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会员中心 专题 武林论坛 武林商城 河南省宁陵县白蜡杆加工厂主办  
收藏本站
高级搜索
网站地图
本厂简介
本站动态 太极天地 名家专栏 少林功夫 实战技击 武林动态 武学研究 珍藏资料 白腊杆专栏 传统功夫 人物流派 太极理论 发源盛地 拳理拳法 谈武论道
最新动态 名家谈拳 名家风采 擒拿格斗 散手技法 竞技武术 文化丛谈 名派真功 心意形意 武当拳系 南拳拳系 八极拳系 八卦拳系 峨眉拳系 健康天地
搜索一下
  关键字:
  范  围:
 
代言人、技术顾问-武世俊大师
最新文章
·王西安谈拿劲论
·武派太极拳“敷盖对吞”四点
·对吴式太极拳单鞭的马步是否
·林墨根老师谈练习杨氏太极拳
·王培生对“用意不用力”的七
·浅谈小学少儿武术教学/ 薛
·《道德经》真意(十七)
最新帖子
精品推荐
 
 
 
 当前位置:天下武林>名家专栏>名家谈拳> 正文
李仁平:我所知道的中国武当武技(全集)
来源: 作者: 点击: 发布时间:2013-06-28 双击鼠标滚 字体:[ ]
 


我所知道的中国武当武技

  世界上的事物,没有一件是孤立存在的。

  在中国,武术是历代贤达之士修身得道平天下的宠儿。武术作为冷兵器时代的产物,它的形成、生存、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这个规律的传承者 ──人,必然成为我们今天关注、研究的对象。

  中国武学文化历史悠久,华夏民族形成之初,原始武学就已经独立起来了。从此,“武”的意识,“学”意识,深深地扎根在世界东方的这块沃土上、流淌在中华民族发展的长河中。中国武学作为人文科学的支柱,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脉。一直到今天,我们还在享受它,我们还在谈论。

  中国武当武技主脉的形成、生存、发展,历史很久远。是中国武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武当武技的提法,来自于我对中国武术的整体认识,对少林武术、武当武术各自在中国武坛上的地位、作用、及承担、表现出的中国武学思想内容的异同,及产生出的社会的人文的效果的认识。

  其实,武当武技就是武当武学。武当武学,谈论起来,涉及的内容太广,面就泛泛。相对于武当武学而言, 以文字论述中国武当武技,把话题集中在“武技”这一点上,论述起来就很方便,不易跑题太远。

  中国武当武术形成的时间,武当武技的创始人的确定,至今,史学界依然众口不一,说各的理由各说各的学术论点的现象,依旧还会继续下去。

  本篇事略,从以下九个方面,讲述近代中国武当武技生存、沿革的情况。一、近代中国武当武技的脉络;二、近代中国武当武技主要代表人;三、近代中国武当武学集大成家──蒋馨山的童年;四、八卦掌第二代宗师程廷华;五、蒋馨山走进了武当武学;六、程海亭也是一位八卦掌宗师 ;七、李景林是奠定近代中国武当武术发展的代表;八、武当剑的传世人宋唯一;九、净业国技研究社。

  本文的宗旨,是重现中国近代武林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同时在近代中国武术发展中,弥补一段空白。

  一、 近代中国武当武技的脉络

  中国武当武技,集中为:一个传脉;一个主传承;三个来源;三个组成部分;两个分类。

  1.一个传脉:为中国武当武学传脉。别无它法它技。

  2.一个主传承:为八卦掌传承。按历史延续下来的传承顺序,主要传承人为:

  第一代:董海川

  第二代:程廷华

  第三代:蒋馨山、程海亭、李景林

  第四代:吕学铭

  第五代:李仁平

  3.三个来源:(1)董海川的八卦掌;(2)宋唯一的武当剑;(3)王宗岳的太极拳。

  4.三个组成部分:(1)中国武当武技的八卦掌;(2)中国武当武技的武当剑;(3)中国武当武技的开合太极拳 。

  5.两大分类:

  (1)拳法:八卦掌、太极拳。

  (2)器械:刀、枪、剑、戟。



二、近代中国武当武技主要代表人

  董海川(1797~1882)河北省文安朱家钨村人,八卦掌第一代传世人。尊为八卦掌祖师。在北京择徒传艺,入门的弟子多为清朝王公贵戚,民间的武林高手。

  宋唯一,奉天北镇人,为八卦掌第一代传世人。以武当剑问世,弟子多人,倾武当剑、八卦掌离卦真谛于蒋馨山一人。

  程廷华(1848~1900)今河北省深县程家村人,拜董海川为师,得八卦掌真传,为八卦掌第二代传世人。

  程海亭(1872~1928)生于北京。自幼得董海川调教,承董海川八卦掌真经在身。接其父程廷华衣钵,一生研习中国武当武技的八卦掌,被尊称为八卦掌“绝唱家”。第三代传世人。是当时中国武林界顶尖的“大家”之一。天津“净业国技研究社”第一任社长。

  李景林(1884~1931),字芳辰。直隶枣强县人。保定陆军速成学堂毕业。历任黑龙江督军署参谋长、参战军团长。1921年任奉天第七混成旅旅长。1922年任奉天陆军第一师师长。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时,任奉军镇威军第二军军长、热河都统。1924年12月任直隶军务督办兼省长。1926年初与张宗昌组成直鲁联军任总司令。1927年通电下野。先居天津,后转居济南。至南京。参加北伐。会蒋介石,委任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及直鲁军招抚使。1928年入阁南京国民政府,任中央国术馆副馆长。1929年10月,时为国民党中央主席、浙江省政府主席张静江,聘请李景林为浙江国术游艺大会会长兼评判委员长。1931年12月逝世于济南。师从八卦掌第二代传世人程廷华、武当剑传世人宋唯一。

  蒋馨山(1890~1982)祖籍河北省枣强县人。师从八卦掌第一代传世人、武当剑传世人宋唯一,八卦掌第二代传世人程廷华。为八卦掌第三代传世人。

  蒋馨山毕业北京法政学堂,后,跟随表兄李景林从戎,时任李景林奉军第一师军法处处长,直隶省军务督办署军法处处长。1928年随李景林脱离军界,供职南京中央国术馆,协助张之江、李景林主政中央国术馆。致力于全国武术的组织和发展工作。1928年12月,又和李景林与傅作义(时任天津特别市警备司令)等,在天津共同组建河北省国术馆,同任馆董。1929年10月,浙江省政府主席张静江,聘请蒋馨山为浙江国术游艺大会评判委员。1930年又协助李景林在济南筹建成山东国术馆。1928年程海亭逝世后,接任天津净业国技研究社社长。

  蒋馨山毕生身体力行传承武当武技,研习不辍,被其同辈师兄孙禄堂赞为“神八卦蒋馨山”。他是八卦掌的第三代传世人,又一位宗师。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既被中国的武林界誉于“华北三山”者,享有盛名。“三山”即蒋馨山、吴俊山、郭铸山,以蒋馨山声誉最高。

  蒋馨山的后一位老师,是当时中国武林界顶尖的“大家”武当剑一代宗师宋唯一。

  从以上这个视角和高度纵览近代中国武术,定位蒋馨山的中国武术承载:誉为武当武技集大成者,当之无愧!

