源头鼓荡于腰,其真气亦由腰而发,为意气总机关,亦劲力之源头。朱熹《观书有感》云:“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腰肾精气乃劲之源头活水,故曰“命意源头在腰隙”。
其二,以丹田运化为核心,通过意念使归聚丹田的阴阳二气不断鼓荡动转,进而带动四肢开合,伸屈协调,平衡运动。使丹田内转调动丹田真元之气,按摩腹部脏腑,刺激肠胃蠕动,畅通内脉,增强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的吸收和排泄功能等等。另外,“真气”逐渐在丹田部位聚集储存起来,并使丹田之气充实旺盛,就可调动人体潜力,使真气能循环任督十二经脉始终通畅,从而达到却病延寿,保健养生的目的。
其三,丹田气,即人本有的元气,口鼻呼吸的空气,氧气和自然交换的精气,食物中的谷气,先天和后天相合的真气,包括卫气、营气、宗气等等,都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
其四,“丹田内转”也是道家修炼内丹的筑基功。丹田,一般指下丹田,居人体中心,其范围包括“关元”、“气海”、“神阙”、“命门”等穴。自然包括两肾,是任督冲脉气功的起点,是“真气”升降开合的枢纽,也是男子藏精,女子养胎之处,是“性命之祖”,“生命之源”,“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阴阳之会”,“呼吸之门”,“水火交合之乡”等等。为人身之本,真气真精汇聚之处,是滋养全身的重要部位。“炼己筑基”,“炼精化气”,“还精补脑”,就从这里开始,是性命的源头。
其五,意识、动作、呼吸,三者密切配合,“炼意、炼气、练身”同时进行。动作包括肌肉、骨节、内脏器官、内部机能和躯干四肢的外部运动。以丹田内转为基点,“始由意动,继而内动,然后外动”。内动导外形,外形合内动。在内,以心、意、气、力相合,导引阴阳两气,周身循环,往复无穷;在外,肩、胯、肘,膝、手足相合,手眼身法步因势利导,顺乎自然;在腰转、胯转、身转、手足转的圆弧缠绕运动中,血气贯通,阴阳交合,使精气神凝聚,以气为养,通经络,行气路,由内及外,炼气,炼劲,丹拳合一,法法圆融,从而达到内外合一,形神合一,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丹拳合一,养生为本,技击为末,御敌为用,“内持丹道,外显金锋”,以武人道,习武演道,与道合真。丹道修持,寓化于内家拳法,是三丰祖师的修持思想,也是武当拳功显著的特征。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