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会员中心 专题 武林论坛 武林商城 河南省宁陵县白蜡杆加工厂主办  
收藏本站
高级搜索
网站地图
本厂简介
本站动态 太极天地 名家专栏 少林功夫 实战技击 武林动态 武学研究 珍藏资料 白腊杆专栏 传统功夫 人物流派 太极理论 发源盛地 拳理拳法 谈武论道
最新动态 名家谈拳 名家风采 擒拿格斗 散手技法 竞技武术 文化丛谈 名派真功 心意形意 武当拳系 南拳拳系 八极拳系 八卦拳系 峨眉拳系 健康天地
搜索一下
  关键字:
  范  围:
 
代言人、技术顾问-武世俊大师
最新文章
·王宗岳“打手要言”小议
·医武结合练太极/陆智东
·道教养生术与太极拳/王怀
·《太极拳讲义》原序/鲁 国
·把太极拳说成“动作柔和的软
·太极拳劲从何而来/王善德
·“气”在太极拳练习中的作用
最新帖子
精品推荐
 
 
 
 当前位置:天下武林>太极天地>太极理论> 正文
太极拳的九层功夫
来源: 作者: 点击: 发布时间:2010-12-23 双击鼠标滚 字体:[ ]
 
太极拳的功夫很难练到传说中的境界,人们更大的疑问是:太极拳究竟能不能打?连练了九十多年太极的吴图南先生都说,“太极拳推而不打”,不能打,那又何以称为“拳”?在杨露禅、郝为真所在的那个年代里,甚至在阎志高的时期,太极拳都是能打的,那么今天的太极拳为何只能推而不能打人呢?
    老拳谱太笼统,非到修炼至一定程度,不易领悟。20世纪下半叶的太极拳名家中,除郝少如、阎志高的拳论堪称经典外,只有乐亶和郑曼青的著作能做修炼的准绳了。近期吴文翰师叔又专门撰文介绍郑氏之著作。郑曼青先生有云:“若问余四十年之心得,却只有十二字,日:吞天之气,接地之力,寿人以柔。”具体的练法,郑先生的大作里都有详论,值得有心者去借鉴。
    我在此要介绍一些学者在各个修炼层次中的操作方法,也算是对那篇《太极拳十问》的补充吧。
    第一层功夫:形正气顺。
    有些自认为练的差不多的人会说:这算什么功夫!到公园里看一看,就这功夫有几个人能练到的,不是低头猫腰,就是挺胸凸臀。练传统的还别瞧不起人家专业的竞技武术,2007年的春节晚会上,最出彩的节目就是那几位太极拳冠军表演的《行云流水》。那应该是形正气顺的典范,形正不仅是一种美,而且形不正则气不顺。冠军们连续不断地腾空二起腿和转身腾空摆莲,不仅轻灵飘逸,有滞空感,而且落地后气不长出,面不改色,哪一位练传统的有这份功夫!竞技运动员不练内功,不练技击,更不练推手,几年、十几年就练一个形正气顺,就能出这么大的功夫。
    如何能够正形,窃以为吴图南先生所说的:“松功之要,首在提举,提举愈高,下落愈速。”这几句话最重要。所谓“提举”者,与“虚领顶劲”有吻合之处。太极拳要练出轻灵的功夫,必须要松,吴先生有云:“松功如高举珠,悠然而断,有如断线珍珠,粒粒下落,如珠走盘,圆活异常,节节贯串,鱼贯而上,方显活泼而不迟滞。”凡练太极,只能打慢拳,不能打快拳者,皆是不得“虚领顶劲”之要领,更不知“提举”之后松的滋味,还在那儿自诩一套拳能打一个多小时,有多大的功夫呢!