  吕学铭(1928~2006)河北香河县人。自幼习武,1956年在天津净业庵拜蒋馨山为师。吕学铭先生继承了蒋馨山的拳术、器械,为蒋馨山的闭门弟子。即蒋之武学全部给予,包括:太极、八卦、武当剑。 其所承载的武学思想、武当技艺堪称武术大家。继蒋之后,主政天津“净业国技研究社”社长工作。为八卦掌的第四代传世人。

  李仁平(1952~)天津市人。自幼好武,1980年经师兄苏长泉引荐拜师吕学铭先生,至今依习吕师教法不移,为八卦掌第五代传世人。现为天津“净业国技研究社”社长,致于武当武术文化的研究、传播。

  寻根探源,从八卦掌第一代董海川到第五代李仁平,中间的三代传人都是亲传,代代传承的都是董海川的八卦游身连环掌。每一代人向下传,都没有表白是自己的八卦掌,都告诉是董海川的八卦掌。这是不同于社会上广为流传的“派”“式”习惯叫法的区别之处。

三、近代中国武当武学集大成家――蒋馨山的童年

  光绪十六年(1890年),蒋馨山出生在河北省南部的枣强县蒋庄。

  蒋家是一个小康之家。从他记事起,都是祖父持家过日子,经济的主导权掌握在爷爷手里。蒋家延续着中国华北乡村传统的老少三代一口锅里喝粥,围在一张桌子用餐的生活模式。

  蒋家处世思想讲求实际,不慕高额盈利,但求小康富足、平安稳定;以农为主兼养其它,靠自己的诚实劳动保持温馨和顺的生活。

  虽然鼓励儿孙读书习武是大家庭长辈们的心愿,但是,操办起来也很费持家主事的祖父一番心思。因为,以土地为依托,以农为本的现实经济收入是维持一 个大家庭日常生活,维系一个大家庭有秩生息的基本物质来源。当时,供养一个孩子上学读书,是需要一笔可观的钱财作后盾。在数多孙辈男孩子中全部供养上学读书是不可能的。

  虽然供养一个孩子几年粗习文字对蒋家来说不成困难,但是,继续供养上中学、上大学……就不是所有孩子都能享受了的。

  孙辈孩儿中智力体质虽然各有差别,但是,在长辈眼里心中,孙辈孩子就好比自己的手,手心手背都是肉一样;偏向哪个孩子,就是愧对另一些孩子;都是自己良心的一种内疚,一种不安;都会对整个家族的安定会产生消极的副作用。

  虽说天下的人心没有真正长在正中央的,但,在处理关系儿孙家庭切身利益上,大家族的公众是十分关心、关注的。操办人是一定要把自己的心摆在正中央,要用理智、公道来对待,来操办。

  祖父同几个儿子商定了他们儿子们的上学大事的办法:蒋家只供一个孩子上学,可不务农,一直上下去,上中学、大学……直到这个孩子毕业或读不下去了为止,全部花费出自大家。

  由谁上学?采用中国最古老的抓阄的办法,选定出谁是这个幸运儿……也是让每个儿子的小家里都认命、顺从……几房儿女们谁不想让自己的孩子享受这种待遇、荣誉。

  天意!天意是摆平人间事最公平的、最能让各方都接受,并且最能自觉服从的最终最权威的力量。当,年幼的蒋馨山稚嫩的小手在全蒋姓老老少少众目睽睽之中,抓到了那一张决定他一生走向的小纸捻时,所有的一切都回归了自然。

  蒋馨山晚年回忆起全家都向他投来羡慕的眼神时,依然心怡:当年轻的母亲把他领回自己的屋里后,高兴得不能自己,一个劲儿地看着孩子,好像以前不认识似的,给孩子梳头,重扎小辫子……又忙着翻箱子找布料,给做书包……母亲的印象给他终生留下最深的回忆就是这一次。

  那一年,蒋馨山6岁。

  河北是中国武术胜地,习武之风遍延乡里。蒋家辈辈也都习文练武。蒋馨山受此影响,对武术的热爱也是与生俱来。

  蒋馨山自幼受到家庭环境的濡染熏陶,养成了中和谦虚的情操,好学上进的品性。上学读书对蒋馨山不是件困难事,四书五经及至上新学,他都能轻松自如。

  童年的蒋馨山与一般的孩子相比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憨厚的外表将内在的聪慧包裹的严严实实。所不同的是,读书之余好独自摹仿大人动拳脚,独自品尝着动拳脚给他带来的,读书以外的另一面成功的喜悦。

  那年月,蒋馨山的父亲常年在北京、天津、河北之间跑买卖,尤以到北京时居多。

  那年,祖父眼花得厉害,识物有障。蒋馨山的父亲为孝敬老人,在北京城里配花镜,赶巧,就走进了程廷华开的眼镜店。搭话间,都听出对方口音是老乡,相通乡里后,二人是邻县。

  老乡见老乡,相互述衷肠。程廷华因在京多年,家乡的情况消息挺闭塞,蒋父跑买卖常到程廷华的老家深县方面去,就把知道的倾囊向他讲述。程廷华北京遇老乡,很是高兴,蒋父在北京又遇同乡也兴奋。

