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何谓传统武术?笔者在《 辞海》 (1999 年版)、《中国大百科全书》 (体育卷)、《中国武术大辞典》 诸典籍中均没有找到准确解释。而《辞海》 关于“传统”词条的阐述是:“历史沿传下来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艺术、制度以及行为方式等。对人们的社会行为有无形的影响和控制作用。传统是历史发展继承性的表现,在有阶级的社会里,传统具有阶级性和民族性。积极的传统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保守和落后的传统对社会的进步和变革起阻碍作用。”作为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依据和基础,以内外兼修,术道并重为鲜明特点的武术,它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饱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的底蕴,历史悠久、动态发展、绵延至今、筑成体系。它既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归属传统文化的范畴,又有鲜明的历史性、地域性、传承性、封闭性、排他性等彰显“传统”意义和特征。对照“传统”概念的定义,当有充分的理由称其为传统武术。 二、 根据传统的概念定义,我们对传统武术的认识和解析应当建立在传统武术具有两重性的基点上。马克思曾经指出:“传统是一种巨大的阻力,是历史的惰性力。”事实上,任何传统里保守和落后的一面都的确会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阻碍作用。传统武术同样存在着保守和落后的内容,而且由于其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条件的限制,那种保守和落后的负面影响还比较深远。长期以来的封建专制统治、农耕经济的生产力低下,社会科学上的固步自封,少有发展,导致难以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看待、阐释和促进武术的发展。传统武术固守的那种口传身教的继承形式,使得理论难有建树、贫乏苍白,远远落后于实践。这种封闭、落后、艰难的生存环境,不可避免地驱使武术去借助迷信、宗派的形式进行传播,而且被迫多在社会下层扎根流传。这样的结果,便造成了传统武术鱼龙混杂、良芳不齐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甚至会营造出争勇斗狠、危害社会的不安全因素。具体表现有封建迷信、荒诞不经、抱残守缺、唯我独尊、胡吹乱夸、陈规陋习,不一而足。 另一方面,传统武术在几千年民族文化氛围中滥筋与发展,自然地融汇了古代哲学、兵法学、养生学等文化思想和观念。不论是武术理论、内容形式、技术思想、训练方法,都闪烁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的特征。其流派林立、门类繁多、风格各异、自成体系。全国目前所谓“历史清楚、脉胳有序”的拳种就有300 多个。表现形式包括异彩纷呈的长短套路、传统的对抗竞技、上阵杀敌的军旅搏击术、拳械练功法、强体修身功、与其他技艺结合的表演节目等。从中体现出来的功能与价值呈现多元性和独到性。这又和传统武术修炼与运用讲究内外统一而修,内外统一而用的优长密不可分。另外,传统武术动作结构、技术要求、运动风格、运动量各不相同,可以适合不同年龄、性别、体质、爱好、职业的人之需求。加之习练传统武术不仅简单易行,难度小(对广大普通练习者而言),花架子少,不像竞技武术追捧高、难、美、新而令人难以做到,而且在时间上随意灵活,不论早晨傍晚、午间假日、什么时候都可以进行锻练。场地选择也是尽可因地制宜,林间草地、街头巷尾、屋内室外,均能活动肢体、一试身手(拳谚云:拳打卧牛之地,是也)。至于对专门设施、辅助器械则更无特殊要求,即使是处在生活条件和环境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也不会因设施器械因素干扰或影响人们习武练艺的兴味与效果。这就使得传统武术往往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切实体现出人民是武术的强大载体,武术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传统武术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促使人的陶冶性情、人格升华、培养尚勇爱国精神、提倡正直诚信思想、增添情趣、强健体魄、树立重情义、讲道德的良好风范等方面,都迸放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通过上述对传统武术两重性的简要分析,我们看到,传统武术精华是主干,是第一位的。而其中的糟粕是末枝,是第二位的。