    那么“提举”如何练呢?是不是用脑袋把身体提起来,就是“提举”?笑话,你非把自己顶出个高血压不可!虚领顶劲时头部的肌肉要绝对放松,百会穴只有松开了,才能“吞天之气”。所谓“提”,是要提起“百劳”穴后面的那根筋,这根筋连着整个脊骨的各关节,如能将这根筋提起,则脊椎各关节自然会成为被串起的珠子了。过去练太极拳或其它内家拳者都先让这根筋腾起来,有运用“肘会飞金晶”或“峨嵋十三桩”等方法的,八卦掌的拉磨式也是拧筋出槽的最好方法。
  腰是太极拳行功的关键环节,前辈说:腰劲宜往下沉。如何沉法?命门要向后微微鼓起,尾闾向前向下找双脚之涌泉,双臀向脚后跟溜。腰劲沉好了,才能以丹田转动全身。有些练武式太极者,多将夹脊穴隆起,据说与修炼敛气入骨时的功夫有关,其实不然。腰和顶是太极拳形正的关键,形正才能气顺。
    气顺之法则是调息,即丘处机先师所云:“使呼吸至根蒂吸自外而内,呼之亦人内。”吸气自然,呼气用意念降至丹田,有铸剑者则降至会阴。
 第二层功夫:丹田内转。
    很多练家将此列为高深功夫,其实不然。在正宗太极门内这是基础,武式先要以五行功转丹田。转丹田有二个功用,一是把丹田活开,使之能纳气,此气属混元之气,还是后天的有形之物,但他是修炼先天一气的资本,具有一般根器的练拳者不可能一开始就进入到先天虚灵状态,因此先练出混元之气是必经的基础。二是培养以丹田运转肢体的习惯,下丹田是内家拳的中枢,有人说丹田是人的第二大脑,密宗修证出脐下四指有明点,能自赋思维。太极拳技击的最高境界是应物自然,而离形丹田则万万不能。
    先要以意念导引得气,站太极桩,走太极步,再行功走架,吐纳之气,经络之气聚集于丹田,逐渐而成气丘,内转此气丘而旋动脊柱和中脉,以内动而外显形成拳架,则可入内家拳之门径矣。
  第三层功夫:松弹抖炸。
  想通过练太极拳用于技击者,必须能够发劲,推手的功夫只可用于比赛游戏,推手的劲是长劲。而能用于太极拳技击的冷脆抖炸,只能通过抖大杆子和修炼秘传的拳架获得。数十年来,笔者一直寻觅适用于技击的原传太极拳架,至2007年,经姜铁森先生引见,才得识霍梦魁先生的嫡传弟子吴本萍先生,学到了武禹襄传杨班侯的五十四式小架太极拳。听老辈们讲,陈青萍、杨露禅都曾伤过人,由武家借助官场的势力帮他们摆平,因此武家兄弟得窥能伤人的拳法和练法。而陈杨两家由拳致祸后,皆以能制人而不伤人的太极拳法示人,导致今日习太极拳者误认为打手则是推手,推手就是太极拳的技击。吴图南先生说的“太极拳推而不打”,与一般人性命相搏,恐怕时间一长就会自身难保,更何况与高手过招,如吴公仪与白鹤门陈先生比武时,其既不能制人又不能伤人,令世人对太极拳大跌眼镜。
    古今中外能称为拳法者,必有能伤人的功夫,所发之劲力一定要有杀伤力。少林等门派的杀伤力靠铁砂掌、铁拳功和铁指功获得,而内家拳则通过站桩、导引和打坐及抖大杆子,修炼阴劲、抖擞劲等得之,以击外而伤内为目的。经过数年的修炼,双臂在肌肉放松的状态下,瞬间即可连续发出弹抖寸劲,配合拳架练习身法和步法,可用于技击,抖大杆子的具体练法可见拙著。周身炸劲的出现有赖于混元气充盈之后,再经过大杆子功夫有成而获得。在实战技击中,对方拳脚近身时,周身螺旋发力,这股炸劲能代开对方的进攻。
  第四层功夫:连绵快打。
  一般练习太极者,多有中定一势,武式门内阴阳相济之时,也要静上一静,所谓“其静如动,其动如静”也!而传统的定势练法,有点像短暂的桩功,一势要以过三五次呼吸才可。因此有人就将太极练的越来越慢,这是练法,无可厚非。但用法则需越练越快,内气鼓荡,不能有一点间歇和停顿,武式小架、杨式小架、杨式长拳和吴式快拳均是如此。
    先要把功夫练到内气鼓荡,此气仍非先天一炁,还是有形之混元气,行于经络、脏腑,可助技击,并能抗击打。真能内气鼓荡,行功走架自然会越练越快,且每一发劲后,内气如抽丝般轻柔收束,能使拳势不断不散,意气形绵绵不绝如绕梁之音。关于拳架的选择也很重要,早年我在辉璞先生门下学过吴式快拳,后在北京见识过杨式小架,其手法和步法之丰富,给我的印象很深。至2007年,随吴本萍先生习李启轩传的五十四式小架快拳后,才彻底领悟太极拳原传拳法的奥秘。
  李启轩传下的武禹襄老架,讲究旋转中脉和脊柱,使腰、腿、臂形成“背丝扣”,出手成圈,行步滑动如风,发劲冷脆,非常适于技击。但却非常难练,没有十年纯功者,绝对练不出味道。像祝大彤先生宣扬的那样:不用练气,不用练劲,不用腰,不下势子,就用一个“松”,一个“空”,就能练出功夫,纯属异想天开,我想这是他为自己年轻时因为没下过工夫,没有正式入过太极门,而杜撰出的独门理论吧!
