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的习拳经验,和我见到的一些人水平不高的原因,我觉得就两点:一是忽视基本功和功力的训练,二是确实是悟性不好。如果犯了第二条尚能以勤补拙慢慢提高,犯了第一条知错就改,善莫大焉。我以为最容易被人犯的就是第一条,因为基础的训练往往枯燥而乏味,又易被人视为简单而浅尝辄止。就拿身形的调整来说吧,各门各派的前辈老师或谆谆教诲或行诸文字.都快说滥了,可是到处走走看看那些习拳人的身形大势,真是叫人惋惜的多,欣喜的少! “含胸拔背、虚灵顶劲、松腰提臀、里撑外裹”,这是基础吧,想必熟悉传统武术的耳朵都听出茧了,所有的高深皆由此出,皆含于此。人体的脊柱有两个S形弯曲,一为五节腰椎一为七节颈椎,前面12个字从身形上就是调节这两个弯曲的,把脊柱给抻直喽! 下颌微收,天灵盖虚下来了,头顶上“揪”,照镜子看看颈椎这个S直了没!骨盆向前微翻,两胯向内微微一裹,尾巴骨向下一坠,看看镜子腰椎这个S直了没? 上头一揪底下一坠两头这么一拉,坚持锻炼,保准把我们的脊柱给节节松开,正确的身形贯彻到站桩和走步当中,那个“劲”才能体会出来,只有脊柱松开后才谈得上“拔背”,这是发劲的身体形态,藏形蓄势就指的拔背,把脊柱象弓一样拉开。 可是有的人以为一拉背就弯了,实际上很多人就是弯个腰发力,而且还沾沾自喜,颇为自得,真是谬之大矣,其劲必不透不脆易失中,其形太露。 拔背是脊柱内动,外形始终是中正的,能得此即初得藏形蓄势之妙,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什么力呀劲呀发放呀。奉劝朋友们下狠功夫苦练基本功细心体悟。此中有真意,尽在实践中! 不要说其他的功力训练了,光身形调整好了,感觉到了,一年就能打人,什么十年不出门,盲修瞎练一百年都出不了门。 身备五弓腰如反弓 历来太极拳家都非常强调腰脊的重要性,并有许多精辟的论述。 如《论五字妙诀》中“紧要全在胸中腰间运用,不在外面。……力从人借,气由脊发,气往下沉。由两肩收于脊骨,注于腰间,此气之由上而下也,谓之合。由腰形于脊骨,布于两膊,施于手指,此气之由下而上也,谓之开”。 《走架打手行功要言》中 “劲起于脚根,变换在腿,含蓄在胸,运动在两肩,主宰在腰”。《耍拳论》中“劲由脊发,膂力无限”。 《习拳歌》中:“腰脊中正顶劲领,气遍周身任督行” 等等。 总之,腰脊(这里也指脊柱,腰部由5块腰椎,在体表腰为胯上肋下的部分)在太极拳中非常重要。 这里提出了“腰脊中正”的要求,而有的太极拳学派要求 “塌腰翻(泛)臀”,使腰椎内收下沉,向下塌住劲,臀部向后翻起。其结果是人为的增大的腰椎前凸,很不利于脊柱的健康。这两种不同的形态,“腰脊中正”更符合生理结构、武技力学及自然规律。
脊柱的生理状态 脊柱(俗称脊骨或脊梁骨)由7块颈椎、12块胸椎、5块腰椎及骶尾椎组成。成年人的脊柱,从侧面看,从上而下呈“S”形的弯曲状态。分别为颈前凸,胸后凸,腰前凸和骶后凸。此前凸是后天形成的,初生婴儿脊柱并无颈前凸和腰前凸。 直立行走后,长年累月使脊柱负重,在没有其他骨骼附加支撑的颈椎、腰椎部位形成前凸。进而发现,颈部和腰部是疾病的多发部位,如颈椎和腰椎骨质增生及椎间盘突出等颈肩腰腿痛病症,颈部和腰部发病人数之多,使医院已形成专科。这些疾病的根源,绝大多数是后天形成的脊柱前凸造成的。前凸使脊椎关节间隙不均,受力不均匀,加之违背自然的后天不良行为的不断增加,成年后机体开始退变,致使常有颈椎、腰椎及相应疾病发生。 但脊柱的弯曲并不稳定,可以改变。例如,和式太极拳要求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松胯裹臀,使脊椎前凸减小或消失,回归先天的自然状态,符合太极拳以后天之法,引先天之形气的法则。 腰脊中正在健身方面的作用 拳论说:“脊骨要挺则力达四梢,气鼓全身。”表明腰脊中正在利于气血畅通。 脊柱是脊髓神经所在部位,是中医所说督脉通行的部位,督脉下起骶骨尾部中央长强穴,沿督脉上行至颈部背面的大椎穴。而腧穴也都在背部,腧穴是人身气血的总汇,脏腑精气由腧穴而相互贯通。 太极拳对脊柱的正确锻炼能促使经络气血畅通,增强体质。腰部只有五块腰椎及肌肉支撑,在人体结构上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人体站立和劳动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旋转应力。