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极拳前脚转动应该是实脚还是虚脚,这在现代太极拳界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有主张实脚转的,有主张虚脚转的,两种不同意见者中都各有杨澄甫先生的后人、亲属,都各能说出充分的理由。主张实脚转的人认为,实脚转既符合实战又有强身健体的作用,虚脚转是错误的。而主张虚脚转的人认为,虚脚转是太极拳特征性的传统,杨澄甫先生的《太极拳体用全书》对揽雀尾转单鞭也有虚脚转的叙述,太极拳前脚实脚转是错误的。这两种不同意见究竟谁是谁非?我谈谈个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1.实脚转是所有武术一种共性的动作 所有武术都具有一些共性的东西。武术实战中许多情况下移步都必须前脚实脚转,实脚转属于所有武术一种共性的动作,太极拳也不例外。上述两种不同意见的人也都承认杨家太极拳套路中左蹬脚接转身右蹬脚是实脚转,可见太极拳中存在实脚转是不可否认的。因此,实脚转是太极拳的一种重要步法,否定这一事实是错误的。有的人实脚转而发生膝、踝等部位扭伤,这是由于方法错误造成的,不能认为这是实脚转的弊病。 2.不能死扣着近代书籍辩论实脚转与虚脚转的是非 拳术套路虽然是对实战的模拟,但又是一种模糊的模拟。同时,套路为了将不连环的单个拳式衔接起来等,有些动作被典型化与扩大化了,在实战中是不能完全照搬的。杨式太极拳套路中的揽雀尾接转单鞭与搂膝拗步上步这两个拳式动作,往往被当作虚脚转的典型实例,但是这两个拳式同样不能原样照搬应用于实战。如单鞭在实战中的捋勾往往转圈幅度很小,几乎不可能出现套路中这种大幅度的捋和两手如此张开的形态,所以这是一种幅度扩大化了的拳式;而搂膝拗步在实战中的一手往后捋也不一定非得提到耳朵旁边,虽然这一手提到耳朵旁边在实战中是有可能发生的,所以这是一种典型化了的拳式。太极拳的用法并不是一个拳式一个招式、一个招式一个用法,杨澄甫先生就多次指出太极拳每个拳式的用法可以千变万化,近代书籍对这两个拳式用法的介绍,仅仅是许多用法中的一种,所以不能死扣着这些用法介绍去辩论应该是实脚转还是虚脚转。 3.太极拳有两种“实脚转” 外家拳的“实脚转”,膝盖几乎没有任何后移,比如“功力拳”中的“三环套月”,在连续两个向前轮环砸拳中的进步就是身躯和膝盖都毫不后移的脚掌碾地的实脚转动,表现为不断的攻击前进。这种转脚仅就脚而言,与太极拳中左蹬脚接转身右蹬脚的脚掌碾地的实脚转动大致相同。但是,太极拳中如搂膝拗步等拳式的“实脚转”大多数都是脚跟碾地,而且都有身躯和膝盖的略后移,被作为“实脚转”范例的傅钟文、杨振铎和赵幼斌等先生的录像、视频都清楚地反映了这种情况。可见太极拳中的“实脚转”既有脚跟碾地和脚掌碾地这样两种区别,又有身躯和膝盖毫不后移与身躯和膝盖略后移两种区别。 4.身躯和膝盖略有后移的“实脚转”与“虚脚转”没有本质区别 傅钟文、杨振铎和赵幼斌先生等的录像、视频中的“实脚转”,是身躯和膝盖略有后移的。然而董英杰、濮冰如、杨振基、郑曼青等先生的录像、视频则明显反映搂膝拗步等拳式的前脚转动时身躯和膝盖后移的幅度较大,这种情况在现代太极拳界被称为“虚脚转”。如果以虚、实来表示,这种“实脚转”就是前脚掌略虚了一下,而“虚脚转”就是前脚掌大虚了一下。显然,这种“实脚转”与“虚脚转”的“虚”无非是程度的不同而已,实质是一样的,与身躯和膝盖毫不后移脚掌碾地的“实脚转”是不同的。外家拳中没有这种身躯和膝盖略后移一下之“实脚转”的。所以,从虚、实角度看,这种“实脚转”与“虚脚转”是同一种反应的不同表现而已,两者没有本质的区别,其体内的反应也是一样的。定步单推手可以证明这种情况。在这种推手中,我以两脚前后分开、身躯居中的步形站立,当对方向我身躯正中攻击时,某些情况下我的身躯可能转动幅度很大,身躯后坐很多,前脚几乎伸直,外形上表现为前脚大“虚”了一下;某些情况下我也可能身躯转动幅度很小,甚至几乎没有转身,身躯几乎没有后坐,前脚膝盖仅略微后移一下。两种情况虽然外形上差别很大,其实身体的内在反应是一样的,从体内着力而言,往往此时前脚都承担着体重,使得后脚随时可以提起,也就是说前脚都是“实”的。在有些情况下,前脚也可能不承担体重,是“虚”的而准备后撤。也就是说,脚的虚实有两个认定标准。其一是从外形上来讲,以与身躯中轴较近的一脚为实脚,与身躯中轴较远的一脚为虚脚;其二是以体内劲力与实际对体重的承担而言,体重主要承担与劲力发生的脚为实脚,另一脚为虚脚,也就是说身体实际重心垂线落在或偏于哪一脚,哪一脚就是实脚。 