  第五层功夫:中黄直透。
  闵小艮先生借鉴密宗的修炼方法,而创“中黄直透”的中派丹法,我通过实践发现,“中黄直透”比运转任督上脉更适用于太极拳的丹道修炼。很多练家以混元气用意念导行于任督,会产生遗患。看似红光满面,身宽体胖,其实多患消渴症、高血压,但中黄直透与密宗以修炼中脉为门径的方法还不一样,太极拳的内动是先以四象转动丹田,以中脉和脊柱为中轴旋转带动四肢,因此这种内动很易打通三焦,很多人练太极拳一年左右就饭量大增,胃口大开,这也正是太极拳能够健身的最大特点,而这种特点注定了“中黄直透”比小周天更适合太极拳的内功修炼。
    近期有人撰文论述“太极拳理论与藏密之三脉七轮学说”的关系,这不是牵强附会,而是两大修证体系的必然吻合。有人在太极拳行功走架者的身上设想出有九个珠子,由这九个珠子的旋转形成了太极拳架,其实这与七轮内转而带动周身行拳是一个道理。太极拳的“中黄直透”先要在阴跷起火,这与藏密拙火的修炼原理定是一样的,不过太极拳的起火靠的不是七支坐法,而是大江西派的太极桩功法。阴跷起火后即可渐化腹中气丘的混元气,使之转化为天一真水,小腹会平复如少年,似乎有减肥的功效,而内脏及精神更面临着脱胎换骨前的熔炼。天一真水与密宗的“菩提月液”相似,这是后天转先天的根本,也是敛气入骨的基础。
    我曾撰写过多篇太极拳内功修炼的文章,多是些本人按前辈们的指点依传统丹道方法修炼的心得,循序渐进并有收益,但欲发展太极拳学,却不能不博采众家之长。上海有很多隐修太极功者,他们借鉴20世纪初密宗高僧所传的大手印心法,将太极拳修炼到了很高的境界,我们知道的只有乐家父子,其实还有很多。我的弟子李舒在上海体院读书的五年时间就多有见识。
  第六层功夫:敛气入骨。
  郝少如师叔在其大作《武式太极拳》中论及“腰脊敛气”:“两肩松开,以意将气下沉贴于背,由两肩收于脊骨,敛于腰脊,谓之腰脊敛气。”何谓腰脊?郝师叔有论日:“武式太极拳以个体脊椎脊骨为主弓,大椎与脊骨根上下两端为弓梢,腰脊(命门处)为弓把。”也就是说命门处为敛气的窍要。命门确是“生命之根,先天之本”,但命门虽有壮阳益肾之功能,可惜却无法敛气。能敛气者首验为“骨阳”,骨髓由温而热。本门秘传的敛气入骨之门径是尾闾骨,源于陈致虚先师所传之内丹心法。尾间骨中原有九窍,可吸纳天一真水。
    此一阶段之行动,姜铁森形容身体空如水管,且柔若无骨,气血如水,而内力如水之压强,可随拳架之变化,将气血随意灌注。我之体验:脊骨由下至上,先温后热,后背之皮肤会出疹子,红且痒,可能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热至指骨,上肢一动就会发出“骨鸣”,继而如热水注入下肢,脚心会很热,一年四季都有可能患上脚气。此后身体会喜凉怕热,逐渐寒暑不侵。
乐幻智先生的儿子乐亶留下了八篇太极拳学方面的文章,其中谈内气的开合和运转都很具体,有形有意,并且认为中气能够像“车轮一般的旋转中”,“便基本上已是先天狭隘后天的程度了”。窃以为此论不妥,先天无形无象,能够像“车轮一般的旋转者最多也就练到了混元一气的程度,离先天倘远”,能“敛气入骨”才是入先天的标志。先要将混元一气化成无形无象的“天一真水”,先天气才可浸入尾闾九窍。关于混元气我再说几句,1989年我为先师王辉璞先生拍摄吴式太极拳讲座期间,一天傍晚,先生让我单独去他府上,先生请出张三丰的自画像和一本太极拳老谱让我长了见识,然后聊“太极丹”的事儿,先师让我摸他的小腹,果然有一个乒乓球大小的东西在动,先师说:“这就是太极丹。”然后解释道:“功夫越深,则球越小,王茂斋师祖的太极丹只有黄豆粒那么大,而杨禹廷老师的却有花生米大小。”今天想来,王先生的太极丹也是有形之物,属后天混元气生成,而能将其炼化得愈小则距先天越近矣!