加上成年后椎间盘发生退变,弹性降低,一旦腰部活动范围过大,或负荷增大时,极易造成椎间盘纤维环受到挤压而破裂,刺激与压迫相应部位的神经,引起腰腿痛及一系列症状。 因此腰脊正直,使椎体关节间隙均匀,受力均衡,并能使上部所受重力迅速下传,不使腰部受力过重,而对腰椎产生冲击,从而避免腰部受到损伤和通过脊椎对大脑产生的不良影响。 拳论中说:“提起臀部,气贯四梢,两腿缭绕,臀气相交。”中医理论认为,经脉汇于会阴,裹臀不但有利于身体平衡,也利于经脉的畅通及内气的传承疏导。 腰脊中正在技击方面的作用 太极拳要求身备五弓。所谓身体的五弓,就是身体的躯干,以及两臂和两腿。两臂屈肘成两张弓,两腿屈膝成两张弓。其中躯干这张弓,脊柱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后天形成的脊柱弯曲,必须在弯曲改变的情况下才具有弓的张力。 塌腰翻臀虽然能使脊柱产生一定的弹性,但同时也加大了脊柱的前凸。从脊柱的生理方面来看,显然不利与身体的健康。 俗话说,立木顶千斤。如果按太极拳的要领,做到“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松胯裹臀”,可使脊柱弯曲减小或消失。这在生理功能上和太极拳的技击实用上,都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腰为身之中节,中节不明,浑身自空。 腰脊正直使上部所受重力迅速下传,经腰骶关节传至骨盆,经骨盆及胯的转换,根据所处状态及受力情况下传于双脚或一侧脚。在化解对方来力的同时,进步反击、退步卸力或长身起发。 拳论中说:“劲起于脚跟,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掌腕肘和肩,背腰胯膝脚,上下九节劲,节节由腰发。”腰部也是下体产生的劲力达于掌指的传递枢纽。腰部姿势不正确,劲不能达于掌指。 先父和士英在传拳时常言:“塌腰易使腰椎受力过重,中轴不直,下盘转换不灵,易产生腰部劳损,并使气劲力在腰部受阻,上下不畅,劲难成一家。”腰脊中正使得脊柱弯曲“拔”直,腰脊成为反弓,成为重要的劲力源泉。 发力时脊柱只要恢复原状,脊椎关节不易受损伤,而且速度快。按照太极拳的要领,正确锻炼,可使脊柱弹性增强,活力增大,亦可引丹田先天之气。正如拳论中说:“蓄劲如挽弓,发劲如放箭,力由脊发。”又说:“身似活蛇,腰如反弓,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中节首尾俱应。” 腰脊中正的调整方法及意义 1、虚领顶劲:在行功走架或站行坐卧时,下颏微内收,竖颈顺项,不可低头仰面。头顶百会穴似有一线轻轻上提,谓虚领顶劲(或称顶头悬,悬顶,提顶)。 颈不可僵硬,也不可软塌,自然竖直。脊髓、血管、气管等汇集颈部,颈部端正,气血、神意上通下达。颈部端正使顶劲领起,则周身轻灵。 正确的方法可使颈椎及颈部肌肉得到较好锻炼,对防治颈椎病有很好的作用。颈直头则正,头正则气血畅通,头脑清醒,对外界遇到的情况变化及各种信息汇集大脑后迅速加工处理,及时准确作出判断,并发出信号,使身体各部协调配合,动作稳健准确。 2、含胸拔背:心窝微收,胸部内含,能使脊背上拔,使胸椎中正,气贴脊背。不可挺胸或凹胸。含胸拔背,可相对增加胸腔容积,使肺活量增加,使呼吸深缓顺畅。肩部锁骨关节肌肉群放松,两肩略向内扣,有利于做到含胸,使前胸成圆,胸部成蓄势。 3、松胯裹臀:两侧胯窝放松,臀部肌肉向下松垂,再轻轻向前,向里收敛,使尾骨微向前移,有向上托住丹田之意,使丹田气灌于四梢。 臀部垂、敛、提和胸部微内含、脊背上拔合而为用,可以使腰前凸减弱或消失。并使胸横膈向下运动,使腹部获得充实圆满的感觉,有助于气沉丹田。 太极拳的屈伸开合运动,使腹部肌肉张驰,横膈上下运动,使肺部充分收缩与扩张,呼吸自然深长,并可使腹腔脏器得到一种轻微按摩,有助胃肠功能的增强与恢复。 太极拳有神奇的健身功能,是因为它的每一个要领,都遵循了人体的自然生理。在身体的任何部位,均不可有偏颇强硬之弊。如果违背了人的自然生理程序,其结果是适得其反,对身体不惟有益,甚至有害。望学者详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