传统武术堪称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在今天无疑是一项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生机勃勃、具有独立体系和社会功能、且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运动项目。 三、 传统武术既然是一项有价值的体育项目,当然就应当推动它的发展繁荣。而目前传统武术是一种什么情态呢?能不能称得上发展繁荣呢?或曰,传统武术正处在失传或正被失传的边缘,连生存的前提都受到挑战,更逞论发展繁荣了。这种观点虽然过激了一些,可能也不完全符合具体情况,但传统武术处境困窘,距离发展繁荣甚远却是不争的事实。 自从大力发展竞技武术的方针政策确立以后,传统武术便日益受到冷遇,有意无意被搁置一旁。今天,我们能见到的传统武术大多是群众自发性的活动,这种活动规模小、层次低、交流少,难以蔚成大观,造成大的影响。而那种由国家举办,规格较高的传统武术比赛不仅越来越少,而且脱离传统武术实际,暴露出许多问题与弊端。如2004 年8 月举行的全国传统武术交流大会,采用专业体育竞技运动的评判标准作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交流的评判标准。这就迫使不少拳师为了想得高分,在赛场上迎合裁判的竞技规则要求,而刻意丢掉传统东西去追求表演化、技巧化那一套,把个好端端的传统武术弄得面目全非,不伦不类。更为要命的是,这种交流引导异彩纷呈的传统武术趋向从内容到形式的大一统,其结果只能是拉动传统武术的各家技艺(包括习练与形式)一齐向专业(竞技)体育运动队靠拢,最终形成一种中国传统武术即是竟技武术业余队伍的大格局。这样下去,传统武术还能侈谈什么发展呢?对此,我们确实需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四、 传统武术是根,是基础,竞技武术只是其中的部分内容。人们常说武术博大精深,就是指的传统武术而言。一项针对250 名外国学员的调查显示,其中的64.3%认为只有传统武术才能代表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这种看法有其道理。不然,仅竞技武术那几下子(不论套路还是教打),同博、大、精、深哪一个字都难以沾上边。 博大精深的传统武术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不可低估的魅力,这种魅力经过凝聚全然放射出来,将会化作推动武术全面发展的巨大动力。2004 年10 月,在郑州举行的首届传统武术节上,日本国参议员加藤六月深有所感地说,传统武术节太壮观了,简直就是奇迹。中国武术协会主席王筱麟更是旗帜鲜明地指出:大家普遍认为首届世界传统武术节对武术进奥起到了推动作用。事实正是如此,中国传统武术的精华部分若得以发展繁荣,传播推广,必将给中国体育增添活力,必将对奥林匹克进行有益的补充,造福于全人类。 那么,现代社会怎样去促进传统武术的发展与繁荣呢?传统武术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而其兴盛发展也是由它对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所决定的。因此,发展传统武术必须遵循这些要素,借鉴古代人民和外国的成功经验。深人研究传统武术的现代生存方式,把发展繁荣传统武术当作一项系统工程,用时代精神去充实、优化传统武术,从整体上提出思路和对策,全方位地做好传统武术的继承与发展工作。作为系统工程,其内容理应包括多项任务,诸如国家的积极提倡、大力扶持、积极的继承与扬弃、建立正确的评价体系,改革竞赛制度,突出传统武术的特点与风格,开展科学研究、加强技术理论建构,管理体制上寻求最佳模式、彰显学校、武馆、拳社等多种教学团体的作用,锐意对传统武术进行创新,提高传统武术的科学性,扩拓产业化之路。赢取社会最大份额、争取更多群众参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大国际交流的力度等等。上述每一项任务,都需要做一篇大文章,本文这里不一一详述,仅着重就如何处理好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的关系? 这个关乎传统武术发展繁荣的关键话题作一些探讨。 五、 武术在几千年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虽屡经曲折跌宕,但总的看来还是历久不衰,不断得到发扬光大。这是因为武术具有技击、健身、娱乐、竞技等多种功能,这些功能在各个时期的社会实践中都能有所侧重的发挥作用,体现出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特征。当然,社会新的进步产生社会新的需要,而社会新的需要促使武术的多元功能有消有长。今天社会的需要则要求武术的发展突出创新,将原先在传 统武术中强调技击功能转向注重竞技。这种创新与功能换位的结果便是竞技武术的应运而生。所以我们说,竞技武术的出现是必然的,对竞技武术的重视理所应当。然而,欢迎竞技武术的出现,重视竞技武术的发展,不能以降低甚至牺牲传统武术的地位为代价。