  拳架行至敛气入骨阶段,周身骨节均要抻开,拳势舒展松放,注意动中求静,身心如一,如能在前念无灭,后念未生之际行功走架,则后天转先天成矣!
  第七层功夫:一觉独灵。
  练至“中黄直透”,“人多发胖”:“至精是求者,其征有二,一则精神贯注,而腹背皆干滑如腊肉,一则气体健举,而额颅皆肥泽如粉粢。是皆血脉流行,应乎自然,内充实而外和平,犯而不校者也。”而“敛气入骨”之后,人会练得瘦下来,造血干细胞的流量加大后能够激活身体中已经衰弱的神经系统,按《时轮密续》中的教法:人之气脉,原本有72000条,从生下来后的五个月开始,每天坏死两条“气脉”,100年后,72000条气脉就全部坏死。敛气入骨之后则可能逆转这种状态。如能激活周身的气脉,自然会产生“一觉独灵”的功能。
    功夫练到一觉独灵的层次,行功走架会极轻灵。周身的“关节要松,皮毛要攻”,夏天站太极桩时,能够看到胳膊上的汗毛竖了起来。1996年的秋天,我率领摄制组去长海县拍摄大型纪录片《人与海岛》,白天采访,晚上到海边练功。打拳时身上出汗,招惹蚊子,每有蚊子落下,沾身能知,总是将身一抖,台里随行的弟兄们见我打拳的样子都觉得可笑。站桩时,心如止水,发梢上落了蚊子也能知道。那年年底去了北京,拜访了几位前辈,谈起这些体悟,有前辈说:这是一觉独灵的功夫。
    太极拳的“一觉独灵”功夫已进入到修心的层次,我1992年始知禅的味道,对太极拳大有辅益。如果不是每日禅定半时,一觉独灵的功夫也不会提前上身。此时对于动静的分别心锐减,能够真正体悟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一趟拳能打很长时间而忘记了时间的流逝,站桩时易入静,定中得先天炁也很快。在身体逐渐瘦下来后,会出现骨肉分离,肌肉仿佛是挂在了内骨骼上,很松!在行拳走架时,肌肉似乎已经不起作用了。
    第八层功夫:皮物自然。
    真正的松,是身心俱放下,不是用意念松到了。那时,身体中的每一个细胞都能自己做主,局部即是整体,整体也可化入局部。武式门内讲究打手,搭手即打,真正的大家,接手时并不化,以身体的自然感应力,变换角度将来劲打出,这种功夫用小脑去想、去判断已是徒劳,要在瞬间凭借皮毛的触觉及神经的感应力而做出反应。有关于内家拳前辈在不视、不知、不觉的状态下将偷袭者打出去的传说,也并非都是子虚乌有,我也有过体验。有人解释应物自然的功夫是,能在身体被击打的瞬间,将体内的真气凝聚在被击打点上,从而产生巨大的爆发力。这种说法虽然有点勉强,但似乎也能够说得通。
    其实应物自然的功夫,完全是修心的结果。以唯识学而论,若如笛卡尔所说,“我思故我在”。则与太极拳及丹道和禅学的修炼体系相反,修心是将眼、耳、鼻、舌、身这前五识与第六意识分离,再将第六识与第七识末那识剥离,最后显现出阿赖耶识,则成就大圆满。长期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行拳走架、站桩和禅定,人的前五识就会由被动的授受,转化出自主意识就会,同时可以对客观事物做出反应。至此层次,修炼者的整体意识就会“依止根本识,五识随缘起,或俱或不俱,如涛波依水”。当然距本来面目的剥现尚远,但已进入应物自然的境界。行拳走架时,丹田区之四象已不再起驱动作用,周身也开始虚化,只有脐下明点在自转而组合形成拳势。
  第九层功夫:虚空生化。
  这应该是有形修炼之最高境界,无形无象,无意无欲,毫无一丝做作,拳势不是出于手脚和身体,而仿佛是一泓清泉从心里流出,这个心就是阿赖耶识。自有照像术问世以来,所有名家的拳照都不能验证出此等境界,唯有郑曼青的“白鹤亮翅”能够接近这一层次。此境界是不松而松,不空而空的化境,身心已经圆融,动静如一,内外如一。身心通透,内外无碍,仿佛是一个影子在打拳,修炼者不知我在练拳,还是拳在练我,逐渐不知拳,不知我。
    有几个问题再借此谈几点看法。现在练太极拳的人越来越多,上世纪80年代我在小河沿和鲁迅儿童公园练功时,不仅有松鼠放戈,晚上还有猫头鹰夜行,现在什么都没有了,只剩下人了。这么多练太极拳的人,其中大部分是为了健身,太极拳也确有扶正祛邪的作用。但太极拳的真功夫绝不是四五十岁的人能练出来的,过去老前辈说:二十岁多学点,三四十岁多练点,五六十岁多养点。年龄已经到了四五十岁了才想起学太极拳,有了点体会,就著书立说,甚至否定传统理论和传统练法,似乎有点不自量力!况且他们的这些理论往往是以阶段性的经验替代了修炼的全过程,以偏代全几乎成了当代太极拳理论的特点。  
