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会员中心 专题 武林论坛 武林商城 河南省宁陵县白蜡杆加工厂主办  
收藏本站
高级搜索
网站地图
本厂简介
本站动态 太极天地 名家专栏 少林功夫 实战技击 武林动态 武学研究 珍藏资料 白腊杆专栏 传统功夫 人物流派 太极理论 发源盛地 拳理拳法 谈武论道
最新动态 名家谈拳 名家风采 擒拿格斗 散手技法 竞技武术 文化丛谈 名派真功 心意形意 武当拳系 南拳拳系 八极拳系 八卦拳系 峨眉拳系 健康天地
搜索一下
  关键字:
  范  围:
 
代言人、技术顾问-武世俊大师
最新文章
·内家拳的养生之道/张方
·道家秘传回春功
·武当字门拳和岳家拳与内家拳
·丹功基础第五步/辟谷客
·道教内丹学理论揭秘/胡孚琛
·论元神/林书立
·武当120岁高僧/李 峻
最新帖子
精品推荐
 
 
 
 当前位置:天下武林>传统功夫>武当拳系> 正文
寿世金书/水火居士
来源: 作者:水火居士 点击: 发布时间:2009-05-14 双击鼠标滚 字体:[ ]
 
肺手太阴之脉
  
  天府
  肺开窍于鼻。鼻司呼吸而通天。人身之天,头及胸廓也。本穴接于云门,故能通宣肺气,出于气府,行于肌腠,周遍全身,犹云之漫天匝地,广漠流行也,更以其有关于肺,肺居藏府之最上,故名之以天,而日“天府”。府者言居积之多,犹府库也。
  治症与中府意同。中府治内症居多,天府治周身外症居多,彼者犹纳,此者犹出也,名词字义,可以参之。
  古代朝廷制度,有天府、玉府、内府之设。天府,即中央集权处也。故云“天府治中”。即治理内政得失也。补此穴可招致耗散之气,使之集中。宜施于虚不摄气之症,然必用补法。《甲乙经》谓治咳嗽上气,喘不得息,逆气不得卧,凡汗出,身肿,恍惚,善忘。揆此诸症,俱为气不守中之象,故宜取此,以使集中,引致大气汇于胸廓,犹行政之治中也,故称“天府”。
  有疑者:本穴在臂,称臂曰“天”,无乃牵强?盖人身四肢,犹屋之四柱,手足掌可以喻地,则臂之上端可以喻天。取本穴以上膊挨近鼻尖处是穴。鼻司呼吸,亦有天之含意。
  
  侠白
  穴在上膊,?部内侧,白肉凸起之前方。垂手夹腋之处。故名“夹白”。以穴位在处得名也。为手太阴经行气之夹道。治心痛、气短、呕逆、烦满等症。必辨其确为气郁所致者,乃可用此。盖以本穴能行气也。
  
  尺泽
  脉诀云:“分寸为尺,分尺为寸。”人之前膊腕横纹后一寸为关。由关至肘横纹为尺。诊家谓“尺肤热”者,即指此一尺全部而言。见此一尺之热,即知全身俱热也。右数语,专为尺肤热作解。四肢厥逆者另论。本穴在肘横纹外侧端,为手太阴经之合穴,合象水之归。水之所归,大则江海,小则沼泽,本穴承以前各穴之意,以泽字立意,治意亦广,大有普及全身之势。如治舌咽干涩、血不荣筋,臂挛喉痹、以及津液失调,四肢拘急,静脉充血,取本穴治之,则甘霖普泽,万物孳生矣。尤其时病拘急,在本穴静脉放血,可以立愈。须兼取曲泽,犹旋泻水流通于湖泽,减低漕道水位,则无涨逆之患矣。本穴于位则尺、于功则犹泽也。因名“尺泽”。
  
  孔最
  孔,通也,甚也,又间隙也。最,甚也,聚也。本穴为本经之郄。郄即大孔窍也。考肺手太阴之气,出于中府,化云行天(云门、天府)降为雨露(尺泽)。在在孔窍,以通以达,犹天空大气,周遍寰宇也。又本穴为本经之郄,其功用最能开瘀通窍,为治孔窍病,最得用之穴位。其所治症多为身热痛,汗不出,头痛,吐血,失音,咽痛,均属有关于窍,而有取于通者,二字连用,即通窍之极也,故名“孔最”。
  