因为竞技武术不可能全面代表传统武术,更不可能取代传统武术,而且竞技武术的发展正需要扎根于传统武术之沃土,继承传统武术的精华,接受传统武术的滋润方能够枝繁叶茂,绚丽多彩。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传统武术发展了繁荣了,竞技武术才有了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发展传统武术当然有其自身需要发展应当发展的理由,即使就是为了发展竞技武术,也必须把传统武术的发展放在重要位置,用时代精神去充盈、优化传统武术,让我们从几个方面来稍加分析印证。 竞技武术十分重视套路,在套路的编创上推崇美的因子。其实传统武术套路就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传统套路演练中,将自己置身于搏击实战的境地,动作组合战术、技击目的明确,活脱出“真打”的感觉,豁透出格斗的艺术意境。套路运动动疾静定、内外合一、形神兼备,展示出一种和谐美,而动作起落有致、缓急对称、轻重相间,又传递出武术独具的均衡对称美。具体动作或雄浑阳刚,或阴柔飘逸,合理穿插、刚柔相济,给人一种内涵丰润的美。尤其是传统武术套路讲求中心突出、平稳,左右逢源,在看似平凡、简单、重复的招式中,显示出那种简约、朴实而又不失深邃、务实的美。毋庸置疑,这种内外一致的美是武术之精魂。这种美开掘出来,融化到竞技武术追捧的舒展、潇洒中去,竞技武术的套路创新就能更具武术的本质品性、风格特点及运动规则,在符合时代的价值取向的同时,更显灿烂的民族文化。 散打是就近崛起、并被看好能率先进入奥运的竞技武术另一重要内容。而传统武术中的技击术同散打的关系则尤为密切。散打脱胎于传统武术,但由于一方面远未能从真正意义上继承传统技击的精华,另一方面又过于按照西方竞技的模式行事,以至于表现出来的技术风格缺乏武术特点。实际上,传统武术的技击价值洋溢着独到之处。那种以柔弱胜刚强,不动则已、一动则如雷霆万钧,避实就虚、攻其不备、欲放先收、欲要先给等战术思想,充满哲学辩证法。那种讲究方法巧、运用巧、丰富而多变,攻则七拳并用、防则千变万化的“尚巧”技艺,俨然是一座武技宝库。那种注重功夫,强调练功,发挥“脚踏中门夺他位,铜墙铁柱一齐摧”的击打威力,在任何攻防格斗中都大有用武之地。当今构建散打的技术体系,要体现出实战意识浓,内劲功力强、招数变化多的传统打法特点,展示踢打摔(跌)拿的整体武术技击特点和灵巧快速的战斗风格,离不开对传统武术的继承和发展,一旦我们很好地开掘梳理出传统武术中的上述内容,同时科学地将它们融汇进散打实践,则对塑造散打的崭新形象,大幅度地提升散打的技艺水平,推动散打早日进军奥运,无不有着非同寻常的作用。 本来武术走向世界、进军奥运虽属同一个大课题,但两者的内涵与外延却又不相同。在当前推动武术进奥的一片呼喊中,进军奥运似乎成了武术走向世界的同义词,而竞技武术(包括套路、散打)自然成为叩开奥运大门的敲门砖。其实,以现在的竞技武术实现进奥虽说有一定希望,但并不具备势在必得的实力与把握,还存在着诸多不利因素。同时,这种武术竞技化也掩藏着不利于民族性继承、人类性(世界性)实现的一面。即使进奥成功,这个问题依然存在。武术走向世界,从根本上说离不开民族性的继承与弘扬。民族性是武术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武术走向世界的动力源泉。文化具有民族性是任何文化的共性所在,传统武术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它具有浓郁民族文化特征,不仅显露着几千年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风貌,而且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流淌着深邃的民族文化精髓,几乎涵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成分和要素。传统武术作为一种广义的文化载体,为武术在世界大舞台绽放异彩奠定了客观需求。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这样说,竞技武术进奥,需要传统武术的滋润与包装;而武术走向世界,以竞技化为手段的推广方式只是一个途径,以传统武术伴随传统文化发扬出去,更是一条大道。 现在我们可以来概括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的关系了。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共同统一于中国武术。传统武术是竟技武术的根,是竟技武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在现代社会里,传统依然是武术的滋养沃土,而现代则是传统的发展进步。落实到进奥运这个专项课题上,也只能是竞技作龙头,传统为基础。正是从这一基点出发,我们说,竞技武术需要发展繁荣,传统武术更需要发展繁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