人体的重心情况很复杂,不仅肢体形态,而且肢体发生的力量也可以影响重心的位置。在外形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两脚的用力有变化,也会影响到两脚承担体重的不同,甚至可以使得一脚几乎全部承担体重而另一脚可以提起。由此可见,步法的虚实应该从外形与实际两个方面去分析,外形反映的虚实与实际可能是一致的,也有可能是相反的。这是“实脚转”与“虚脚转”没有本质区别的内在机理,而与膝盖毫不后移的“实脚转”相比较,外形上膝盖有“虚”一下而略有后移的所谓“实脚转”也可以理解为就是“虚脚转”。 5.前脚大虚一下的“虚脚转”属于太极拳的一种步法 董英杰先生是1926年拜杨澄甫先生为师的,他的练拳录像反映了杨澄甫先生南下之前的太极拳转脚情况;濮冰如、郑曼青两先生是杨澄甫先生在上海最早的第一批弟子,又是一直跟随杨澄甫先生六七年至杨澄甫先生逝世为止在上海跟随杨澄甫先生最长久的弟子,他俩的练拳录像则反映了杨澄甫先生南下至逝世的太极拳转脚情况,可见“虚脚转”无可辩驳是属于太极拳的一种步法。当然,膝盖毫不后移与膝盖略有后移的“实脚转”也肯定是属于太极拳的一种步法。其实如上所述,膝盖略有后移的“实脚转”与“虚脚转”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无非是外形上的身躯与膝盖后移幅度大小不同而已,外形上前脚都是有“虚”一下的。也正因为如此,所有近代太极拳家都没有分什么“实脚转”与“虚脚转”,也没有什么“实脚转”与“虚脚转”的说法。 6.“实脚转”与“虚脚转”实际上可能都是实脚 对于任何武术而言,在弓步时身躯毫不后仰和后移而前脚能够迅速提起尤为重要。比如“功力拳”之“三环套月”的弓步,就必须在身躯毫不后移和后仰的情况下屈膝提起前脚,以避开前方敌人向我弓腿横扫、勾踢等攻击,并能够随时尽快反击敌人。另外,任何武术都需要在弓步情况下前脚再继续前迈。太极拳也是如此。如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使用法》中说:“且记进者先进前腿,退者先退后足为标准。”所以,太极拳的弓步在向前攻击时其后脚都是“实”的。对于步形的实际“虚实”之个中三昧,董英杰先生在《太极拳释义》中写道:“言弓腿为实、后腿为虚则错矣,不信者可以试验。譬如打人一拳、推人一掌,弓实前腿,后腿变虚,自己考虑:自己站立稳否与得力否?有推人之效力否?细思当自知之。”所以说弓步的前弓腿为实、后腿为虚,仅仅是就弓步需要提后脚时的情况而言的,其他则是就外形表象而言的,大多数情况下弓步实际上是前弓腿为虚、后腿为实的。实际上,太极拳弓步的前脚转动,前脚承担体重与不承担体重都有可能,也都需要,但大多数情况下无论外形上是“实脚转”还是“虚脚转”,前脚都是承担体重的,因为此时后脚都是有可能需要提起的。 7.太极拳套路锻炼应该以前脚大“虚”一下的“虚脚转”为主 外家拳破坏对方攻击的方法,除了躲闪跳离外,往往就是使用强行用力的横格、上架、下压等顶抗。而使用横格、上架、下压等顶抗性的方法,是不需要身躯后移的,这时所表现的前脚转动就是身躯和膝盖毫不后移的“实脚转”。然而太极拳是没有这种硬碰硬情况的。太极拳套路中绝大多数的单个拳式都表现为先顺着敌人攻击方向沾黏连随地化解对方攻击的引进,然后发劲攻击对方。而顺着敌人攻击方向沾黏连随的引进、使其落空都是需要有身躯有略微或有较大后移的,前脚也必然表现为或小或大的“虚”一下,所以,每一个拳式在开始时外形上前脚“虚”一下是太极拳特征性的最主要的重要步法。由此可见,如果否定了套路中的“虚脚转”,就是将每个拳式的沾黏连随基本上否定了,也就是将太极拳基本上否定了。因此,否定太极拳之“虚脚转”,认为搂膝拗步这一类的拳式不应该“虚脚转”,是十分错误的。实际试验还可以证明,搂膝拗步这一类拳式的沾黏连随化解与单推手化解相同,大多数情况下是需要前脚大“虚”一下的,前脚小“虚”一下不属于主流;而膝盖毫不后移的“实脚转”虽然也是太极拳的一种步法,但不能用于搂膝拗步这一类的拳式。所以,从沾黏连随这一角度而言,太极拳套路锻炼对于搂膝拗步这一类的拳式应该以前脚大“虚”一下的“虚脚转”为主。 学练太极拳如果有武术锻炼的目的,前脚大“虚”一下的“虚脚转”与前脚小“虚”一下的“实脚转”都是必须要练的。如果仅仅出于健身目的,则固定地练任何一种都无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