  因为配眼镜,巧缘出程、蒋两家为通家之好。蒋馨山父亲同程廷华从相识到两家通好,又结拜金兰,称兄道弟,都是来自两同乡人的诚实、厚道的品质所为。

  蒋馨山父初得知程家父子两代习练八卦掌甚是羡慕,也多尽请教,方知八卦拳是京城以外的人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好武术。以前,蒋父自认为自己经商,南来北往见多识广,什么拳没见过,今才知有八卦掌,这下大开眼界。心有学习之意,无奈自己跑买卖赚钱养家,供孩子上学,那有定时在京向程家学拳。虽然不能按部就班地学,就是每一次的勤问也是大益不浅,自己的能耐见长。见到程家父子身法手法神出鬼没,依然羡慕,相比之,心中痒痒……

  他每次回家后,发现小馨山读书上学外,对拳脚着实入迷,心里也就暗暗为孩子选定自己想学学不到的八卦掌,选定了师父程廷华。

  蒋馨山以后能成为中国的武术大家,在社会上有了一定的地位,是和当初父亲为他选择了真正的老师,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从那时起,直至几十年程蒋两家往来相连不断。……以后,程家境衰落,蒋馨山发达起来一直接济程家。这是后话。

  这样的相连不断,不仅仅是程蒋两家之间洋溢着友谊的情结,而且这情结的洋溢、互动,成全了中国武当的八卦掌技击科学文化、人体健康科学文化得以安全绵延上下百十年,成全了两代大家、宗师的丰功伟绩成为历史,成全了蒋馨山一生尽收武当武学精髓,成为世人敬仰一位近代中国武当武学集大成者。

四、八卦掌第二代宗师程廷华

  程廷华(1848~1900)河北省深县程家村人。幼年读过几年私塾,在常人眼里是个知识分子。少年时,经人介绍到北京学徒眼镜磨片制作手艺。因有一定文化基础,学起眼镜技艺掌握快,很得师傅赏识。

  工余时间,喜爱拳脚活动是那个时代男人彼此交往和表现自我的一种形式。学徒到北京以后,程廷华就被北京流行的那种高超摔跤技艺吸引住了。他喜欢,积极的参与了进去,后来着了迷。中国古老的跤法技法高超,竞技娱乐融为一身,比起其它拳脚功夫,更能表现出自身的文明、进步、雅俗共赏。那些在摔跤场上的高手,在京城很抢眼,有名气,能成为京城年青人崇拜竞相追逐的“英雄”,心中的偶像。

  程廷华在摔跤场上下的功夫并取得了成绩有了回报,他也开始得到了别人的尊重,成为某些青年们心目中的崇拜对象。他有一种满足感。

  几年下来,程廷华在事业上也有了自己努力的一个小天地,学徒期满后,自己开了个做眼镜业的小作坊。

  十九世纪中后期,从事眼镜业,是一种被当时的人看作为高科技的行业。当时能配戴上眼镜的人仅局限在皇亲国戚、王公贵族、朝廷官员;在民间,只有商贾之人才能享受,平常人等离“眼镜”很远。戴眼镜是那个时代社会地位、经济状况的一种象征,开眼镜店在京城也是为数不多的几家。试想,能到程家眼镜店配镜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就不难而知了。

  青年时代的程廷华风华正茂,思想不保守。从来店配镜的王公贵戚及达官显贵们的言语交谈之中,得知北京城出了个叫董海川的人供职睿王府,练一种让程廷华从未听说过的拳叫八卦掌。

  八卦掌全名叫八卦游身连环掌。

  董海川(1797~1882)河北省文安朱家钨村人,八卦掌第一代传世人,尊为八卦掌祖师,在北京择徒传艺,入门弟子多为武林高手。

  董海川早年受世外道人避灯侠真传,得武当武术精技八卦掌,艺满下山,走入世俗。

  清朝后期,董海川献技睿王府,技惊朝野。八卦掌第四代传人孙锡堃在《八卦拳真传》一书中叙述当时的情景:

  董师祖,勇猛过人。赴江皖访友,为得道之高人引入山中,授以八卦掌法,剑术以及各种器械,无不精奇。世人称为仙传,绝非虚言。后供职睿王府,王亦好武。有沙回子夫妇者,关外之胡匪也,闻王重视武术,投府以为门下客,王纳之。一日令其献技,来宾接踵,观技者众,府中为之不容。王呼茶水,因人众多,侍人不能前。董师祖遂提水越殿脊,献水于王前。王奇之,问董师祖曰,炉置殿前,何汝水取之于后?董师祖知不能瞒,跪前尽道其详。王因令沙氏夫妇停演,以验董师祖虚实。董师祖从容而前,起始连环转掌,如行云流水滔滔不绝。王大惊讶,以为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之拳法。继以凌空八步,提气腾空,复又落下,收式如初。王益敬,任以总教师之职。

  八卦掌在北京一露世,立即引起皇家的重视,开始被世人知晓。董海川演练的八卦掌技,是当时清王朝大内武备们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拳术,奇特的演练形式──转圈旋走,更让人摸不到头脑。神奇的技法,每每让每一位不服气的对手不知所措。京城之中的大内高手、得名拳师无一匹敌,其“击技术”之高超及玄奥,惊震朝野,旋即被清王朝垄断为安内之技,镇国之宝,视为皇家独有,不容民间染指,直至清朝末期。

  讲述这里,笔者要插播一段正话;当今有许多的文学作品演绎杨式太极拳的世祖杨露禅的太极功了得,形意拳郭云深功夫上乘,都把董海川请来大战一番,二番,三番……这都是文学作品,演戏吗,可以夸张,可以错位,可以关公战秦琼。这没有什么恼人的。让人上火的是,在个别的武术专业书籍里也出现以上的内容,把文学加工演绎的故事当作正史传颂,真不明白这些人基于什么样的想法,动机?是赞美?还是其它……? 更有甚者描述三位比武切磋,轮番大战三天三夜不分胜负,最后都被彼此的武艺、人品所佩服,等等,等等。

  先不论历史上有没有这码事,只说说武这东西,历来都是行家伸伸手便知有没有,不存在甲乙或甲乙丙打了三天三夜都不分胜负的现实、事实、史实。不信?你试试。就以我们自己现身感悟一下就都清楚了,你与另外两个人身体教量教量,体验体验。用多长时间罢手不比了?用多少时间心里知道了彼此的高低上下?用了多少时间,你心底的的确确佩服了谁?通过你的体验,能不能验证或还原一百多年前在天子脚下的北京城,能有三人大战三天三夜的情景?这是其一。

