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黏连随”推手中常用的术语,它们是推手的几个重要的技术要点。“沾粘连随”在推手中被称为“四要”或是“四功”。
“粘黏连随”四个字,源出于王宗岳《打手歌》:“掤扌履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粘黏连随不丢顶。”而在《杨氏太极拳老谱》中专门有一首《粘黏连随》的歌诀来做进一步的解释:
粘者,提上拔高之谓也;黏者,留恋缱绻之谓也;
连者,舍己无离之谓也;随也,彼走此应之谓也。
要知人之知觉运动,非明粘黏连随不可。斯粘黏连随之功夫,亦甚细矣。
有些资料中将“粘”写做“沾”,将“黏”写做“粘”。“粘”、“沾”这两个字虽然有一样的读音(zhan1),都有两物附着结合的意思。但“沾”是指“因接触而附着上”,如:身上沾满了灰尘。而“粘”字是米字旁,米有黏性,所以“粘”字是指有黏性的东西胶合在另一种东西上。根据其的技术特点,应该用“粘”比较合适。而“黏”和“粘”,都有读音nian2,且两字相通,但第一字用“粘”,且遵从古文献取“黏”字为宜。
下面根据自己的经验谈一点个人看法:
“粘者,提上拔高之谓也”。指的是在推手中搭手要轻,将己劲轻覆在对方劲上。一定要轻,“轻则灵”,才能有助于更好的感知对方肢体、劲路的变化。“粘者,提上拔高之谓也。”中的提上拔高并不是单一指粘的方向,而是通过引化对方来劲,诱使对方劲力沿己方引化方向前送,而造成对方身体上实而下虚,起到拔根的效果。这要求在顺着对方来劲方向略轻略快一些,并宜以碾旋的劲法,使对方不知不觉中相应的加大了力度和速度而扑空。但是同时己方手上的掤劲不能丢,丢了就会被对方趁虚而入反被对方所制,但是过大则成顶,形成双重。其中分寸玄妙,非勤练不可得也!
“黏者,留恋缱绻之谓也”。留恋缱绻,即情谊深厚难舍难分。在推手这种对抗运动中当然不存在如此情意绵绵,是以此借喻己方手臂和劲路如同胶漆一样黏住对方,使其变化不能自如、感到在受人控制而又柔软沉重,即所谓:我顺人背谓之黏。杨澄甫宗师在《论太极推手》中也说道:其黏人之时,并不抓擒,轻轻黏住,即如胶而不能脱。
“连者,舍己无离之谓也”。连是相连、连续不断的意思。连不仅是指手臂的相连,也是指己方的劲路要有意识的和对方相连。并且不仅只是手臂、劲路连接在一起,而是要你来我往、循环往复、连绵不断的动态的胶着在一起。另外要注意“舍己无离”,不是为了“无离”而不计得失成败的舍弃自己。舍是为了得,舍少而多得,是其真意。
“随也,彼走此应之谓也”。就是跟随对方,从外在看比较被动、消极,但在意识上是主动的、积极的跟随对方动作、劲路变化。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不即不离,如影随形,在运动中寻找机会,在连随中取得主动,得势而发。
粘黏连随是知觉运动的前提,而知觉运动是懂劲的前提。知觉运动就是听劲,通过推手的训练可以提高听劲水平,使得己方通过肌肤相触,甚至目察、耳听都可以感知对方的运动,判断出其目的和劲路的潜在变化,从而达到“人不知我而我独知人”的境界。粘黏连随是非常精微巧妙的,非得通过勤学苦练才可掌握。
综合看来,粘、黏、连、随既有共性又有着自己的特性,它们相互联系又可相互转化,想把它们完全分清是不可能的。它们是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要在推手中共同发挥作用。既要肢体上“粘黏连随”,更要意识上“粘黏连随”,劲意相连、劲断而意不断。 在推手中通过粘黏连随,在两人你来我往的胶着过程中,保持意识的空灵,肢体的松透,通过听劲感知对方的肢体、劲路、甚至意识的状态和变化,从而做到引进落空、避实就虚、四两拨千斤、化发合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