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尽快掌握太极拳 蔡新林 作者系中国南派太极拳,杨式太极拳及武当剑传人,东方太极拳研究所所长兼总教练。现应邀在泰国曼谷授艺(咨询电话66-18480194曾先生)。 太极拳是东方传统文化(尤其是老庄道家哲学思想)的形体表现。我们只要通过对其正确的研习,感悟,就可掌握一些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等哲理知识,并可启迪灵感,开发潜能,提高认知水平等,这对人类为不断的破译和解释客观和主观世界的一切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还可练就 超常的生理机能及“不漏形”的技击艺术。 然而,为什么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一听说这融“文化,健身,技击”为一体的太极拳就很片面的认为它只是“健身拳”或“老人拳”呢?为什么许多人练了几十年也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有的甚至还产生诸如膝关节疼痛,行走不便等副作用呢?为什么成千上万的太极拳爱好者极欲提高拳艺水平,探求太极拳真谛而始终无法入门呢?... ... 关键是认知与学练的方法有问题。 从学习和研究太极拳的现状来看,虽说不乏高手奇人,但由于方法的原因仍在初级阶段徘徊的习练者可谓不计其数,更有甚者明显偏离了太极拳的原则还自以为是的误导他人。为此,笔者不敢自私,也不知为什么总觉得冥冥之中,先师的嘱托驱使我应该把有缘得到太极拳,“明师”悉心教诲的感受和自己多年从事太极拳教学,研究,组织拳技比赛,与众多太极拳名家交流切磋的一点体会向同道们做一简要地汇报,并就怎样事半功倍尽快学练好太极拳谈谈自己的一些浅见,希望有助于太极拳学练者能更好地得以继承发扬并造福人类。即使这深切的期望能实现百分之一二,本人也就深感慰籍了。
一、客观认识 明确目的 太极拳以其“道”“术”的有机结合、独特的巧妙构思、蕴藏的深奥哲理及完整的理论体系堪称独步世界。它所体现的“人身、人和、天人”之和谐是人类的崇高理想,是和平与发展的基础,也是我们能否愉快生活的先决条件。太极拳不愧为世界瑰宝。合理探讨利用其利用其内含的哲学、伦利及道德等观点,对维护家庭、社会的和谐以及创造理想的生存环境等大有裨益;对完善当今那些只注重传授知识与启发创造力,忽视做人处世和德育指导的教育模式也是颇有好处的。同时还会给人们在从政经商、待人接物、陶冶情操。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带来许多有益的启示和帮助。太极拳可谓是一种较理想的直观教育手段。更是一门包罗万象而深遂的学问??太极学(道)。 太极拳作为一种“德、智、体”兼休的传统内家拳是很理想的运动,也是友谊与和平的桥梁,历来深受人们的青睐。多少人为探求太极拳的奥妙而毕生乐此不疲并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尤其是近几十年年来,太极拳架及新改(创)编的套路已共达几十种,有关太极拳方面的书刊,宣传资料及音像制品等更是难计其数。各类培训、比赛、职称、考段位(级别)、学术研讨等活动举不胜举。此外,太极拳大师、名家、高手、传人、弟子等不断涌现。这为太极拳的推广和普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这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问题:各门各派,各施各法,众说纷纭,各显神通。一些只有初级水平的者通过套路演练(从某个角度出发,为了便于“理解”,勉强用“数”来表示的话,套路约只占太极拳的10%)就可获得教练员、裁判员、冠军(有的比赛还规定:参赛人数的20%为第一名获金牌获得者,80%为第二、第三名或银、铜牌得主,有时给选手评定名次时,甚至还要考虑其职业、师承及国籍等情况,以便予以“特殊关照”)、武术中(高)段及太极拳名家大师等称号。这种追求往往停留在“术”的层面上(缺乏对“道”的追求),更让人担忧的是拳术往往成了“权术”,追求名利则成了目的,这已成了妨碍太极拳运动健康发展的一大障碍。想比之下,我们的前辈大师之所以受人尊敬是因为他们的拳艺、人品都经受过时间的洗礼,实至名归,所以人们才自然的称其为大师。而如今,名家大师遍地开花,实在有些浪得虚名。 从这一现状来看,我们不妨说:太极拳的整体水平在逐渐下降,已到了“假成真时,真亦假”,令人真伪难辨,不知何去何从的程度。这也使许多希望通过研习太极拳来了解、学习东方传统文化的有识之士在太极拳的这种严峻现实面前也无所适从。 难道我们就无法进入太极之门了吗?其实人人都有机会入门。关键在于其本人!我们之要以一般的长识为基础,走出盲目崇拜、迷信、固步自封、故意贬低或抬高他人的心理误区,以实践验证和被世人公认的几篇太极拳论原文为标准,对自己接触到的有关太极拳方面的套路、文章等进行独立思考、分析、比较等就能找到入门的途径。倘若将各种套路和理论文章都当作权威和经典来研习,只恐怕会越练越繁杂,越学越糊涂,一辈子也修想进太极之门,一般来说,我们在学练太极拳之前应对其有个大概的了解和认识,然后才能确定学练目的。 从掌握好太极拳的角度来说,太极拳一般可分为:拳架、器械套路、单练功法(行动)、推手、散手、拳理、哲学及应用等,这八项内容是相辅相成的,并各有“初、中、高”级之分,在不违反太极拳原则的前提下,能演练基本拳架、可说是掌握了拳架中的三分之一或初级“形”阶段的内容。如果把这只占拳架三分之一的内容与太极拳等同起来,无意或有意的接受或推出“3.3% = 100%”的公式,就无异于瞎子摸象,只摸到一只脚就对其形状下结论了。这也是很多人练了几十年太极拳仍在门外溜达的原因所在。要掌握太极拳的中、高级(“气、意”阶段)内容,则必须经“明师”的身教口授! 由于种种原因,如今很多人只是学练太极拳的一部分内容,其健身效果难免会深受影响,至于想不断深入研究也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因语言或其他条件的限制而对太极拳了解甚少的学拳者,在确定拳架时应观看其是否能体现以下部分内容特徽:动作和乎人的生理特点,具有健身和技击意义,如果忽略了科学而高超的攻防艺术,学练时就不利于全身心的投入,从而也就直接影响强健身心的效果,同时也破坏了太极拳的完整性。演练时“虚实得当、中正自然、柔顺圆活、连绵不断、完整协调”等。适应性广泛,南女老少、体弱多病甚至某些残疾者均可学练。 我们对太极拳有了初步认知后,就要根据自己学练太极拳的目的(如为了治疗某些慢性疾病、强健身心、钻研技击艺术、研习太极哲学、寻求精神寄托等)和应考虑的具体情况,选定某种拳架,制定切实可行的相应计划,认真的去研习悟练,直至达到自己既定的练拳目的。
二、巡师访友 切磋技艺 太极拳论有云:“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正确的方法是学练好太极拳的关键。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练在个人”。因此我们在确定拳架之后就要想方设法去寻找“明师”,谦诚的追随其学艺,才能学有所成。不然的话,可能练了一辈子页难入太极之门!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