  其二,既然杨、郭、董身怀中国武术不同拳术,也都是公认大家,用得着那么费劲、着急、较真地动手动脚地耍吧了个马拉松式的“比武”。是高手比武,还是三个愚人、蠢人、呆人没完没了的一条道斗到黑?另是由愚人、蠢人、呆人满足自己空洞的内心世界,瞎编的故事?我依然提出这许多的设问,谁给与解答的出来,让世人再长长见识。

  其三,笔者因为是董海川师祖的第五代后学,继承八卦掌的衣钵,自身感受百多年前董老先生绝不会与任何人大战的事情发生。绝不会发生。我不是站在狭义的护门意识下才产生出否定的态度,而是站在中国武术的基本规律上,严肃地对待这件事情,同广大的武术同仁一起研讨这个事情,纠正误导世人的故事。求得中国武术健康地向前发展。文学作品影视节目里面的中国武术人物,满天飞,水上跑,陆上窜,都与真实的武术不一样。笔者不理会。对武术专业书籍里的故事太失实,就不能沉默下去。总的表个态,说个实罢。

  下面书归正传。

  董海川在北京露技八卦掌,被统治阶级接受,融进了清王朝统治集团。他本人也走完了中国封建社会里,文、武两道之人的发展必然之路──学得文武艺,走入帝王家。

  八卦掌的面世,是冷兵器走完了发展时代的最高阶段的代表作,是冷兵器相生相克,循环往复的过程封顶之作。八卦掌的面世,宣布了中国的冷兵器时代的结束。

  八卦掌对程廷华来说,从拳名到莫名其妙的传闻,都使他好奇心加重,想方设法去了解,要弄清楚这个陌生的从来未听到过的武技。特别是,在北京门徒众多的罗汉拳名家尹福,在“拜访”董海川中,只半个回合既碰到董海川掌上,不顾两颗门牙“碰掉”的疼痛,跪拜求师的传闻被证实后,更是惊讶不已。他开始坐立不安。

  向往追求更高的武术境界的欲望搅乱了他心绪,他借为王爷送做好眼镜的机会去过睿王府,想亲眼看个究竟……

  程廷华失望了。王府教师爷居住的地方没有人耍枪弄棒,也没有人练拳脚,他什么也没见到,脑海里只遗留着人家练的是转圈子的传说。他到了尹福的授武场子,想打听打听,空空荡荡的武场没有了往日尹福教徒热气腾腾的情景。

  尹福自打“拜访”董海川后,就告诉自己的弟子不教罗汉拳了,随他们去吧。从那时,尹福开始定期到董海川处学习八卦掌了。

  程廷华继续观察、了解……

  时间,是验证一切事情最好的办法。尹福重新露拳的时候,其技艺已非当初了。与人过技迅疾简捷,每每令对手防不及防,落败;以前的弟子又重新向尹福学习八卦掌了。自此,尹派八卦掌逐渐形成,流传至今。这是后话。

  程廷华开始加快了求师董海川的步伐,多方走托王府上层,终于拜师董海川,圆了自己梦寐以求拜高师的夙愿。经年不辍地学习,持之以恒下苦功,功到艺成,程廷华技达夜行百里,徒手搏鸟……八卦掌最如董师祖,成为八卦掌第二代传世人,一代宗师。

  程廷华,当年能够拜在董师祖的膝下学艺,并非是轻而易举之事。董海川在北京收徒传授八卦掌,除了当时社会的规矩礼法(中间人的介绍、引荐)这一重要砝码之外,同时还有皇室作后盾;就是朝廷照准的,才合法。清王朝也借八卦掌的传播,为朝廷培养人才,扩大势力,巩固统治。

  在中国最后的封建王朝──清王朝的二百七十六年的统治时间里,皇室不惜任何代价,一直将中国武术紧紧的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因此,武术成为皇室独享的特权,特别是高级人才秘籍武技,更是不许他人染指。垄断是皇家独有的,只要是最先进的武技不为皇家所用,掌握这门武艺的人就是朝廷的叛逆,有罪,为统治者所不容。

  民间的武术是违法的,官家不许民有武,不允许结社传习。只是到了清王朝晚期,皇权衰微,民间武术才得以生息,但也只是局限在镖局这一行业之内。镖局都是民办官允,是吸纳武林人士的好场所,即使是在清王朝晚期,在北京开馆授徒或者门户收徒,若没有强大的皇权势力作后盾、作担保也是一件万难之事。

五、蒋馨山走进了武当武学

  乍到北京,在天子脚下的行走,一切的一切,对少年馨山来说,都是新鲜的。

  已经在私塾里读了三年四书五经的蒋馨山,虽然对书中的内容不甚了了,但是对文字对句子的咏诵起来,还是朗朗上口,有节奏的轻重缓急,阴阳顿挫的声调是严师和自己勤奋的成果。

  书卷气的小孩子在当时是受人羡慕,受人尊重的。父亲带着孩子走进程廷华四合院,踩在铺着青砖的地上,已经没有了家乡泥土的缠绕,穿在脚上母亲做的布鞋也显得比在家乡穿时干净。葡萄架挡住了夕阳的余晖,架下的荫凉驱散父子一路的暑气,院子摆放着大大小小好多花盆,长着孩子叫不上名字的好看花卉,芳馨,让孩子感到轻松、怡人。

  初时,已过天命年纪的程廷华,在蒋馨山眼里,是父亲为自己请到的一位习武的师傅,是一位和蔼的长者。父亲背地里没少向他介绍这位老师的本领是如何如何的了得……心里是高兴的。

  少年蒋馨山也是很兴奋!对老师的期盼就是要老师有本事。自己长大后也能成为有本领的英杰。

  蒋馨山体娇清灵,言语达理,行为规矩。站在程廷华面前,对老师只有尊敬……程廷华着实喜爱,应允收徒传艺。考虑到他年龄尚小,身体待育,又在读书,不便强留在北京随己学艺。后经老师同父亲商定:小馨山以上学读书为主,不急于系统的学拳,可先教上一些易学好记的基础式子回家练,上学读书之余时间可按照先教的这些基本动作练习,寒暑二季可随父来北京师家小住学习。要系统的学八卦掌,长几年不迟。

