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华拳的起源与发展 “华拳”是中华武术中的一个古老拳种。它萌发于山东济宁。济宁早在夏商周时就已称“仍国”和“任国”。秦时改称“任城县”。952年(后周广顺二年)于巨野设济州,任城县始属济州。1150年(金天德二年),因巨野常遇洪水灾害,济州迁任城,任城地势较高,可保安宁,故1271年(元世祖至元八年),升济州为府,更名为济宁,属兖州府。因此,“任城”之称由济宁取代。据《济宁概况》介绍,建国前有私人拳房47处。除民间设有拳房练武外,其它体育项目属于空白。 关于华拳的文字资料很少,著名的武术家蔡龙云先生1961年在《体育报》上撰文介绍:练华拳的人尊奉唐开元年间的技击家蔡茂为“华拳”的创始人。据传华山附近的游侠蔡茂精技击,擅剑术,散居长安,闲时常拔剑练武,因与权贵之家结怨,手刃仇人,遂避祸山东任城,并在当地以其术传人。蔡茂的技击在那时虽以成术,却还没有成“套”。同时,也没有出现“华拳”这一名词。到了宋宣和年间,蔡茂的后人蔡泰(字无骄)、蔡刚(字有为)。继承祖先之术,勇武过人,常被州郡选为相扑手参加诸道州郡或京都的“露台争跤”。在打擂的“遮截架解”的格斗实践中,他们的技击术得到了发展,并自成一家,像华拳实战应用的战略战术“乍动乍静,势无常定;见机不失,遇时不疑”,“动中寓守,败则无虑,守中有动,胜则有机”,“欲进先退,敌不为防;欲退先进,敌不为逼”,“敌进欲动,迅而攻之:敌退欲守,逼而击之:引敌外偏,直而击之:诱敌直入,截而击之”,“骄刚无备,怯则无勇:善败不亡,敢胜有为”等方法,据说是由蔡泰、蔡刚相传下来的。那时候,瓦舍的相扑艺人中间出现了一种“乔相扑”和“打套子”的运动,或单舞或假打,均都成套有谱,相扑虽假,但多有格斗之法。左右军、英略社、角抵社的一些都头、健儿、游侠子弟,对这“乔相扑”、“打套子”的运动颇感兴趣,多有从艺人学习。蔡刚、蔡泰也从尔学习,并在闲时以自家祖传的技击术按照“乔相扑”、“打套子”的规矩与方法编造起套路来。套子必有名,为了表示他们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先出身和区别于“乔相扑”、“打套子”的不同方法,他们便把编造的套路名称称之为“华拳”。后来的华拳也就代表了他们的套路运动和技击之法,至此,“华拳”一词及其拳法的套路便流传开来。 明嘉靖年间,“华拳”传至华山蔡氏后裔的济宁人蔡挽之的时候,它的套路运动在其它民间体育、舞蹈、造型、乐律、艺术及中医学的影响下,不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更加丰富、充实和完整。形成了“动迅静定,式正招圆,心动形随,意发神传”的形神兼备特点,并已成为华拳套路运动技法的“灵魂”。蔡挽之在这一时期总结了当时流传在民间的武术套路编造的结构与方法,吸取了古代军事家、谋略家及其他武术运动的精华与核心,提出了“华拳”套路刨编应该“虚实相生,繁简相间,开合分疆,宾主分位”的说法。后来,蔡挽之依据中国古代哲理与中医学精气神“三华贯一”的理论作为华拳拳法的理论基础,写成了《华拳秘谱》,使华拳形成了一个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系统完整又便于流传的拳种。后来“华拳”的套路基本上就是据此原则创编出来的。 在山东济宁邵乡蔡桁村,历代以来家家习武,精于枪剑。因于华山蔡氏有同姓之谊,遂得华拳之法,遍及村中。但蔡桁人与华山蔡氏并不同宗。“华拳”传至明末清初的蔡公盛、丁玉山等人时,华拳已发展到40多种,有徒手与器械和初高级之分,具有代表性的“十二路华拳”也已基本定型。它的套路运动内容已更加丰富与完整。由于“华拳”的套路运动趋向高级更复杂化发展,相应地出现了为练好套路运动要打好功底的“基本功”。著名的华拳先师蔡公盛在总结了华拳多年教学传授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循序渐进、由简到繁的华拳学习原则。强调练华拳套路必须通过基本功的身体素质训练和基本技术技巧的训练之后,才能学习华拳套路的学习方法。