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两拳同源 赵匡胤(927-976)是宋朝开国皇帝,史称“宋太祖”。赵匡胤祖籍涿郡(今河北涿州),生逢五代乱世。常言道,“乱世出英雄”,赵匡胤由一名默默无闻的低级军官很快晋升为后周政权的高级将帅,并依靠“武将拥立”,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一举取代后周统治,于建隆元年(960)在开封建立了延续三百余年的赵宋皇朝。 为了巩固赵宋政权,赵匡胤在宋初非常注重军队的训练,同时在皇宫内培训了大批嫡系御林军。培训的基础拳法是宋太祖赵匡胤传授的家传唐朝武艺,即被后世所称谓的宋太祖三十二势长拳,简称宋太祖长拳,又名内家拳或内家长拳。此拳与后世太祖门的同名太祖拳不同,是赵匡胤之父赵宏殷(《都城纪胜》为赵弘殷)家传唐朝武艺。而赵匡胤将此拳艺学成后广为传布,并藏拳术秘书于少林寺。 赵宏殷(?-956),少年时就骁勇知名,善于骑射,在后梁(907-923)后期从军,因战功卓著而多次升迁,曾任护圣都指挥使、铁骑军都指挥使、遥授团练使,后转龙捷指挥使等军职,显德三年(956),赵宏殷死于行军途中,周世宗追赠为节度使、太尉;赵匡胤建国初追尊为昭武皇帝,庙号宣祖。宋人有言,赵匡胤、赵光义两兄弟所成就的赵宋皇朝三百年基业,实是赵宏殷所打下的。(顾宏义著《细说宋太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初版) 宋太祖三十二势长拳还涉及赵匡胤祖父赵敬,曾祖父赵?和高祖父赵胱,从唐朝始,世代相传,从未间断。此拳被后世誉为各类长拳之祖,他们传承之功不可没。 直至南宋时期,临安(杭州)众安桥附近有军头司巷(注:军头,南宋宫内营伍教头),承前朝练宋太祖长拳,有探马势、提笼、拗单鞭等势式。说明此拳已通过宫内营伍教头流传到浙江杭州(当时的南宋首都临安)。这是宋太祖长拳第一条传承路线。 第二条传承路线是通过精于宋太祖长拳的张三峰带到武当山,悟道后创造出与宋太祖长拳风格迥异的武当门拳术,并沿袭“内家拳”拳名。其出处在《斡城录》所载:“传曰,皇家大内,宋初内侍,雄武军,川殿值(注:原川军骁卒,平蜀后补入),太祖亲训戎士,号内等子(注:内等子宋初所设,有一百二十名,由诸军选膂力者应充名额,组成相扑营,专供宫廷、庙会节目表演,拳艺表演活动按规定程式、规定动作进行)。传其艺者日内家。三峰合势,尤精于艺,故传名焉。”又曰:“内家者长拳也,张三峰精宋太祖长拳。张拳用腿,犹希太祖之武勇。”这说明北宋张三峰(960-1279)在遁人武当道门修道前,曾在皇宫内生活,至于当时张三峰属大内高手、内侍,还是雄武近卫军军士?太祖亲训武士,还是宫殿值日人员?因年代久远,已无从考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张三峰应该是学练宋太祖长拳的高才生,也可能当过该拳的教练。 《斡城录》所载开首二个字是“传曰”。传曰的意思是传说,传说是不完全可靠的,甚至是伪造的,但也有可能是正确的。因此,我们必须从另外的角度来进行证实。 笔者查阅了宋太祖三十二势长拳与内家拳的拳谱中拳式名称,并作对比,发现两种拳套如同出一辙,进一步证实了《斡城录》中关于“宋太祖长拳也名内家拳”的传说。 通过两者的对比可以看出,以宋太祖三十二势长拳为基准,与源自武当张三峰传承的四明内家拳相对比,其相同或相似的拳式名称有90.6%之多(29/32),其中舜子投井、乌云掩月、兑换抱月、提笼、一手提金、红霞贯日、弃物投先、柳穿鱼、绾肘裹、提笼、仙人对照、满肚疼、四把腰、扬鞭、顺牵羊、小推窗(双推铁窗)、推肘扑阴等29个拳式名称基本保持原貌,经过千年的历史变迁,这是非常不容易的。而宋太祖长拳与源自武当张三峰传承的黄百家《内家拳法》相对比,其相同或相似的拳式名称也有75%之多(24/32)。这进一步说明武当张三峰传承的内家拳源自宋太祖长拳,是事实,而不是传说。 张三峰深谙拳法精华和道教经典,遁入武当圣地后,在特殊的客观需求下,取宋太祖长拳原有的拳式动作,在保留拳技的前提下,糅和道家内丹术精髓,将其改造成为内丹为体、技击为用的武当内家拳。 由于宋太祖曾藏拳术秘本于少林寺,该拳又被列为少林寺十大名拳之一。因此,黄百家在《内家拳法》中云:“张三峰即精于少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 二、风格相异点 宋太祖长拳与武当门张三峰传承的内家拳的拳艺风格是明显差异的。 宋太祖长拳的演练风格和技术特点为:大招大架,长打硬击,挑打连进,直冲横砍,踢招钻靠,招急力足,虚实互掩,拳脚并重,如瓦拢掌、反钩手、扣肩平拳、顺肩长拳、绞花腿、龙行步。三十二势长拳又是大兵器械用法,如大棒刀、狼牙棒皆可照式施用。