  就这儿,小馨山在京城住了好多天。他的眼睛有些不够用的,什么都和家乡的不一样。他的脑子使劲地记住许多新东西,老师说的话太多了,也都是头一回听过。

  这是1899年夏季的事情。

六、程海亭也是一代八卦掌宗师

  1900年,蒋馨山11岁时,老师程廷华不幸逝世。

  那一年夏季,北京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庚子之变。义和团和英、法、德、美、意、奥、俄、日八国联军激战大沽、天津、北京。九月,德国元帅瓦德西指挥八国联军攻进北京城。

  一天,程廷华去不远的打磨厂师弟刘凤春的家,打听市面上的情况。返回花市自家的途中,恰遇荷枪实弹的德军抓捕逃散的义和团义士。戒严,程廷华忙躲避,穿胡同绕行……又遇另一队德军,遭拦截,情急之下,程廷华攀墙跃脊避脱……

  德军惊见对面行走那人,身子突然腾跃而起,在墙脊之上窜跃,恐慌万状,疑为异人。随即鸣枪示警,不听,遂,德军向程廷华齐放排枪……

  程廷华逝世以后,子程海亭顶立家庭门户,撑起养家大梁。蒋馨山的父亲作为父一辈人,他对程家后人做到的更多的是关爱、呵护,依然同程家保持往来关系,较之以前更近了。

  程海亭自小上学读书,文采不俗。但家庭习武韵熏,使他绝仕途弃商工,专心武学,承继八卦掌衣钵,比之其父,有过之无不及。

  程海亭生于1872年的北京,童年、少年生活条件,经济状况比之其父程廷华童年有天壤之别。在京城,程海亭以小康之家的子弟走进学堂。自小,文武两道熏陶出程海亭儒雅倜傥的气质,静不多语,但出口成文,意境迥异。闲来诗词小吟,挥洒笔墨,自消风雅,所作所为,都在滋养着中华武术的精髓。

  在文武两道上,他齐头并进的同时更专心武道。因为他承接的武道,是中华武学的精髓,非倾尽毕生精力不可。

  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孙锡堃的《八卦拳真传》一书中,世人看到了他的尊容、拳姿和对他的介绍。这是截止昨日,在文字上,叙述他的情况较多的一处。

  首先肯定:程海亭在中国近代武术发展中占得非同一般的地位、作用和影响,对近代中国武术贡献很大。

  程海亭从记事始,父亲给他的印象最多的是:父亲每天定时在院子里旋转身子不停地绕圈走。经常,有一位被他称为董爷爷的人也在。董爷爷时不常地对父亲比划比划,说些他当时不懂的话,而父亲对董爷爷的话和要求都惟命是从,谦卑恭敬。既使不绕圈了,父亲坐下陪爷爷喝茶说话时,也只坐在椅面的五分之二不多,身向前欠欠的,从来没有满坐过。一起吃饭时,都是父亲亲自给爷爷盛饭,是妈妈给父亲和自己盛饭。

  董爷爷很亲和,对父亲对自己都一样。父亲一人转圈圈时,爷爷爱和自己玩小孩家爱玩的东西。在幼小的程海亭生活中,玩耍是他最喜爱的,父亲几乎没同他正式玩过一次;倒是董爷爷来家时,陪同自己玩。所以,每次董爷爷来,小海亭都很开心。他盼望董爷爷来家还另有原因:爷爷来时,当天的饭菜会比平常来说都改善了。爷爷会专门给他捎来一些好吃的小食品,逢年过节他总能收到爷爷带来的小礼物。

  程海亭上学后,爷爷还带过他逛庙会……

  随着程海亭成长,爷爷来家里时,跟他呆的时间长了,说话多了,跟父亲一起的时间短了,说话少了。父亲经常一人在院里转圈子。

  嘻嘻哈哈……来自一老一小欢乐的心田。隔代人之间独有的默契和亲和气氛,在古老的北京城的四合院里自然洋溢着……

  几十年后,程海亭同蒋馨山二人,坐在海河三岔河口旁的净业国技研究社内,回忆自己习拳往事时,肯定自己走上习武不归路,是与童年时就与董海川经常嬉戏,亲昵无间,不无关系。很奇怪?小时候,自己对董海川的每句话都很情愿,无非都是小孩子家家的事,老先生很懂得小孩子的趣向。

  在董海川生命终结前两年,开始调教程海亭了。这种调教,令涉及的各方都始料不及,但无半点雕琢……

  董海川对小海亭的调教是游戏型的,式式招招都是趣味性的。小孩子玩起来乐此不疲……

  祖孙两代人承传八卦掌的形式:依然沿着他俩几年来养成的共享快乐的模式、路子。上升到天意:是自然而然。人愿:高高兴兴。嘻嘻哈哈……就是教程海亭玩……在玩八卦掌。

  我们中国的武术的明珠──八卦掌的传承,就是在这充满着自然光阴中脉脉流淌……波动……

  董海川、程廷华、程海亭三代人彼此时间的跨度七十余年。但,天意却让他们聚在了一起。

  几十年后,程海亭针对这件事说:老先生告诉我的都是八卦掌的真经,我一直都在很自觉咀嚼老先生的真经。在八卦掌上,以后是父亲带领下习练,但依然没有离开老先生的东西。八卦掌是中国武术中的丰碑!我会顶礼叩拜一辈子,攀登它一辈子……

  程海亭1928年冬病逝于天津净业国技研究社,逝世在自己为之呕心沥血的中国国技上。他自身的武学成就,被当时内行公认为八卦掌“绝唱家”,最像董祖。那时,长他十几岁的同辈师兄孙禄堂,在京津两地经常看望程海亭,依然毕恭毕敬的请教拳法。

  蒋馨山尊敬程海亭一生,供养他一生。九十多岁时的蒋馨山,一提及程海亭依然感慨万分:除了董海川、宋唯一,没人赶得上。

  在京城小有名气的吴俊山,为求八卦掌真谛,烦托李景林、蒋馨山下阶拜师程海亭,成为必然。因为在程海亭身上注入了董海川、程廷华两代大家的心血,他的身上集合三代人的中华文明、华夏文化。

  小馨山在家乡上学延续几年,每年能在寒暑期随父一同到北京程家,由师兄程海亭教授八卦掌。其内容依然是基本的练习方法,主要是在纠正这些式子,做到一丝不苟。及至到了蒋馨山考取了北京法政学堂,到北京读书,才可以说,在学习八卦掌的路途上,真正意义上的迈上台阶的阶段,全系统的随师兄承接八卦掌。迈这个台阶,是他几年的少年时光在家乡默默温习,不折不扣沿着程家父子两代人的指定的方向走过来,达到的效果。

