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太极拳起源于河南温县陈家沟,其创立可追溯到明朝初年。陈家沟陈氏族人最初创了陈氏一百零八势长拳,后演变为陈氏太极拳,大体上分为大架和小架。无论是陈氏一百零八势长拳还是陈氏太极拳,其拳法都是为了当时抵御贼寇的实战作用。据推测,大架的向外传播相当程度上是由于大架的习者不少从事走镖的职业,其中有名的拳师就有陈氏第十四世陈长兴(杨露蝉师)、第十五世陈耕耘。反过来说,在江湖上走镖也要求镖师的武功必须是大开大合、长线格斗,而大架的大圈发劲的拳路也恰恰满足了这点。而小架的习者在当时多数生活相对富足,不需要到江湖上去历险,因而一直保留了小架圈小线短、风格内敛的特点。当然,这也是小架没有大架向外传播得范围那么广的原因之一,但小架同样有很强的实战性。
按照事物普遍联系相互影响的道理,既然大架的拳路适应走镖的需要,那么走镖的职业环境也必然对大架的应用产生影响。照理说,在大架的体系中应包含产生诸如投射类兵器、马步兵结合防御阵法等内容,但实际上,无论是大架小架的拳书中找不到这样的记载,就算大架习者将拳械套路世代相传也看不出有关的历史痕迹。这是不是陈氏太极拳迷失的一环?
保镖,这是一种古老的职业。无论是冷兵器还是热兵器时代,只要人和物有安全的需求,保镖的市场就会存在。陈氏太极拳最初由陈氏一百零八势长拳演变而来,明末清初的陈氏第九世陈王廷(1600—1680)及其后人在祖传拳械的基础上,精益求精地创造了太极五套拳、五套锤、十三势、炮锤,以及枪、刀、剑、棍、剑、锏、鞭等,尤其独特的还有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形成了完善的流派体系。到清乾隆年间,陈氏太极拳已名震四海。在八国联军侵略之前,中国还基本处于冷兵器时代。在那时,投射类兵器、马步兵结合阵法应该还是战斗的主流方式。在现存的陈氏一百零八势长拳的拳歌当中,我们可以想象得出陈氏太极拳的高手在“群殴”的打斗中尽显的英雄本色,如:“兽头势如牌挨进,抛架子短兵休接”,“玉女穿梭倒骑龙,连珠炮打的是猛将雄兵”,“猿猴看果谁敢偷,铁样将军也难走”……保镖是一种群体的工作,它不仅要求每个镖师具备过硬的身手,更要求护镖队有整体的配合。另外,走镖面对的多数是以少胜多的群体战斗,那么在兵器和阵法上就很有讲究。一般来说,镖队若遇上响马,总镖头立即指挥镖队将要护的镖围在中央,趟子手和镖师各站其位,各司其职。前面的趟子手一边撒下铁蒺蓠,一边强弓硬孥暗器在手;而镖师更是刀剑出鞘、气运全身。一旦交手,在局部是捉对撕杀,在整体则是首尾呼应,进退有章。身怀绝技的太极拳师在镖局里至少也应该做到镖师一职,身为镖师也至少应该懂一些阵法的经验,再者,实战决定拳法的演变,当过镖师的太极拳师按理应该大大丰富陈氏太极拳以一人打多人、兵器对练的招式,增加暗器用法和二人以上太极拳“群攻群防”配合之术。但是,我们这些后人并未能在浩如烟海的太极拳文字记载中找到些许完整的叙述,这不能不说是极大的遗憾!
从常理推测,以前当过镖师的太极名家如陈长兴、陈耕耘及其弟子们应该是懂得这些东西的,可能是由于习惯了口口相授或是由于后来职业的终结转变认为这是“旁门末技”而未加以文字整理以至使之慢慢湮灭了,就算在近代集大成的陈鑫箸《陈氏太极拳图说》也没有留下吉光片语。可能有人说,这些很重要吗?现在太极拳没有这些还不是一样的流行?这也难怪,现在已经进入了热兵器时代,同时也是一个法制社会,太极拳师没必要也不可能象几百年前一样去江湖提着脑袋过日子。但任何拳种的历史发展总是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我们认为,之所以研究陈氏太极拳的历史,推测这一拳种可能发生过的事情,是为了有助于现代太极拳的发扬光大。现在,太极拳成为世界上理论最丰富、习练人口最多的中华武术拳种,其健身功效已是人所共识,太极名家们在国门内外靠教拳便已名利双收。但在现代技击蓬勃发展的今天,太极拳能否和泰拳、空手道、跆拳道、中国散打或者其它传统武术相抗衡,这个问题似乎还不见有哪个当代太极拳家给出个大家满意的答案,毕竟在VCD里面的示范并不能让大家真正信服。但是,假如陈长兴、陈耕耘还在世,以他们做镖师的武功和经验,绝对能当得了散打王上王,毕竟对于在江湖上刀头舔血的历险,点到即止的现代擂台不过是小菜一碟。
我们不认为现在挖掘陈长兴、陈耕耘们走镖的历史很不合时宜,因为这还是一个崇尚英雄的时代,特别是太极拳越来越普及的今天,我们呼唤并期待着当代太极英雄的出现。我们探究太极拳的历史,寻找太极拳极具实战意义的可能迷失的一环,将有助于世人对太极拳有更全面的了解,同时也能使太极拳的内容更加丰富、体系更加健全。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就不见得是单纯的“哀今而崇古”了。当然,陈氏太极拳实战迷失的一环也仅仅是一种假设,是否存在还需作更多的研究和考证,在这里权当作是问题的提出或旁观议论吧,假如能引起更多太极拳爱好者的争鸣,倒也符合作者撰写此文的初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