  列缺
  古称雷电之神为列缺。雷电在大气中有通上彻下之能。人或巅顶有阴沉郁痛之疾,则头重目眩。刺本穴可使清爽,犹霹雳行空阴霾消散,而天朗气清矣。故喻本穴为雷电之神,而名以“列缺”。于《易经》,在卦为大壮,刚以明也;为无妄,天下雷行,性命正也,皆用阳刚以制阴柔之象也。
  《针灸大成·席宏赋》:“气刺两乳求太渊,未应之时寻列缺。列缺头痛及偏正,重泻太渊无不应。”今以列缺名义推之,乳在胸部,胸部犹天之太空也。最喜清明凉爽。倘或温热之雾气弥漫,而仅取渊、溪、池、泽之穴以泻之,何能有济?若得霹雳惊天。则雨过天晴,云收雾敛,而沟渠漾溢矣。故取此之后,宜复取太渊,以疏泻之也。三复此理,则知杂病法歌,太渊与列缺并用。后溪与列缺并用,等等法诀,即此意也。
  愿同道研究穴名,则能运用多方,而天人合一之义,愈以明矣。
  本穴为手太阴之络,为与手阳明经相互沟通之捷径。致本经之气,得过阳明而上达头脑。此下各穴,乃本经梢末之余气耳。在诊断上观察,阴经之气不足,则形成阳经之气偏盛,而感觉手足灼热。若阳经之气不足,则形成阴经之气偏盛,而成觉手足清冷。若二经之气俱不足,则厥逆矣。其他各经之阴阳构通,亦同此理。倘遇此等症候,可于主客原络诸穴调停处理之。
  
  经渠
  本穴善能泻热开瘀,犹浚源疏流也。其所治症为胸胀、暴痹、喘咳、气逆、胸背痛、喉痹、掌中热、郁热、汗不出等症。总以开瘀泻热为主,犹分洪流为多渠也。故名“经渠”。虽日脉会太渊,本穴有同用焉。
  
  太渊
  本穴为脉之大会,通达十二经络,犹水流之交汇也,故名“太渊”。太,大也;渊,深也,会经渠之总汇而得名也。
  治肺胀、喘满、狂言、嗌干、妒乳等症,总以清凉退热之功为多。凡诸郁热之宜以清凉者,皆可取此。
  《道藏》云:“太渊玉浆,甘如饴。”原注:“太清之渊随时凉。”即以本穴功在清凉,故名之为“太清之渊”,简称“太渊”。
  
  鱼际
  穴在手拇指本节后,掌内侧丰肉际,形如鱼腹,古称此处为鱼。《灵枢·经脉篇》云:“手太阴之脉……人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因名本穴为“鱼际”。张隐庵谓:“有如鱼腹,因以名之。”盖谓鱼处之边际也。
  
  少商
  肺属金。金,在音为商,于时为秋。本穴为手太阴之末,交传手阳明之初,出阴经而入阳经。功能通瘀解热,以其具金气肃清之力也。因名之以“商”。“商”即五音之商音。商之气令虽属肃杀,但其初令,尚含生意,故为“少商”。
  本经之气,由列缺传人手阳明之经,循经向上进行,连接十二经脉,如环无端。
  前言手太阴之气,由列缺通过阳明,循经上行,其余气贯入拇指则可,而日传人阳经以商阳为行气之初,恐有未能。因拇食二指分歧不能由指端飞越也。本经之气由其络穴通过阳明,大部循臂外廉上行,小部顺其贯力之势,分抵食指之端,折而回行,合并阳明之气,随而上行也。其他各经之阴阳交接,均同此理。
  
  大肠手阳明之脉
  
  《灵枢·经脉篇》:“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人两筋之中,循臂上廉,人肘外廉,上孺外前廉,上肩,出箅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人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大指次指之端,即挨近大指之次指端。
  
