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式太极拳名家、洪式太极拳流派创始人洪均生老师逝世十年了,明年是他百年诞辰纪念,许多往事闪现在眼前,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由于失去恩师的悲痛交织着学无成就的愧疚,始终未能写出纪念老师的文字。今临老师百年诞辰,情不自已,将我少年时代随师学拳的缘由及情景写出来,以示怀念之情,也可以了解洪师是一位知识渊博、武学深厚、心地仁爱、循循善诱的明师。
我初识洪师是建国以前,当时我家住济南大明湖畔阁子前街,洪师住阁子后街,他傍晚常到我家与我父亲及我的家庭教师清末举人张慕尧先生谈古论今,有文字交情。解放伊始,我父亲介绍他一起从事生产救灾工作,来往密切,感情深笃。我年少酷爱读书,然罹战争灾荒,曾患有痨疾,体质甚弱。洪师每见我,深表爱怜,于是劝我跟他学练太极拳。我认为太极拳乃老人所练,少年如何练得?他看出我的心思,多次向我介绍练太极拳的益处,讲有关太极拳的故事。他说他幼时多病,患有痨疾,体质还不如我,药当饭吃,饭当药吃。后跟一位家庭教师练八段锦,早晨随师散步、跑步,身体有所好转,仍离不开药。二十岁时,学练太极拳,翌年得遇陈发科老师学陈式太极,沉疾全愈,体魄逐渐强壮。我听后很受启发。他手抄一些太极拳歌诀给我,并与我父亲、张先生互赠诗词。洪师那隽秀的小楷和清新的诗词令我倾倒,他儒雅的风度和待人的热诚也紧紧吸引着我少年的心灵。我父亲与张先生知洪师是太级一人陈发科宗师的高足,文武兼修,造诣很深,就促我拜洪师学练太极拳,于是正式拜师,时在一九五零年初春节之后。我算是他最早的一名正式弟子。
他从此常在晚饭后到我家在客厅给我讲述太极拳的知识,如太极拳的起源、传承关系、各流派名家事迹;最多的是他跟陈师祖学拳的情景以及师祖在北京武林中的交往和对北京武林的震动,娓娓动听,把我引入向往太极拳的痴迷意境中。洪师博览强记、循循善诱,往往把太极拳理法运用人们熟知的生产、生活现象及动作讲解出来,使我易于领悟掌握。他教我先明白太极拳的基本原理,说:“太极拳的根据是阴阳互变的《易》理,取象于朱熹修改的太极图。黑白色的阴阳鱼表示任何东西都包含着一阴一阳,二者互抱,不能相离。”他看到我弟弟玩的玻璃弹,就拿过来说:“你看,这弹里有一个“ ”①形的带状物把玻璃弹从中间分开,可以看作一半是阴, 一半是阳。如果沿着这条带状物把它从中间切开,便是一幅太极图,只是少了两只鱼眼。”他解释说:“太极拳取象于一个球体,太极图是它中间的切面,以便说明太极内部的构成。阴鱼的眼是白色,表明阴中有阳;阳鱼的眼是黑色,表明阳中有阴。两鱼首尾相抱,说明互存互依不能分离,共同存在于太极球里。二者随时通过消长互变,阴可生成或转化为阳,阳可生成或转化为阴,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然后解释太极拳说:“太极拳的原理就是根据太极阴阳消长互变理论,把练习者比作一个太极球,因人体复杂,从不同角度都可分为阴阳两面;上为阳,下为阴;背为阳,腹为阴;外为阳,内为阴。整个人体是个大太极球,它包含着四肢百骸无数小太极球,每个小太极球都有自己的阴阳,它们节节贯串,但都由人体这个大太极球所统领。大太极球一旋转,就带动四肢百骸这些小球按着一定轨道旋转,一动无有不动。”又说:“人体运动好比是个地球,它旋转有个主轴,并有个轴心,轴心位置在腰胯中间,主轴是百会穴到会阴穴的连线,这条线看不见,但从外形能体现出来。人是站立行走的动物,所以太极拳以直立运动为标准,要求立身中正,即人体主轴垂直地面,不准前俯后仰,左倾右斜。要使人体主轴垂直地面,尾骨必须微微后翻,既不突臀,也不能收臀,如坐在板凳上一般。”