他对学习华拳套路提出了“拳有基,拳为本,练拳艺”以及“腰要柔,腿要活”,“裆要站,顶要拿”的训练原则与要求,并总结创造了练习腿部、腰部柔韧、灵活、协调的“压、搬、悬、踢、劈、撕、耗”,“俯腰、转腰、拧腰、翻腰、刷腰、摆腰、甩腰、下腰”,以及上肢练习的“卧、耕、推、吊、靠、空、爬”,下肢的“提、弓、落、马、站”等华拳基本功的专门练习内容和训练方法。从而为从事系统学习华拳套路运动与训练奠定了良好基础,这也是蔡公盛先师对华拳的充实,完善与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在这一时期,另一位华拳大师丁玉山对华拳的技法理论与套路的编排方法也提出了“简以刚弥,繁以柔补”和“衬宾托主”的补充说明。 出生于清光绪三年,蔡公盛的长孙蔡桂勤,自幼喜武,跟祖父学习华拳及其实战方法,并打下了坚实的武功基础,后因家境贫困,祖父病故,举家离蔡桁迁至济宁城里南门外的皇经阁附近居住,这一环境的变迁,使禁桂勤有机会遇见了以华拳名噪一时的“齐鲁大侠”丁玉山先生,并留下了“雪飞太白,志坚遇明师”的传奇故事。他拜丁氏为师,苦练三年,尽得丁氏所传华拳的真传,逐渐独步武坛,成为晚清时期的中国近代华拳宗师。 1897年(清光绪23年),蔡桂勤只身南游,在苏州锦源镖局当了一名镖师,扬镖大西北,在晋陕甘宁一带曾多次战败江湖艺人,留下了通行无阻的美名。1905年(光绪31年),蔡桂勤来到上海,与师兄李瑞云及胞弟蔡桂俭一起创立了西庆镖局,并亲任总教头。他凭着华拳技法真功和一杆铁枪驰骋于大江南北。蔡桂勤在长期的绿林生活实践中,进一步充实、丰富、发展了华拳技法。他把实战技击的“欲发先收”的发力技巧融汇到华拳套路的技法练习之中,促进了华拳套路向演练实用化发展。 蔡桂俭先生对华拳套路的运动技法提出了“撑、拔、张、展”的练习方法。为现代华拳的“挺拔俊逸”、“骨清肌健”的运动风格特点奠定了发展的方向。对现代华拳的发展影响较大。李瑞云先生后来到杭州灵隐寺出家为僧,法号“如修法师”。他把释家禅功与华拳套路运动相结合创编了“以气为主,以形为辅”。带有“托、提、聚、沉”呼吸之法的独具一格的“罗汉拳”。 1906年(光绪32年),蔡桂勤在上海与“鉴湖女侠”秋瑾相遇。秋瑾慕名向他求教剑术,在教剑过程中,他深受秋瑾的爱国主义思想影响,向往革命。1920年,蔡桂勤经革命同仁李宗黄的引见,与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相识,前往广东成为元帅府的座上客,军政要人跟他习武者众多。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他浪迹江湖,遍游名山,先后在湖北襄樊、江西南昌、湖南长沙、河南开封等地居住,同时为华拳技法在全国各地的流传奠定了良好基础。1932年,蔡桂勤回到上海,以教拳为业,培养了许多武术人材,使华拳在南方也广为流传。
早在1943年就已打败俄国拳击手而扬名全国的华拳传人蔡龙云是蔡桂勤的儿子。蔡龙云先生1929年出生于山东济宁,四岁时随父亲练武,受着严格的家教与训练。九岁时蔡龙云的华拳套路与实战技法就已很精熟。14岁时,他代表上海武术界与耀武扬威的外国洋拳师马索洛夫在上海亚尔培路回力球场进行了擂台赛。他运用华拳实战技法,灵活的“燕子穿林”、“鹞子翻身”,时而“左躲右闪”,时而“闪展腾挪”,有时一俯腰可穿入高大的马索洛夫身后,使马索洛夫抓不住、摸不着、难以出手。在灵活多变的战术中,蔡龙云先生越战越勇,用华拳散打的“迎面三腿”和“连环手拳法”将马索洛夫击倒多次,最后用“摆拳”与“黑虎掏心拳”打在了马索洛夫右耳腮的颈动脉与胃部,再一次将马索洛夫打倒在地,再也没有爬起来,他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他为中国武术界扬眉吐气。当时的《新闻日报》等报刊都作了大幅报道,一时引起轰动,因他的小名叫“大龙”,故被武术界人士称之为“神拳大龙”,这已成为历史。蔡先生14岁战败俄国大力士的事实已成为故事,至今在武术界流传广泛。 建国后,华拳同其它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一样,受到了人民政府的重视。1952年华拳的传人蔡龙云作为青年代表参加了“全国第二届青年代表大会”。在繁忙的学习与工作中,蔡先生继续着华拳的挖掘整理,继承与研究工作。1953年10月,他作为华东地区的代表,还参加了天津举行的“全国民族形式体育大会”,并表演了已达炉火纯青境地的家传“华拳”、“峨眉刀”、“华拳对练”,获得金质奖章。