(《浙江省武术拳械录》浙江科技出版社1988年版第61页) 武当张三峰所传承的四明内家拳的拳艺风格和技术特点:演练时要求三尖对照,手脚相应,动作如行云流水,滔滔不绝,势势相承,柔和圆活,不尚拙力,务求灵巧。走拳如龙蛇之气,节节灵通,激荡曲折,柔身而出。 “内家短打”(如“顺风锤”套路)深蕴擒扑秘技和反筋偏骨之术,其中许多招数都可在黄百家著《王征南先生传》和戚继光著《拳经捷要》中得到验证。多近身贴靠缠打,招数皆为古人实搏经验,奏效甚著,名声显赫。 “内家长拳”(如“南兵拳”套路)强调长短互用,刚柔并举,行桩作势,游走旋转,随势而变,忌固定不变,墨守成规(即死法)。并要求雄胆、眼明、手快、力脚、便身等。其用法和破法皆完成于行步中。 “内家腿法”则忌踢宜踩,打人尽在步过人,连脚带腿并箭而上,不乘其势,不逆其气,起纵剪横落踏点,以行步为主,就势取胜。起腿不见踢,全在行步中。若功夫精熟则步动如飞,形如狮象,暗出暗发,随心所欲,步步用腿,天下无敌。 “内家盘打”,以徒手或器械作对打,分靠打、缠打、脱打三种。皆在两人或多人游身用劲,从中练习技法和身法,以走五行、踩八卦、穿九宫为主,旨在达到内家拳术后期对敌“不招不架,只用一下”的境界。 清代,内家拳又从四明(今称宁波)传到杭州,并与宋太祖长拳同时被列为浙江兵营必修拳艺和武举考前预修拳术。浙江武举考试前预修的拳械,其中以南兵拳、太祖长拳、内家拳、内家斧、四平枪等为主。这样,造成了两个同源拳种——宋太祖长拳和内家拳在浙江省内同时并存的兴旺局面。 三、张三峰考据 张三峰是宋太祖长拳和武当内家拳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但我们对他的生世知之甚少。现将我手头留存关于张三峰的零星资料,抛砖引玉,归纳如下。
1、关于北宋时期张三峰的生卒年份 李文涛著《太极拳气功入门》(江苏科技出版社1985年版)记述了北宋时期张三峰生于宋建隆元年(960),正好是宋太祖赵匡胤开国登基之年,卒于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六年(1279),超高寿龄320岁,此仅据文献立论,庄子曰“存而不论”。 对照元明时期的张三丰,其生卒年份为1247-1464年,即生于元朝定宗贵由二年(1247),此时也为南宋理宗淳祜七年,卒于明朝英宗天顺八年(1464),高寿218岁。(《武当拳之研究》北京体育出版社1992年版) 这说明北宋张三峰与元明张三丰是同名同姓或同音名不同朝代的两个人。同时他俩又同在武当山当过道士,同样修炼内丹术,前者是著名的内家拳技击家,而后者是太极拳的创始人。当代道教学者李养正在所著《道教概况》一书中提及:“考武当内家拳的祖师,乃北宋徽宗时的张三峰(亦称张三丰)。三百多年之后,明初武当山又出了一位著名的道士也叫张三丰。后者是前者内家拳技的继承者和发扬者”。 至于有所谓“三峰采战”者,这与张三峰无关,属房中术。若沉迷于“三峰采战”,则与常人无异,不能长寿、高寿。 2、北宋张三峰的道号 宋书功著《摄生总要与双修要集》(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5年版)一书中载:北宋之际张三峰的道号叫朴阳子。 对照元明时期张三丰,一名君实,一名仲猷,字玄玄,道号昆阳,又名斗篷,又呼张邋遢。 两个人的道号也是不同的。 3、夜梦授拳 《王征南墓志铭》载:“有所谓内家拳,盖起自宋之张三峰。三峰为武当丹士,徽宗(赵佶,1101-1119年在位)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玄帝授之拳法,明以单丁杀贼百余。” 古今中外,做梦之事,人皆有之,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不足为奇。南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董黄素撰《玄帝启圣录》也记有玄帝与武技之事:“乾兴元年(1022)正月,据忠州团练使充黔州兵马钤辖张孝宁奏……孝宁仿父供养专诚不违,昨为朝廷放试武学,预曾夜梦真武殿下河魁神将,亲教枪法弓马事,艺顿然神悟。至殿前呈试于二百人中,唯孝宁第一,当授三班殿侍出身,是真武保护至此。……其张孝宁,除授瀛洲防御使。” 张孝宁疑似张三峰,其中有四点与《斡城录》中记述相合。一是张姓;二是梦真武帝亲授武艺;三是“授三班殿侍出身”;四是驻世时间相合。然而,若张孝宁就是张三峰,张三峰960年出生,到1022年已62岁,62岁当三班殿侍,乱世凑合用。存疑。 4、查阅《武当拳之研究》第83页,有《宋之张三峰(略)》一节。删略的内容中是否会有“只言片语”可供参考,没有见到原稿的有关内容,甚为可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