懂得这些道理之后,老师才教我练基本功,先学蹲桩,周身放松,屈膝下蹲,两足平行距离一肩至一肩半宽,大腿与地平面是45°角,双膝不能超过脚尖,尾骨微微后翻,上身中正,项自然竖起,顶劲上领,双目平视前方,胸部平坦自然,不挺胸收胸,自然呼吸,双臂前伸微屈,两手相对。蹲桩时间根据体力决定。先蹲五分钟,休息一下再蹲,每次总时间不少于半小时;以后每一下蹲的时间增加。半月之后,我每蹲一下能达10分钟,一天坚持蹲一小时,体力增加不少,饭量也大些了。一月后,老师又教我增练第二个基本功:抱太极球(后来改为双手臂松垂裆前,如向井中打水拔井绳状)练腰裆劲。方法是在蹲桩姿势基础上,增加腰胯旋转动作,即腰胯左转右转,大腿根韧带不要绷紧,保持松弛,以蹋往裆劲,两脚不动,两膝随腰胯转动;向右转,右膝向后向上略提,左膝向下向前降落;左转反之;膝不要左右摇摆,上身保持原高度不变;臀部不能摇摆;同时松肩垂肘,双臂略屈,双手以蹲桩姿势随腰胯左右转动在胸前一前一后划立圈,如抱球转动之状。要求动中求静,周身放松,不用拙力。初练5分钟,稍歇再练,逐日增加时间和次数。如此练了近两个月,老师不断指导纠正,扶住我臀部不使摆动,开始几天很累,逐渐感到轻松谐调,大腿肌肉也增多了。接着教我划太极圈,这是主要基本功。它是在蹲桩姿势练腰裆劲的基础上单手划圈,分外缠(以后老师改名为正旋)圈和里缠(以后老师改名为反旋)圈两种。先教我左手划圈,老师说一般人左手用力干活较少,相对而言僵劲小,柔和些;左手学后可影响右手易于掌握要领。划圈时,腰胯的左右转动配合双腿的缠丝与练腰裆劲的要求相同。左手划外缠圈的方法是:右手掐腰,胸对正前方,左手为掌(掌形为螺旋掌,五指不并拢,也不敞开,虎口合住,拇指尖略外翘,其他四指间略有空隙,五指内侧连成内弧状,掌背与小臂外侧连接的腕部一般保持在120°—170°之间),略屈臂,手掌置于左前斜角,中指尖高与眼齐,中指指向右前上斜角,掌心对左前下斜角;松肩沉肘,肘尖不得横指和上扬,手与眼距离约1尺2寸,目视左手中指尖。第一动作:腰胯右转约25°,左掌走外弧线顺缠(拇指外翻,小指内裹)约90°,蹋腕,收肘贴肋,小臂下斜指向同时眼随手运(后来老师改为目视固定目标,不随手运),看中指尖。第二动作:眼随手运,腰胯继续右转25°,左肘贴肋,五指略上扬,蹋腕,左掌内收走下弧线待小臂与腹平面成90°时逐渐上扬收至心口前,掌心斜对心口,中指指向右前上斜角,掌心对向右后上斜角。第三动作:腰左转45°,左肘不动,左掌五指向上,略顺缠立改逆缠(拇指内裹,小指外挑),走上弧线向左前斜角上转,小臂斜上扬,与腹平面成90°,中指尖高与鼻尖齐,距离约半尺许,成立掌状。第四动作:眼随手运,腰继续左转45°,同时左掌继续逆缠90°,领肘向左前斜角转出,中指高与眼平,回至第一动作起收至心口前起势位置,掌心斜对心口,中指指向右前斜角。划里缠圈第一圈时,掌逆缠225°,顺缠270°,共495°,而划出的椭圆轨迹为360°。第一、二动作腰转约45°,第三动作腰转约90°,第四动作腰转约45°。一星期后,老师又教我右手划圈,方法同上。以上是正马步划圈,此后又教我左、右侧马步划圈,手运行方位因胸朝向左侧或右侧45°,而随之也变换相应角度,方法要求一样。外缠圈、里缠圈的轨迹都是鸡蛋形椭圆;外缠圈大头在外,小头在里;里缠圈大头在里,小头在外。老师说:这两个圈是太极拳的基本要素,整套太极拳架都是由这两个圈按不同方位和不同的配合方式组成的。从手法上说,包含着?、扌履 、挤、按、采、?、肘、靠。练对练熟了这两个圈,不仅学拳架容易,在技击上也非常实用,圈学不对练不熟不可能学好拳架。老师又说:“太极拳要求松肩沉肘,所以在划圈时,手臂只能走顺缠和逆缠,因手臂的生理结构不可能全走顺缠或全走逆缠,否则不能保证肘尖下沉。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动作,很多都是如此,例如吃完饭用右手刷锅,向左刷走顺缠,向右刷走逆缠,左手反之。”说得通俗易懂。