1954年国家组建武术队,他又首批被选入国家武术队,并担任队长之职。1957年——1960年,蔡先生被抽调到国家体委,同其他同志一起担任武术的挖掘整理与研究工作,参与起草并制定了建国后的武术第一个竞赛规则以及初级拳、刀、枪、剑、棍的编写工作,对武术的普及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蔡龙云先生对华拳理论与技法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挖掘整理与研究工作,先后在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1—5路《华拳》,多次在(体育报)、(新体育)等报纸杂志上发表介绍了华拳健身实战方法等文章多篇。蔡先生参加了建国后历次版本的体育院校(系)《武术》教材的编写工作。经过了他挖掘整理编写而出的华拳套路也被编进了教材,从而使华拳能够在全国高校的广大青年学生中间广泛流传。根据笔者对武术的研究整理与所掌握的线索材料看,目前在书本中流传的一些传统武术技法理论如“八法十二型”等都是来自华拳拳理与技法的要求篇,这都是经过了蔡龙云先生的整理与研究,也是由他首先用文字介绍出来的。成为当代武术理论的基础。当然,他还撰写出版了很多武术专著,不仅为华拳,还为整个中国武术运动的发展都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也是我们山东人的自豪,光荣与骄傲。 (二)华拳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据蔡龙云先生1962年在《体育报》撰文介绍:华拳传至清初时,套路运动已发展到40多种,其中有徒手、有器械、有蔡公盛先师为了方便学习华拳创编的31法、72式基本功练法,形成了一个有初、中、高级之分的完整拳系。虽然套路颇多,但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则是一至十二路华拳,这十二路华拳既能单人练习,又能双人练习。除此之外,还有华拳的实战技法,包括摔法、擒拿法、点打等法。据1980年,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国家体委文史委与体育博物馆编写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介绍:华拳的主要内容有功法,包括站桩、打桩、跑桩、打沙袋、摘星换月式等方法。套路有十八路初、中级拳术和器械套路,十二路高级套路(即1—12路华拳)。高级套路既司练又可对练。华拳的套路运动集柔刚猛、飘逸、急快、悠慢于一体,包含扑、滚翻、平衡、跳跃等动作,具有毒静定、势正招圆、形健劲道、气脉连绵、心动形随、意发神传等特点。 (三)华拳基本技术要求、技法原理及其战术思想 1 华拳的手型手法与步型步法: 华拳属长拳类代表拳种之一,其主要手型步型有拳、掌、勾、爪。手法有推、穿、撩、搂、托、摇、掖、摘、劈、掮、架、拍、挑、栽、冲、挎、折、压、抓、锁、挫、抄等。主要步形有弓、马、朴、虚、歇、丁、独、弓箭步等。主要步法有踏步、击步、行步、倒步、跳步等。 2 华拳主要腿法: 钩、踢、拐、跨、蹬、弹、踹、里合、左右摆、前后扫等方法。主要的跳跃动作有箭弹、里合片腿、左右飞脚、旋飞脚等。 3 华拳的主要肘法与跌法: 顶、提、托、压、拐、前滚翻、贴地滚转、鱼跃虎扑、盘腿跌扑。 4 华拳的基本技法要求 华拳的理论是以精气神中的“三华”贯一为主导,“神附于形、由心而发、进而为攻”。拳法讲究形体工整,筋骨道劲、心为主宰、动迅静定、气势连贯、善调气息、阴阳对立等。基本的技法理论有“八法”、“十二型”之说。对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的要求是“拳如流星,眼似电:腰似蛇形,步赛粘;精要充沛,气要沉:力要顺达,功宜纯”。“十二型”即是: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鹊、立如鸡、站如松、转如轮、折如弓、轻如叶、重如铁、缓如鹰、快如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