  蒋馨山真正意义地从程海亭身上,认识到了八卦掌在中国武术中的至高地位,同时也逐步奠定了他以后人生的途程。在北京程家,长期地学习也拉近了师兄二人的情感,除能习拳外,其它方面也都能互助提携。北京的武术名家经常不断地拜访程海亭,在陪同程海亭接访来人中,扩展蒋馨山的视野,丰富了他的武学思想库;孙禄堂、吴俊山……更是常客。尹福的后学也经常往来,如金毓慧,(字省三,着三十六歌,四十八法。),彼此交往几十年。

  蒋馨山在北京的任务,自己十分清楚,就是学习。一是正常完成学业,为以后生活有一个谋生的职业;二是学武。这就是北京的求学之路的内容。对于学业的努力,也是为了后者服务,或者说是能有一个更好的向往武学的基础。

  自小就有习武愿望的蒋馨山,在武术方面的投入是全身心的。是中国武术的无穷魅力,把他引向北京;天意,把他引入八卦掌,引进中国武当武学。

  他出于探求中国武术奥秘,特别是自己初尝八卦掌滋味,又不得其要领,只知所然不知其所以然。要掌握八卦掌奥秘的强烈愿望,更加深了他的执着。

  想当初,老师程廷华对蒋馨山在头一次传授八卦掌时,提出了要求和规范都令他感到十分稀奇,也终生不忘。比如开始练时不许使力,不许强拉筋骨,不会就不要去做,不要自行其事,不……

  少年时,蒋馨山向所能观察了解到的其它拳种进行比对,八卦掌同其它的拳都不一样!

  二十初岁的蒋馨山学识和阅历,使他对高低上下,都有了自己的界定的标准。他回忆初同程廷华见面中的一情景:程廷华坐在椅子上对小馨山说:“咱们做个游戏,考考你!让你知道一下什么是八卦掌。我坐着不动你能不能抓住我呢?你只要用手碰到我的身体就算你胜利。”

  蒋馨山初捉程师时虽也拘谨,但童真的情绪是要向老师表白自己的能力的。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他大胆了,也勇敢起来,只有一个目标按照老师要求去抓住他。

  开始时蒋馨山在程廷华面前左捕右捉,时而头,时而肩,时而胸,时而腰,时而腿……莫名其妙,怎么什么也抓不住到?结果孩子出汗了……最后,蒋馨山攒足一股勇气,向端坐在太师椅子上的程师猛扑过去,他的手就要抓到程师的瞬间,程师整个身子腾空而起,双脚越过椅背,轻落到椅背后面站住,看着他微笑。蒋的两只小手惯性前扑紧抓住椅背……时间在那一瞬间凝固了。

  他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很长时间没换过神来。程师与他四目相视,和蔼微笑的记忆,永远地铭存在他的心里……

  近代一些学者,仅凭主观臆断:“把程廷华青年时期学过的几下‘跤技’充实完善入八卦掌中,从而形成了‘程派’自己的风格”,而误导自己和他人,耽误了正确的认识和学习方法。

  事实情况:在八卦掌第二代人中,程廷华是最自觉地将八卦掌的东西学得最深明,继承的最全面的第二代学子;是唯一将董海川的全套东西接受过来的弟子,其承载的八卦掌最如董祖。



七、李景林是奠定近代中国武术发展的代表

  李景林是蒋馨山的表兄,就是在1924—1926年执政直隶省长权握直隶军务督办,叱咤一方,呼风唤雨的那位北洋军阀。但,他又是一位奠定中国近代武术事业的发展,并做出杰出贡献的划时代的代表人物;是他那个时期其他的任何一个人都替代不了的,是值得今人纪念的。

  李景林(1884~1931),字芳辰。直隶(河北)枣强县人。保定陆军速成学堂毕业。

  历任黑龙江督军署参谋长、参战军团长。1921年任奉天第七混成旅旅长。1922年任奉天陆军第一师师长。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时,任奉军第二军军长,进热河为热河都统。同年十二月任直隶(河北)军务督办兼省长。1926年初与张宗昌组成直鲁联军任直军总司令。1927年通电下野。后先居天津转居济南,至南京会蒋介石,参加北伐,被任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及直鲁军招抚使。1928年以后入阁南京国民政府,任中央国术馆副馆长。1931年12月逝世于济南。

  李景林是蒋馨山姑母的儿子,姑母对娘家很爱恋,婆家与娘家住的距离不太远,常带着孩子到娘家住几日。李景林十来岁就经常不断地跑到姥姥家玩。

  当地有句俗语:“姑表亲,辈辈亲,轧断骨头连着筋。”逢年过节,双亲寿宴,婚丧嫁娶,是华北大平原村村户户十分重视的交往习俗。蒋、李两家是姑表亲的关系,彼此往来更上一层,是大走动。好年景,庆丰收;欠收年,相互调剂,共渡难关。

  再有原因,蒋馨山父亲同李景林父亲经常结伴搭伙上京(北京)下卫(天津)跑买卖。一是相互有照应,二是为了安全。这样,两家往来就更亲一层。

  蒋馨山孩童时,同表兄弟交往中,唯有于与长自己6岁的李景林脾气性格最合得来。李景林少年时,就胆识过人,争强好胜,努力上进的精神就显露出来,这给孩童时蒋馨山及以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李景林身边的蒋馨山,更是李景林一个好帮手,表弟的心细沉稳能弥补表哥一些细致入微的不足。

  蒋馨山在孩童时,看到周围练拳人的身影,最多的就是表兄李景林的功夫,让他赞叹不已。当然,那是孩童的心理和英俊少年之间的交往的展现、感慨。每逢表兄练拳,蒋馨山就会在一旁跟着比划,认真的摹仿,表兄也一本正经的纠正表弟的动作。这是他们挑战自身,挖掘、提炼自身的能力,认识自身价值的伊始。