我初学划圈时,往往忘掉手的顺逆缠丝,老师看到客厅桌上有个地球仪,就指着它给我说:“你看地球仪,是转动的,地球是环绕太阳按椭圆轨道运行的,转太阳一圈是一年,我们叫做地球的公转,但地球运行时不停的旋转着,这叫地球的自转。我们划圈,手运动的椭圆轨迹好比地球的公转轨迹;而手连同小臂在划圈时也必须不停地顺缠逆缠的转动着,这好比地球运行时的自转。手的自转与公转各自角度要相互配合适当。每个动作里,手公转多少度自转多少度都有规定,这是规范要求,练拳架时也是这样。初学不可能做得准确,但是必须明白。”此前没有这种解释,在场的张慕尧先生说:“你洪老师这种比喻妙极了,可见太极拳与天体运行的原理是相通的。”从此老师把划圈的轨迹叫“公转”,顺逆缠的动作叫手臂的“自转”。这一术语盖出于此时。这三项基本功在老师指导下我练了一年多。 1951年放暑假,老师看我基本功已练得周身谐调,腰腿有了根基,有次到我家说:“今天可以教你练拳架了。”于是走到院子里说:“我先打遍一路拳,你看看。”我父亲,张慕尧先生,我母亲,姐姐都出来观看。老师拳架走得很低,上身始终中正安舒,双臂柔若柳枝,蹋腰转胯,轻松自如,捣碓、双震脚沉实有力,摆莲、二起,拍击仿佛炮声,穿梭腾空旋转跃出四米开外,招招缠绵不断,如行云流水,收式捣碓双脚震地,有雷霆万钧之势,但心平气和,神态如常。我们都看呆了,张先生说:“真好功夫,想不到太极拳如此雄壮威武!”于是老师教我第一式金刚捣碓,老师说:“金刚捣碓是太极拳母式,共八个动作,要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的学,不要贪快,要学正确,不要怕难怕累。”我一开始学就走低架,不管哪个动作,上身必须中正,象蹲桩一样,第三个动作右采时,左腿肚贴地,变四、五个动作上右步时,上身不准丝毫前俯,顶劲要领起,初学这是高难动作。练完八个动作,浑身是汗。练了半个月,兼练基本功,老师边纠正动作,边讲解着法,并进行实验。半月后才学第二式拦擦衣。在这个暑假里,老师还叫我增加压腿、走低步、滑步、劈岔等项练习。整个暑假风雨无阻,每天早晚到大明湖汇泉寺学拳。当时学拳者只我一人,老师严格认真,我刻苦习练,师徒感情亲如父子。直到1952年初的寒假我才学完一路拳。到暑假里,老师又重新加工,讲解用法,一一试验。每次老师总是先打一遍,叫我观察,体会整体气势,再带我练上一遍,然后看我自练。我这时已是个健壮的少年,自觉浑身是劲,老师看着我练拳,时时露出欣慰的微笑。1953年6月,我家迁青岛走了,我为了学拳,留在老师身边在济南上高中,暑假里学完了二路。老师很仰慕著名学者《易》学大师刘子衡先生,但不认识,刘先生与我父亲至交,又是我同学的父亲,就让我同他去拜会刘先生。刘先生很感谢洪师对我的关爱,谈到太极拳理法时,刘先生说:“太极拳讲究处处走螺旋,是很高明的。太极阴阳就是按照螺旋形式而互动。太极图中的“ ”②形线是螺旋的最小单位,物理学叫螺距,表示阴阳运化是螺旋形式的运动,宇宙万物的运行、消长、变化甚至人类社会的发展无不处于螺旋动态之中。它不是平面的循环,每循环一次都上升一个高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对立统一学说实际上就是太极图表示的阴阳互动理论。太极拳掌握了这一法则,说明创拳的人是位智者。”洪师十分敬服,他以后经常向一些弟子把太极图中的“ ”③形线解释作螺距,并运用到太极拳理法中。此前是无人这样解释的。前几年我看到马虹先生在1996年出版的一本太极拳理法著作里,曾引用这一解释。
不几年,我从一个病魔缠身的儿童变成体格健壮的青年,并成为太极拳的痴迷者,把学好并继承老师传授的拳法作为一生的追求。1955年体检全项正常,劳卫制体育考试成绩优秀,顺利考入北京大学。老师的深海恩情,谆谆教诲一直是我后来在风雨如晦的逆境中顽强拼搏的巨大动力。
注:①②③“ ”皆为反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