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师于永年先生1944年师从王芗斋先生学练大成拳,至今已近70年,成就卓著,著作颇丰。于永年老师早年留学日本东京齿科医科大学,历任北京铁路总医院口腔科主任、主治医生,他不仅有丰富的现代西医学的知识与经验,又有扎实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他用现代医学的理论、观点、方法,来解释中国古老的养生术、心术、武术等,并阐述它们之间的区别。
我自1992年秋拜入于永年老师门下,学练大成拳至今已经二十年了,经过拳学实践与拳理探索,勤学苦练与身心体悟,对大成拳的整体发力终有所获,对第二随意运动的训练体系亦了然于心。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精髓就在于它是从整体上来认识宇宙、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这种认知理念来自于“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对自身的身体认识亦是如此,它把人的身体看做是一个整体,人的实体部分主要分为头、躯干、四肢;人的精神层面又可分为神、意、精、气等,但它们不应是分散的,更不应分开而论,无论是客观的实体,还是主观的精神状态,都应具有整体性、统一性,拳学之道,概莫能外。整体的浑元发力,正是我国传统文化整体思想理念在武术上的具体运用。这就如同我国的中医,讲究的依然也是整体性,而人体的阴阳、实虚转化都是辨证的,互为因果的。在武术实践中,这种整体的、浑元的整劲又是怎样产生的呢?我认为,从于永年老师的站桩求“物”中即可获得。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求道(求物)与练拳的不同追求与认识,求道(求物)讲究的是以静态的形式来求“内物”。这种所谓的“求道”,早在2700年前的《管子》称它为“心术”,并提出了“毋先物动”,“静因之道也”。《老子》也提出了“圣人抱一”,“独立不改”等等。于永年老师用现代医学理论解释为,通过对肌肉的训练,从而开发、挖掘大脑的潜能。学名称之为第二随意运动,即休息肌的紧松运动。可用公式来表示:位静运动=(角度+意念)X时间。位静运动的角度不变,意念变,运动体系亦变。而第一随意运动,即工作肌伸屈运动,它是人们共同认识并广泛接受的,是人们经常练习的那些套路、招式,是武术运动体系。可用公式来表示:位移运动=(速度+力量)X时间,其速度改变,力量改变,但运动体系不变。
由于运动体系的改变,于永年老师又把第二随意运动称之为心术、内家功、智育运动;而把第一随意运动称之为武术、外家功、体育运动。前者讲的是求道、修心,用“圣人抱一”,“独立不改”,“独立守神”等方式来站桩求“物”,用大脑神经来指挥下肢肌肉、渐至全身肌肉的内动,从而达到肌肉若一,整体发力。后者是练拳、练身,是用套路、招式、体操、舞蹈,来练外形、四肢的外动。
于永年老师的独特拳学思想,其特点是站桩求“物”,是用大脑指挥脚部做紧松运动,从而建立起一触即发的整体发力,这才是“大道”之理。我们知道,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大脑神经系统是指挥全身肌肉(包括工作肌、休息肌)发力的司令部,发力力量的大小,主要在于肌肉初长度的拉长以及肌肉之间的连结,拉的越长,连结的越多,力量就越大。俗话说,筋长力大。从理论上讲,如果把人体所有的肌肉都有机的连结起来,并且调动一致,朝着一个方向发力,能爆发出25吨的力量。当然,这里所讲的只是理论上的计算与推导,现实生活中没有这样的人。但这却说明了人的潜能是巨大的。
我们知道,大脑与肌肉之间有一个很大的矛盾,即大脑神经不能随心所欲地指挥肌肉(指休息肌)参与做功。但是,这个矛盾是能够解决的。解决这个矛盾,就要弄清动与静,形与意,果与因的关系,前者是练拳,是招数动作,不能解决这个矛盾,后者是为道求“物”,可以解决这个矛盾。这就是拳与道的区别。因此,于永年老师认为:以静为本,先静后动,静中求物,以意为本,先意后形,意固形定,以因为本,由因及果,是乃正道矣。
只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才有可能进行正确的拳学实践。如果我们弄明白了拳理思想,即找到了正确的目标,再以我们的勤奋、刻苦、毅力、恒心为舟,我们就会达到成功的彼岸,就有可能达到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此其道生那样一种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