  商阳
  本穴为手阳明之始,承肺金清肃之气,递接而来。借少商商金之气,由阴侧转入阳侧,故名“商阳”。张隐庵日:“阳明司四时之秋令,而太阴主四时之清秋”。揆之此意,则少商为秋商之初,商阳为秋商之正也。商,金也。阳明之气令也。故名本穴为“商阳”。体此秋商凉肃之意,则其治症之用,可想而知矣。又以本穴为手阳明之井,井之所治皆主心下满。又本经从缺盆上颈,贯烦,人下齿中,还出,夹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夹鼻,故本穴又能治颈项喉齿诸疾。
  
  二间
  本穴一名“间谷”。穴在次指内侧,爪后第二节后。故名“二间”。间,隔也。治症略同合谷。
  
  三间
  本穴一名“小谷”。穴在次指内侧,爪后第三节后。故名“三间”。二间、三间,均与合谷交会。故二穴治病,均与合谷略同。三间别名小谷,二间别名间谷,以其次于合谷也。
  
  合谷
  合,会聚也,交与也。《内经》谓:“肉之大会为谷。”本穴在拇指食指歧骨间,大凹隙中,故喻之为“谷”。更有小谷、间谷来与交会。故名“合谷”。合谷稍外,名日虎口,以其扩张也。
  本穴治症颇多,以面口为主。又合谷、太冲各二穴,名为四关,以其能大开通也。余治一重感冒,战而未汗。家人大惊,急延诊。为刺合谷,针甫下,战栗立止,稍捻转,汗大出,言语正常,少时安睡,次日能食。但体弱耳。此后余愈信针道之妙,有不可言传者。此四十年前事也。
  
  阳溪
  《内经》云:“肉之小会为溪。”凡经气行至凹隙处,多取名溪、谷、渊、池、泉、海。此穴当腕骨阳侧内耸凹隙之中,故名“阳溪”。其所治症,略同合谷。
  
  偏历
  历,传也,又经过也。穴在桡骨阳侧,近腕偏棱处。经气由此通行,故名“偏历”。本穴为手阳明之络,与手太阴构通,前此数穴,乃本经梢末之气。若阳经之气不足,则热力不达梢末。形成阴经之气偏盛,则指端清冷。若阴经之气不足,则形成阳经之气偏盛,则手心灼热。以下诸经,阴阳交变,均同此理。本穴所治以口齿耳目诸疾居多,以其经络所过也。
  
  温溜
  温,和暖也;溜,流动也。本穴之气不弛不亢。由偏历安顺行来,其有和畅温通之意。观其所治病症,为肘臂寒痛、寒厥头痛等一切寒湿濡滞之症,则知其有温热散通之力也。又治肠鸣哕噫,则知其有决溜通畅之力也,故称“温溜”。以其功能而得名也。温而不热,通而不湍之意,昭然如见矣。
  
  下廉、上廉
  
  廉,侧也,又隅也,棱也。二穴在前膊外侧,肉棱凸起处。在侧棱下端者为“下廉”,在侧棱上端者为“上廉”,以其所在部位而得名也。两穴治症略同,凡诸偏风、腹痛、尿黄、冷痹不仁等症。但有关大肠者,则更效。
  