  李景林青年时期报考了保定陆军速成学堂。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闭关自守的政治局面,被帝国主义列强的炮舰政策所击破。1851年,中国国内又爆发了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清朝廷在镇压太平天国革命中,见曾国藩的“湘军”及李鸿章“淮军”使用洋枪很实效,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清王朝开始加强国防力量,改革旧军队。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后,李鸿章在天津先后创办水师学堂和武备学堂。朝廷新设立陆军督练处;后,又创办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在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以下,设了“陆军小学”和“陆军预备学校”。“陆小”的学生在全国由各省按比例数考取。毕业后,升入陆军预备学校,在陆军预备学校毕业后,再升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前身,是清末在保定成立的“陆军协和学堂”,继而改为“陆军速成学堂”。民国后,改成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陆军预备学校,学制二年,分学科、术科教育。学科:代数、几何、三角、理化、图学及世界历史、地理等,外语(德、俄、英、法、日等)。术科:专攻步兵训练为主。另设拳术、劈刺、掼跤、马术、和器械体育等项目。

  保定陆军速成学堂,教育项目:战术、兵器、地形、筑城四大项目。精神教育:祭关岳、忠君、爱国、孝父母;发扬吃苦坚韧的尚武精神。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是第一条。

  李景林在学期间,各门课程拔尖,且又武功出众,受到朝廷重视,毕业后招募于清王朝汉军旗中。初,在北京禁卫军中担任下级军官。

  辛亥年(1911年),发生了旧民主革命的武昌起义。

  那时在北京的李景林,并不知道武昌起义的伟大意义,思想保守得很,惟命是从是军人的天职。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后,朝廷令内阁陆军大臣荫昌督军南下,李景林随军南下参战。为久攻不下的汉阳龟山,李景林艺高人胆大,凭借着一身武功,依仗年青人好胜的一股热血,担任敢死队队长。率领全队,身先士卒,冒死冲破了义军防线,攻下阵地,把大清的龙旗插上了汉阳龟山的山顶上,为清王朝立下大功。此事名扬朝野,显赫一时。事后,清朝廷嘉奖,皇上钦点赏黄马褂恩典。

  黄马褂的恩典,带给年轻李景林荣耀,随着中国旧民主革命的成功而灰飞烟散。李景林冷静下来,对自己充当清朝政权马前卒的行为有了反思。及至1924年他当上了直隶军务督办,孙中山接受冯玉祥的邀请北上共谋国政,途经天津,下榻张园时,李景林独携蒋馨山,二人拜访了这位推翻满清王朝的中国民主革命之父──孙中山先生。当面向孙国父反省了自己当年武昌的行为不当及无知,聆听伟人对中国命运、时局、前途的宏图大论,高瞻动荡中的军阀割据时局,正酝酿出中华民族最伟大的变革大潮到来,是历史潮流,滚滚向前。

  孙中山为革命成功要唤起民众,也要争取像李景林这样有影响力、有军权的人物的支持。孙中山当时患疾不适,但对解救国难,痛斥军阀分裂国家行径的责任,使他强忍痛苦接见李景林这位当时当地握有军权的实权派人物。

  当孙中山听过李景林叙述武昌战役自己的行为及黄马褂事之后,一扫病屙缠身,疾沉体弱的精神,爽然大笑不止……忙不迭摆手说:“明白就好!明白就好……”静后。中山先生说:“芳辰英才,当为国民革命,更能宏展……”

  几十年后,蒋馨山回忆这段历史时说:“这就是李景林以后要脱离张作霖,转向广州国民政府的根本原因。”

  清朝廷赏李景林黄马褂恩典。旋后,他被各派政治势力、军事集团争聘。在吴佩孚部任管带,后吴又将李景林推荐于段祺瑞。

  1918年,直系、皖系军阀在天津北60里的杨村开战,胶着持久,不分胜负。张作霖的奉军入关帮直军把皖军徐树铮赶出杨村,退到北京南苑。吴佩孚率军从保定开往天津。时任副司令的李景林,统领先头部队,率一旅骑兵抢先机占领天津,为逐徐树铮战役起关键作用。那时李景林训练的军队是以疾行军在战役中屡屡见功而被公认。

  李景林善于训练军队,用兵神速,被张作霖看在眼里记在心上,遂诚心聘请李景林归奉,帮助自己训练军队,扩充实力。直系的曹锟、吴佩孚迫于张作霖帮助直系赶跑皖系,解救直系有功,碍于情面;又,李景林归奉有心,无奈之中成全了张作霖及李景林之间的合作。

  归奉后的李景林,先任黑龙江督办许兰州的参谋长,后参与了1921年的直奉第一次战役,任奉军第一师师长,驻辽宁省北镇。

  李景林把中国武术溶入旧军队的建设之中,把训练培养武术人才放在军队十分重要的位置,所有军官必会习武。班长是一个班中武艺最好的,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旅长皆然。

  在军、师、旅、团、营部,都编设了一个武术队,专门训练武术,这些武术队同时又是军士储备队。当列缺员时,可马上在其中挑选合适人员补充齐备。武术教员、教官都编制到各级,拳种不限,实用为主。提职的官佐必备武术,少林拳、六合拳、罗汉拳、太祖拳、器械刀、枪、剑……

  李景林这种训练方法精细至极,实战中有效果。以后被其它军队效法,武术成为那个时代的军训主要的项目。

  李景林在北京作官佐时,因蒋馨山关系常到程海亭家里,来往最频。后来李、程二人结拜盟誓,金兰之好,彼此不分你我。交接,来往各方武林名家。

  以后李景林在奉军供职时,聘程海亭的兄弟程相亭作武术教官。以后吴俊山及其它武术高手相继到东北奉军作武术教官。末代皇帝溥仪的御拳师霍殿阁及师傅李书文,都曾在李景林处作武术教官。

  李书文,河北盐山人,八极拳名师,擅长枪法,号称神枪李书文。在1929年杭卅国艺大会,被聘为大会纠察委员37人之一。

  霍殿阁原籍直隶沧县小集村人。

  1924年11月,逊位的皇帝溥仪被冯玉祥部将陆宗麟驱赶出故宫,1925年从北京住进了天津张园。溥仪从多种原因考虑,在同李景林见面时提出:自己需要贴身镖师,同时兼学武艺的想法,烦请李帅帮忙。在这背景下,李景林就推荐在自己部队作教官的霍殿阁。霍殿阁作溥仪的御拳师达十二年之久。1937年,霍殿阁在长春同日军发生冲突护军事件,被日方挤出宫内府。

  因霍殿阁为溥仪私人武装宫内府护军,少将军衔第三大队长之职时,以武术训练士兵。客观上,就为东北武术普及,发展,培养训练了一批八极拳人材。

  不论李景林戎马生涯或是政治生涯如何短长,李景林一生同中国武术情结,是那个时代军阀中绝无仅有的。他真会武术!真懂武术!他爱武术人才,不惜花费鉅资。当时中国顶尖的武术大家宋唯一、程海亭是他的坐上客;拜宋唯一为师,与程海亭称兄道弟。多少拳种的掌门,武林高手,都聚集在他的周围。

