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鸡鸣习武传天下
<柳印虎谈太极拳>中写了些东西,对于太极拳所擅长的以柔克刚之说.柳印虎云:
真柔者乃是转运刚整之劲于周身,求其贯通而不发也,欲发,则随时随处皆可也,故真柔是以刚整为其基也。以余之见闻,能得到整至纯者鲜,能由至纯刚整而入真柔者更代不数人,伪柔者,无刚整之劲也。因无刚整之劲,与人较量时,不得不靠技巧变化也。虽变,然其不整。虽巧,然其不通。人一旦逼人,即刻散溃或以拙劲缠抱也。此等伪柔安能克真刚乎?当今习太极拳者多犯此病也。近年数次大赛,专习太极者皆一触即败,即源于此病。而振川、振岱、曾则诸师兄及郝月如、杨澄甫诸先生所以能不畏彼刚,盖其自身本有刚整之劲耳。故唯真柔方能克刚,盖此乃寓刚之柔也。
按照安般太极拳法的理论,伪柔即枝叶之柔,真柔即主干之柔.枝叶易折,主干难撼.杨澄甫,郝月如之柔即主干之柔.得主干之柔者确实是代不数人.
杨澄甫在得主干之柔之前,其功力同田兆麟吴建泉不相上下,忽一日,杨建侯得知澄师同某胡同之人有染.健侯努,遂将澄师软禁于鸡鸣寺的空房之中,因祸得福,澄师开始了其认真的勤修太极拳之旅,主干在这一阶段茁壮成长.
这一章的名字叫内劲种子.何为内劲种子,在体方面,尾闾中正为内劲种子,在息方面,真腹式呼吸为内劲种子,在心方面,名色跟随为内劲种子.澄师乃内功极敏感者,内劲种子已生,唯缺浇水施肥而已.多年锻炼,枝叶已全,唯主干尚为细嫩.
何为主干,太极拳的主干即腰腿功夫,田兆麟说,太极拳的功夫尽在腰腿,何为懂劲,能身打即为懂劲.大道至简.教你松小指的人只会念挨打的经.
鸡鸣寺里的经历对澄师至关重要,其锻炼程序和方法可在其著名文章,张鸿逵笔录的<太极拳之练习谈>略微显见.除若能晨昏无间,寒暑不易,一经动念,即举摹练之外.杨健侯的喂劲亦非常重要.
现在流行的说手喂劲是骗人的喂劲,那东西用处不大.有用的是喂气喂劲.喂气喂劲的重要性田兆麟讲过.喂气喂劲就是找到高功夫的老师什么也不讲跟你推来推去,不能讲话,一讲话气就跑了.杨健侯也只有对澄师下了大功夫.这比吃什么灵丹妙药都灵.澄师后来练功的相手是武汇川,李雅轩和董英杰.澄师无话.一推就是半小时.这也是喂气喂劲的一种方式,所以武汇川,李雅轩和董英杰的功夫自然出众,皆成大家.
田兆麟对此种喂劲相当重视,故其弟子中能推善打的多.如其他人,有些人手少,没两下把弟子放飞.有些人话多,动一下手须伴十下口.
主干的完成不是越慢越好,而是越快越好.当然这需要在某一阶段内有大量的时间,有人指点,且能自觉练功.
枝叶在三年完成的,此后进步缓慢,可能用三十年时间将主干完成.这还是幸运者.因为多数人终身不见主干.主干在三年内完成的,此后日新月异,进步神速.澄师后来在训练中可轻易将其弟子粘于手臂.若武汇川,田兆麟,褚桂庭,崔毅士等都有被击伤的记录.郑曼青讲推手两次后痛卧于床,为喂气喂劲,气血筋骨一时难化也.
我以前对推手重视不够,认为功夫皆在拳架.上个月跟一位欧洲来的气功师兼太极老师推手,连续酣战数日.到第二日时,推半小时后,感觉两脚如被气包,稍加意念,根稳如同不倒翁.想起之前博文<暗劲的传说>,才明白这是功夫到一定阶段的状况.后来看王建业的文章,李雅轩指点林默根时,曾用手杖击点林默根的脚背,使其推手时不由自主地意在脚背痛楚之点,不久觉推手时意气已沉脚底.林默根认为,因被杖击伤才找到气沉脚底的窍门.这只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功夫到了.否侧就是把脚打断了气还是沉不下去.
我跟那欧洲人推手一周后,鬼佬要求暂停几日.说疲倦不堪.我回家后,夹脊,大椎处酸痛难忍.两天后恢复,自感颈椎上拔,又上一层.其后,气功师尹达非来,当我同鬼佬再推之时,尹达非说,能感到极强的气团,翻来滚去.我平日推手较少,这应算是天上掉下来的老师.
尹达非突然对太极拳来了兴趣,我授其小般若桩两肋插刀式,稍一示范,其跟后走桩.发现其尾闾极正.尹达非盘腿打坐.一次呼吸慢过一分钟.这呼吸速度跟尾闾中正真的有关.