  手三里
  本穴名义,有体、用两解。有言其体以地位而定名者,《灵枢经·刺解真邪篇》云:“取天容无过一里。”《太素·五节刺》云:“天容无过一里而止。”杨上善谓:一里,一寸也。玩两书“里”字之义,决非道里途程计也。当以《灵枢经》、《太素》为正,考本穴定位,多谓曲池下二寸。若于屈肘尖处量之,则为三寸。故名“三里”。另如五里穴,诸书多谓曲池上三寸。若于肘尖处量之,适得五寸。故名“五里”也。又如足之三里,经文明言“取之下陵三里”,犹言棱下三寸处也。如此定名言其体也。
  又《内经》言:“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以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盖谓天地万物主从之气,得其中和之宜,则生长成藏各得其用。失其中和之宜,则交通不表,风雨不节,人物即因之生病。三里之穴,能治上中下三部之病,故名“三里”。以其功用而得名也,本穴在臂、故名“手三里”。
  所谓天气者,鼻司呼吸,采太空之气也。地气者,口纳饮食,取水谷之气也。人气者,一为先天元气,一为后天七情变化之气,及饮食补助之气。所谓天枢上下者,即天枢穴位之上下处也。包括全腹上中下三部言也。腹部有病,三里统能治之。《针灸大成·席弘赋》言:“手足上下针三里,食癖气块凭此取。”又云:“肚腹三里留”,皆不专指“足三里”也。只揣针灸诸穴名义,凡以三里、五里命名者,皆以其能治多经病也。
  更玩古代中医术语,常以天地人代表上中下。复以天地代表轻清重浊。如头部三节,脑喜清凉而喻天,故穴名日天冲、通天之类,口喜和暖而喻地。如称地仓、地阁之类,人居中部而有人中、人迎之类。又在中部以胸廓喜清虚而称天,在腹以浊满充实而称地,在四肢,臂为上肢,穴在臂有天府、天泉,腿足为下肢,穴在腿足,有地机、地五会。如此示意,言简而意深。节省许多文字。学者苟能潜心测会,扩其含意,则针道进展无限量也。《针灸大成·席弘赋》云:“肩上连脐痛不休,手中三里便须求。”《杂病篇》及《穴法歌》俱云:“手三里治肩连脐。”据此推测,手三里治脐上膈上连及肩背等疾,足三里则可治脐以下至小腹胯膝诸疾也。两三里分工取治,有不同而同及同而不同之异。
  
  曲池
  穴在曲肘横纹外侧端,肘骨曲角内缘陷中,因名“曲池”。曲肘覆手取之,穴名与曲泽义同。治偏风、喉咽、肘臂肩腕等处之症,以经络之所过也。
  
  肘篌
  穴在肘外侧凹处,故名“肘篌”。肘为全身关节较大者,治腕肘屈伸不利,肩臂痛麻。按肘角内缘日“孥”(音拿,牵引也),肘角外缘曰肘,故名“肘篌”。即云肘尖处之篌窠也。
  
  五里
  《内经》云:“地有五里”。里与理,裹,供通。即理其内,俾使达于外也。《针灸大成》谓:主治风疥、惊恐、吐血、咳嗽、肾不纳气、心下胀满、身黄等症之有关五藏者。因名“五里”。又治臂痛、嗜卧、四肢不动、瘰疬、痃疟,目视等症。其由于内因已甚,而不见于外者,本穴亦能治之,以其病在内也。他如外因直中者,多不取此。苟辨证未明,不可莽甩,故《铜人》可灸,《素问》禁针,以其关系五内,示人不可轻举滥用也。
  又以其所处地位。在曲池上三寸之处,若自肘尖处向上量之,适得五寸。以古说一寸为一里计之,故名“五里”。此又一说,言其体也。
  
  臂?
  凡肉不着骨之处,可由肉下通透者,曰膈。本穴在上膊肉不着骨之处(由肘尖上量七寸),故名“臂?”。举臂取之。主治寒热臂痛,不得伸举,伸举则牵及颈项痛。并治瘰疬诸症。但不可深刺。凡肉腠大郄之处,其灵感传导功能亦大。须防其影响其他部分也。
  
  肩箅
  箅,骨间陷隙也。又同脶,肩头也。穴在肩端,举臂两骨间陷者中,故名“肩箅”。为手阳明经与阳跷脉之会穴。治肩臂项背风痛及痿痹之症。凡穴位与他经交会者,为会穴。在治疗上,则兼及与会之经之症。
  
  巨骨
  本穴在上膊骨、肩胛骨、锁骨三骨之会,构成兰角形凹隙,如循规矩,故名“巨骨”(古“巨”与“矩”通)。《铜人》针一寸半,《素问》禁针。
  
  天鼎
  按“鼎”字之义,功在水火。养生家借此寓其调和水火之意。本穴功在调和,不事克伐。如药品中有国老之称者,如甘草,俗名国老。谚日:“三公在朝,君臣和协。”“良相当权,内外安然。”凡消大患于无形,而有裨于社稷者。谓为调和鼎鼐。本穴主治暴喑、气梗、咽肿、喉痹、不得息、饮食不下、喉中鸣等诸般火症之有碍于喉咽者,取此穴以通畅之。更以本穴在颈,接近于头,故以治喉咽颈项之疾,因称“天鼎”。与任脉之天突义近。以炊事言之,“鼎”为炉灶,“突”则烟囱也。均以有关水火,而义则调和也。又鼎乃宗庙重器,虽处尊贵之位,而无显赫之功,常在封闭,故本穴又名“天盖”。针灸者,不常取用。
  