    其一是何为太极拳的原动点,有人说是身体的力作用于脚镯,那么身体内动的原点又在哪里?有的人以命门两侧的肾球为原动点,这应该是源于王培生的“六球功”理论,可惜双肾球位于中心线偏后,执意于此,行拳走架时必然前倾,于是难免让人说:“低头猫腰学艺不高。”其实丹田是一个整体太极球,内含水四象阴阳,武式门借鉴王宗岳拳论及丹道理论,而创四象内转和外运五行的内功心法,经过一百多年的修炼实践,得到的验证是:可作为一切内家功夫修炼的窍要。
    其二是妄谈“松”和“空”,松是太极内功修炼至一定火候而出现的以内摄外的表象,并非刻意求得。习拳之初不紧则为松,这是家师辉璞的教言,内功有成后,周身有一处不松就不能发劲,才始知松的滋味。以意求松,非是真松,岂不知有形有意皆为假的道理!“空”更不可妄谈,伸手摸人摸个空,不过是人家身上有化劲,沾上就走,并非是他的身体真的练空了。真能将身体练空的功夫不是太极拳,有大手印的净幻身和大圆满的虹身法门,内丹修炼到极致也可达到这种境界,那是真的改形换质的“空”了。
    其三是夸大推手的功用,推手不过是一种游戏,这种游戏对于提高肌肤的听觉和重心的稳定性有好处,但应对真打实战的搏击则无能为力。不信就找那些练拳击和散打的小孩子试一试,别以为你年龄大了人家不敢打你,别忘了初生牛犊不怕虎。
    真能将太极拳的功夫练到“虚空生化”的境界,会出现“三易”的现象,面如润玉,鹤白童颜,或能练到青发童颜,甚至落齿重生。像郑曼青的拳照就有一种飘飘然,体不胜衣的感觉,那是真正的松,一种内外无碍的圆融,一种恍兮惚兮的境界。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中华传统精品武术器械推荐 直销热线13653836336,13633719939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所有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天下武林网>>拳师推介 (广告热线:0371-65151997)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太极拳劲从何而来/王善德
·“气”在太极拳练习中的作用
·心静神敛求放松/薛扶民
·探奥“四两拨千斤”/耿向林
·太极拳爱好者的五个不可以/黄峻溦
·任孝杰谈太极拳的本意和技击意思
·大巧无术 大巧若拙/高载君
·对传统杨式太极拳认知的几个误区
·太极拳精典口诀记忆知识
·《内功经》中的内气运行路线
·武当太极拳与陈式太极拳之之区别/王
·武式太极拳背丝扣演练法/张修睦
·太极内功修炼
·太极拳呼吸法的掌握与运用/王寿山
·谈太极拳的松功/祝大彤
·锻炼太极拳的程序和方法/李品银
·太极拳呼吸法的掌握与运用/王寿山
·太极拳的巧妙摔法/张迎忠
·武式太极拳背丝扣演练法/张修睦
·太级推手体悟漫记/杨 波
·浦汉健给太极拳下定义了吗?/李秒丰
·正统太极拳的技击形态/山令誉
·习练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六要领(李文
·太极真功紧与松
   
【 天下武林 】 copy right (2004) 河南省宁陵县白蜡杆加工厂 版权所有
仓库地址:郑州市中原区华山路82号启福花园大仓库(华山路与陇海路交叉口向南200米),乘83,103,52,201,301,T5路公交车华山路站下车即到
QQ 33493757(服装器械) QQ 493175072(音像图书) 支付宝:使用支付宝购买点这里 谢栋兴 MSN:MSN wulin886@hotmail.com
【天下武林】网站永久性网络实名:武术   无需记住网址,访问本站就这么简单!
咨询电话:0371---65151997 传真:0371-86127866 手机:13653836336   13633719939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序号:豫ICP备050176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