付:
太极拳之练习谈 中国之拳术,虽派别繁多,要旨皆寓有哲理之技术,历来古人穷毕生之精力,而不能尽其玄妙者,在在皆是,学者若费一日之功力,即得有一日之成效,日积月累,水到渠成。 太极拳,乃柔中寓刚、棉里藏针之艺术,于技术上、生理上、力学上,有相当之哲理存焉。故研究此道者,须经过一定之程序与相当之时日,虽然良师之指导、好友之切磋,固不可少,而最紧要者,是在逐日自身之锻炼。否则谈论终日,思慕经年,一朝交手,空洞无物,依然是门外汉者,未有逐日功夫。古人所谓,终思无益,不如学也。若能晨昏无间,寒暑不易,一经动念,即举摹练,无论老幼男女,及其成功则一也。 近来研究太极拳者,由北而南,同志日增,不禁为武术前途喜。然同志中,专心苦练,诚心向学,将来不可限量者,固不乏人,但普通不免入于两途,一则天才既具,年力又强,举一反三,颖悟出群,惜乎稍有小成,便是满足,邃迩中辍,未能大受;其次急求速效,忽略而成,未经一载,拳、剑、刀、枪皆已学全,虽能依样葫芦,而实际未得此中三昧,一经考究其方向动作,上下内外,皆未合度,如欲改正,则式式皆须修改,且朝经改正,而夕已忘却。故常闻人曰:“习拳容易改拳难。” 此语之来,皆由速成而致此。如此辈者,以误传误,必致自误误人,最为技术前途忧者也。 太极拳开始,先练拳架。所谓拳架者,即照拳谱上各式名称,一式一式由师指教,学者悉心静气,默记揣摹,而照行之,谓之练架子。此时学者应注意内外上下:属于内者,即所谓用意不用力,下则气沉丹田,上则虚灵顶劲;属于外者,周身轻灵,节节贯穿,由脚而腿而腰,沉肩曲肘等是也。初学之时,先此数句,朝夕揣摩,而体会之,一式一手,总须仔细推求,举动练习,务求正确。习练既纯,再求二式,于是逐渐而至于习完,如是则毋事改正,日久亦不致更变要领也。 习练运行时,周身骨节,均须松开自然。其一,口腹不可闭气;其二,四肢腰腿,不可起强劲。此二句,学内家拳者,类能道之,但一举动,一转身,或踢腿摆腰,其气喘矣,起身摇矣,其病皆由闭气与起强劲也。 一、摹练时头部不可偏侧与俯仰,所谓要“头顶悬”,若有物顶于头上之意,切忌硬直,所谓悬字意义也。目光虽然向前平视,有时当随身法而转移,其视线虽属空虚,亦为变化中一紧要之动作,而补身法手法之不足也。其口似开非开,似闭非闭,口呼鼻吸,任其自然。如舌下生津,当随时咽入,勿吐弃之。 二、身躯宜中正而不倚,脊梁与尾闾,宜垂直而不偏;但遇开合变化时,有含胸拔背、沉肩转腰之活动,初学时节须注意,否则日久难改,必流于板滞,功夫虽深,难以得益致用矣。 三、两臂骨节均须松开,肩应下垂,肘应下曲,掌宜微伸,手尖微曲,以意运臂,以气贯指,日积月累,内劲通灵,其玄妙自生矣。 四、两腿宜分虚实,起落犹似猫行。体重移于左者,则左实,而右脚谓之虚;移于右者,则右实,而左脚谓之虚。所谓虚者,非空,其势仍未断,而留有伸缩变化之余意存焉。所谓实者,确实而已,非用劲过分,用力过猛之谓。故腿曲至垂直为准,逾此谓之过劲,身躯前扑,即失中正姿势。 五、脚掌应分踢腿(谱上左右分脚或写左右起脚)与蹬脚二式,踢腿时则注意脚尖,蹬腿时则注意全掌,意到而气到,气到而劲自到,但腿节均须松开平稳出之。此时最易起强劲,身躯波折而不稳,发腿亦无力矣。 太极拳之程序,先练拳架(属于徒手),如太极拳、太极长拳;其次单手推挽、原地推手、活步推手、大捋、散手;再次则器械,如太极剑、太极刀、太极枪 (十三枪)等是也。 练习时间,每日起床后两遍,若晨起无暇,则睡前两遍,一日之中,应练七八次,至少晨昏各一遍。但醉后、饱食后,皆宜避忌。 练习地点,以庭院与厅堂,能通空气,多光线者为相宜。忌直射之烈风与有阴湿霉气之场所,因身体一经运动,呼吸定然深长,故烈风与霉气,如深入腹中,有害于肺脏,易致疾病也。练习之服装,以宽大之中服短装与阔头之布鞋为相宜。习练经时,如遇出汗,切忌脱衣裸体,或行冷水楷抹,否则未有不患疾病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