  扶突
  突,泉名,又跳也,冲也。本穴抚之突突应手。有如水泉涌突之状,因名“扶突”。又烟囱日突。其所治症,与天鼎略同。针灸者,比天鼎如炉灶,本穴犹烟囱也。用其通畅之力。泻除幽郁之火。如治暴喑、气梗,喘息等症。与任脉之天突义同。凡穴下有跳突者,须以指甲深掐,然后下针,防伤动脉也。
  
  禾篌
  穴底近齿,啮咬食物,本穴为之牵动。平人饮食米谷居多,本穴喻犹啮禾之篌,故名“禾篌”,以其通于齿根,故治齿痛。又以其近于鼻,故治鼻塞鼽衄。《铜人》禁灸,盖以其处肌肉薄也。
  
  迎香
  本穴接近于鼻,当嗅觉之冲。人情喜香恶臭,故名“迎香”。治鼻病及嗅觉不敏,极效。《针灸大成》禁灸,恐火气有伤气道。肺恶热也。
  
  胃足阳明之脉
  
  《灵枢经·经脉篇》:“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上(上,原作“之”,误也,应改为“上”)交(安页)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夹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应作“其直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应作“其支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夹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下口,下循腹裹,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人中指内间。其支者,下廉(“廉”应作“陵”),三寸而别,下人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人大指间,出其端。”
  
  头维
  维,护持也。穴在额角,犹(?氐)角之作防御也,故名“头维”。治风热头痛、目喟,泪出等症。所治以外感侵袭为主,内伤诸症次之,亦抵御外侮之意也。王太仆谓:为足少阳脉气所行,盖以穴位偏于两侧也。愚意仍应属足阳明经为是。
  
  下关
  关,为开阖之枢机。本穴有关牙齿开阖,故称之以“关”,以其在颧骨弓下,且与上关相对,故名为“下关”。以治牙齿、眼,耳、偏风诸症,取意于“关”也。
  
  颊车
  古时称颐为车,又日牙车,又日辅车。因下颚骨如车之上撬,左右相夹,俗称腮颊,因名“颊车”。穴近下齿,故下齿痛宜取之。若上齿痛,宜取下关。
  
  承泣
  穴在目下七分,正目直瞳子,为阳跷脉与任脉及足阳明之会。治诸般目疾。穴处俗名泪窝,因名“承泣”。口歪冷泪者,取之效。
  
  四白
  穴在迎面、承泣之下,平明显见之处,故名“四白”。治目疾多效,略同承泣。
  
  巨篌
  穴在上颚骨与颧骨接缝中,为面骨巨隙,故称“巨篌”。以上三穴,治症略同,以口眼为主,以其接近五官也。
  
  地仓
  在口角旁四分,为手足阳明,阳跷三经之会穴。人含食物常积储腮齿之问,因喻其处为仓。又以其位于口旁颐侧,故名“地仓”,口通地气也。主治口歪、偏风、目昏、失音等症。
  
  大迎
  迎,合也,又逆西就之为迎。人之初生,应接外物,饮食最先,故于口颊喉咽处之穴,名之日“迎”。《灵枢经·寒热病篇》“臂阳明有人?遍齿者,名日大迎。”马元台曰:“大迎出足阳明,而手阳明之脉,人?而交之也”。揣入?遍齿之义,当是颧篌。本穴应依《素问·骨空论》所云:“在口下当两肩”,为正。按口下当肩,正颔骨下缘凹曲处也。以其为人面迎前之处也,因名“大迎”。放治口歪、目痛、舌强、齿痛、吻拆、颊肿及颜面五官之症。
  
