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陇上秦安,文多大儒,武多俊杰。秦安人的尚武精神,是几千年来顽强斗争的沉淀,这种尚武精神已经深深地烙进秦安人的性格之中。历史上,偏居甘肃的秦安,源源不断地向外输送着英勇的将士和侠客,如“飞将军”李广、两汉之际割据一方的隗嚣、前秦帝王苻坚、唐太宗李世民等。据史料记载,仅明清时期,秦安就涌现出11名武进士,117名武举人。从某种意义上说,在秦安,武功代表了家族的威仪和个人的尊严。武功也让秦安人成为极有个性的群体,杀富济贫、不畏强暴的尚武精神成为支撑秦安精神的骨架。威震八方的秦安壳子棍,就是在这样一方与武术有着不解之缘的土壤中衍生、演变和传承的。
越狱和尚教授棍法
口传身教200多年
高家屲(wā)是秦安壳子棍的发源地,它位于秦安县以西约4公里的西山,地名中的“屲”字形象地描绘出了这里的地理环境——高山之顶的洼地,村子就坐落其中。高家屲地处黄土高原,气候干旱,土地贫瘠,正是在这个毫不起眼的小山村,却流传着“壳子棍”这样一门独特的棍法。
高家屲的村民世代务农,劳作之余也不忘练习武艺,现在60多岁的高世定是壳子棍的第八代传人,他棍法准、快、灵、狠,干脆麻利,因脸上有麻点,人称“麻世定”。
据高世定自述,高家祖上是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人,明朝迁移到秦安县高家屲务农,为了防身,闲时练习红拳、六合枪、山西散手等武术。
清乾隆年间的一天,高家先祖高五太爷在田里发现了一个昏迷的男子——他约摸40岁上下,身穿囚衣、遍体鳞伤,高五太爷赶忙将男子救回家中。后来据该男子讲,他本是少林寺和尚,因参加反清活动在秦州(今甘肃天水市)被捕,越狱后逃到此地。在高家屲养病期间,和尚目睹高家子弟喜好武术,待到伤势痊愈,他便对人们说:你们练的棍法不好,我来教你们一套。从此,和尚在高家一住3年,秘传“壳子棍”棍法。
3年后和尚离开了高家屲,其间只回来过一次,就是检验高家子弟的练功进展,并传授了“壳子棍”所有的功、防和对棍之法,以及口诀、要点。之后和尚再没有出现,高家人去少林寺打听他的消息,竟被告知没有此人。
从此,高家人在务农之余,坚持练棍,从清乾隆年间至今“壳子棍”共传了10代。一技在身,让高氏家族几百年来强盛不衰,名噪一时。
中华武术中绝无仅有的以模式而不是套路表现武术
“棍是百艺魁首”,古人的一句武谚道出“棍”在兵器中的地位。棍虽然平凡,但却兼具长短兵器的特点,不受招式变化限制,威力无穷。
秦安人一般把棍叫做“柴火”、“火棍”,把棍术叫做“耍柴火”,这就让兵器和百姓生活联系在了一起,也让棍术成为了最具生活气息和人情味的武术。
壳子棍这个古怪的名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有人认为“壳”即“磕”的同音,与壳子棍硬磕硬碰的打法有关。但“硬磕硬碰”只是壳子棍的特征之一,并不是壳子棍的全部。其实“壳子”在秦安方言中为模子、模式之意,也就是指每个棍法的大体练法。在一个“壳子”中,隐藏着七八个棍法,最多的竟藏有13个,可谓一棍既出,杀机百现。值得一提的是,每个“壳子”都独立、短小,壳子之间没有连贯起来的套路。这种不以套路的形式表现棍技,而以模式来展现武术的棍法,即使在博大精深、内容浩繁的中华武术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从源流来说,壳子棍的形式和内容十分别致,与其他西北棍法明显不同。虽根据高家祖先讲壳子棍是一位少林和尚所授,但它与现在的少林棍法也不一样。据推测,当年传授高家棍法的和尚,有可能曾是走南闯北的一位棍法高手,吸收了各地的棍法,总结经验后创下了这套内容繁杂、方法独特、实战性强的壳子棍法。而他宣称自己是少林和尚,有可能是为了掩人耳目。现代著名武术家马明达教授看过壳子棍后,说它是属于 “南棍”(中国南方棍法)系统中的棍法——这可能是高家人向邻村人学习的结果:离高家屲不到5公里的郑川村,清初顺治年间出了个叫路坦然的进士在福建做过官。他年老回乡时带回了4位武功高强的随从,因此,不排除高家前代人向路家学习过南棍技法的可能。
招式朴实无华并不精彩实战中方显威力
壳子棍法重实用,重打法,棍法紧凑,攻防兼备又变化多端,壳子棍里包含了提、扣、扎、压、摆、缠、劈、点、扫、撅等十几种棍法,又有活把、死把、单头、双头棍法以及枪法、鞭法。在实战中会根据对手距离,远用单头棍,近身用双头棍,四尺短棍既能当棍使又能作鞭杆用。
初习壳子棍,必须先慢慢练习每个壳子动作,不须用力但动作必须到位,其后拿重棍练习。熟练后,开始两人按棍法对练,最后是两人自由对战。对战中要求两手来回变动把位,变化中以步法带动身法,以身法带动手法,以手法带动棍法,在这样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棍头会产生出惊人的爆发力。
壳子棍看似拙朴无华、内敛稳重,没有什么精彩动作,实则变化诡秘、以静制动,极具实战性。不少武术家、体院教师来秦安观摩棍法后都说:“按套路动作比赛打分,壳子棍给不了高分,可要拨棍对战的话,没几人能占上锋。”例如一招简单的横扫,一般棍法都是越贴地越好,可在实战中,对手只需轻轻一跳即可躲过;同样是横扫,壳子棍的里招式就离地面有一定距离,使人不易闪躲。从清朝开始,就有各地练棍者来秦安交流,因此壳子棍在陇西南地区享有盛誉。武术让秦安人在历史中挺直了腰杆,名将侠客自不待说,就连千百年来闯荡江湖的秦安货郎也是身怀绝技。在秦安,习武之风至今不衰,在生龙活虎的击打中,张扬着秦安人的意气和个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