  人迎
  穴在颔下、颈部两侧,迎前显见之处,亦即饮食吞咽、人事送迎之处,故名“人迎”。穴处动脉应手,为古法诊脉三部九候之一。各方书所称人迎脉者。即指此处显动之脉也。晋·王叔和以左手脉为人迎,右手脉为气口,是臆说也。
  凡温热病正在灼热之际。人迎脉跳动甚力,故诊温热病时,先察左侧颔下之人迎搏动如何?再候右手气口是否洪大而数?以为判定温病之确证,故日左人迎,右气口。非左手脉为人迎,右手脉为气口也。后贤不察,一再传讹,致成流弊。又考血游流行,发于左而回于右,布于周身,故温病表灼之际,右手脉较左手为大也。本穴主治吐逆、喘满、喉肿,瘰疬,霍乱等症。
  本穴又名“天五会”,当是天窗、天牖、天鼎、天容,天突之会穴也。无甚意义,好事者强凑之耳。
  
  水突
  穴在人迎之下。结喉两旁,人当饮食下咽时,本穴向上冲动,气向上冲,即突之意也。气水同源,故名“水突”。本穴功能为通利降逆。其所治症,多属气分。故治咳逆、上气、咽肿等症。
  汪切庵云:“上焦不治,水溢高源。”余以为取本穴当能有效。但未曾经手试用耳,或然也。
  
  气舍
  本穴与下腹部气冲相应。人当吸气足量时,则肺气上抵气舍:或努力持重时,本穴亦为之充胀,是为气之住舍,因名为“气舍”。
  本穴治咳逆上气、颈项强直、不得回顾、哽咽、咽肿等症,取顺势利导也。但于虚人切慎用。
  
  缺盆
  《史记·仓公传》:缺盆,乳上骨名。本穴在乳头直上锁骨上缘凹陷正中。因在缺盆骨上,名以“缺盆”。按盆之为物,贮而不藏,水火燥湿无所不可。如胃、三焦、大小肠、胆各经络内外循行,多由此出入,即犹贮而不藏也。惟刺则三分,灸则三壮,以其内近肺脏。不宜太过,非如溪谷渊泉之可深入也。因以本穴用宜浅取,使术者心存盆盂之念。先发戒慎之思也。能治喘满胸热,但后人守不宜太深之戒,多不取此。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中华传统精品武术器械推荐 直销热线13653836336,13633719939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所有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天下武林网>>拳师推介 (广告热线:0371-65151997)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武当字门拳和岳家拳与内家拳法的关系
·道教内丹学理论揭秘/胡孚琛
·论元神/林书立
·武当龙门派十三形浅解/宋学玉
·追本溯源寻千古 混沌初开武当生/梁
·武当盘坐一指禅/张 文
·武当地宫鸳鸯拳之腿法/张密林
·武当太乙门内功文化脉系溯源(四)
·武当武术――武当派道家功夫
·武当杂志-武当内家功法挖整(2)
·武当铁布衫功法
·简化武当八式太极
·四、武当内家拳法体系
·五、张三丰创太极拳
·武当一阳指
·《重阳真人授马丹阳二十四诀》简析
·武当七星活气功述真(上)/高得益
·谈武当“鸳鸯腿”/裴 根
·丹道修炼中的证验/张平
·武当玄武功/逍遥子
·论张三丰内丹之特点/孙亦平
·武当气功动功十六式/梁浩
·从起势看武当太极拳精微之处/青野
·踏遍武当尝百草/朱 江
   
【 天下武林 】 copy right (2004) 河南省宁陵县白蜡杆加工厂 版权所有
仓库地址:郑州市中原区华山路82号启福花园大仓库(华山路与陇海路交叉口向南200米),乘83,103,52,201,301,T5路公交车华山路站下车即到
QQ 33493757(服装器械) QQ 493175072(音像图书) 支付宝:使用支付宝购买点这里 谢栋兴 MSN:MSN wulin886@hotmail.com
【天下武林】网站永久性网络实名:武术   无需记住网址,访问本站就这么简单!
咨询电话:0371---65151997 传真:0371-86127866 手机:13653836336   13633719939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序号:豫ICP备050176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