  武术成就了李景林自己的事业,同时借其影响力也发展了中国武术。

八、武当剑的传世人宋唯一

  宋唯一,辽宁北镇城内鼓楼大街人。

  蒋馨山自从北京法政学堂毕业后,辞别师兄程海亭来到东北表兄李景林部任军法处长。

  1922年奉军第一师师长李景林驻防锦州市北边的义县,他的第一旅一团长丁齐锐为眷属寻觅住所,在义县城内文献胡同,寻找到一处宋姓院落居住。丁每晚回到寓所,就在院内练几趟“八极拳”。一日夜晚,丁正在练拳时,内院主人开门笑迎说:“丁团长请到内院坐。”丁看见一目光炯炯、年逾七旬老人相让,随即到内院上房。就坐后,院主人说:“我名宋唯一,八卦掌名家董海川之师弟。我业师避月侠,董业师避灯侠;我与董是伯叔师兄弟。”

  丁听后起身恭手说:“先生侠义,当有绝技,幸亏没有失之交臂,希望指点一二,好开开眼界。”

  宋唯一随从身旁小木匣中取出数十只三寸许小宝剑,依次以三指捏住小剑,背对门楣,以手指弹剑于堂门上楣。抖手发出,迅如闪电,钉在门楣上,连发十余发,每剑之间相距一样,整齐一列。

  丁说:“内功神绝,叹为观止。拜服!拜服!”继续又说:“先生学艺的经过,能简述几句吗?”

  宋说:我家虽然不是大富的家庭,尚薄有田产,可称中产人家;自幼读书,最爱拳棒。但僻守在这个小地方,没有明师传授,不能深造。真是荒废了不少时间,十分遗憾!少年时期,我感觉自己在文学上已经很满足了,更愿意在武学方面成就,于是打算出去访求明师。当时我就马上准备了资金,背负行装,辞别双亲,入山海关。经冀、豫、鄂各省,至川、鄂接壤处,到一地名巫吕山处,在这里,半山茂林修竹深处,有一座“三清道观”,行走间偶然遇见一位道长,道号避月侠,我随即行礼请教。道长说:“观你气宇不凡,体格健壮,应当教授你武当内家术:八卦掌、武当剑术。”我马上跪下认了师傅,并宣誓谨遵师门戒律。从此在观内朝夕学艺,深山之中,走陡坡峻岭之上,行走纵跃如飞,轻功初露锋芒。且经十余年的苦练,对剑术一门,尤有心得。一日老师说:“你轻功已入上乘,离家日久,双亲翘首以盼,可速回家。”于是我遵师嘱托,先到均州武当山金顶观朝真武大帝,后来又到了京师拜访师兄董海川。

  董海川是在安徽九华山学艺,业师避灯侠,学的是“坎卦”八卦掌,我学的是“离卦”八卦掌。因为离别老师才知道此事,因而董没有见过“离卦”八卦掌。

  我和董海川师兄在北京见面是光绪二年丙子(1876年),在院落里走掌数圈。海川说:“你技是吾我同门,尊师何人?”我对说:“避月侠”。董海川说:“我的师伯呀”。那时董才看到了“离卦”八卦掌。因而董对门徒说:“如有人练八卦掌,他的两掌平伸如柳叶状,不能说不对,应认为本派。”但董没有说是“离卦”。又说:“不要看我的师兄宋比你们的年龄轻,他的武功就不如你们,他的武功比你们高多了。”

  我在京住数日,即回东北,每日练功之外,即读书,轻功又一提高,冬天在大雪地行走,七步之外就不见脚印,名为“踏雪无痕”;与“登萍渡水”为同一种轻功。“墙上挂画”为早期成就,使的兵器名叫“凤凰尾杵”,长九尺,中间木把作棍用,两头是剑。

  在家期间,很少与外人来往,也无人知晓我学艺归来。因为养了一只小猴,每天清晨牵着它在城墙边来游戏,放开小猴,即跳上城头,我也奔跃随上,由此受到众人注目。有人密报县衙,疑我为白莲教徒,县官密令逮捕,我闻风而走,应募从军。在军营中由于我有文化基础,又有武艺在身,数年后升为营长。在一次战役中,当场格杀匪首数人。后被恩师侦察得知,数月后到营训斥,在我跪拜时,师以手指点我左腿腕部说:“你杀危害人民的匪类,情有可原,严格惩罚,以明誓我门戒律。”自恩师走后,我左脚行动便略有颠簸,我辞职归故里。宋畅谈后,即以所著《学艺心得》手写本,赠予丁,丁拜谢而出。

  丁即刻电话报告师长李景林说:“发现剑侠门徒,即是我房东主人宋唯一。”

  转天早晨李景林派车接宋到师部,盛筵款待,陪坐者有蒋馨山、丁齐锐、郭歧凤、张宪。嗣后宋唯一便每日接到师部教授八卦掌及武当剑。

  当时,跟宋唯一学艺的李景林、蒋馨山及下属丁齐锐、林志远、郭歧凤、张宪。唯李景林、蒋馨山拜宋为师,精研武当剑术、八卦掌。李景林及部将日常军务政务繁乱,只能忙里偷闲向宋学艺,唯有蒋馨山可以每日应暇宋师传授。

  冯玉祥在北京发动军事政变,囚禁曹锟,拥护段祺瑞执政,吴佩孚由塘沽海路退往汉口,李景林被任命“直隶省军务督办”。李景林拨专列,安排委任蒋馨山带重礼亲到东北,请宋唯一到天津,准备挑选四十八名青少年,训练在“四十八大剑侠”。

  宋唯一向蒋馨山传授自己所得避月侠的“离卦”八卦掌,在第三代八卦掌中,唯有蒋馨山清楚和得知“坎”“离”两种八卦掌的内奥。

  蒋馨山在1934年《太极要义》一书序文中,曾叙述董海川与宋唯一的八卦掌,转掌走圈步法都是相同的,其不同处,董氏八卦换势由上而下,宋氏由下而上;“因坎为水,水在下,离为火,火燃上。”因此,董氏八卦即为坎卦,宋氏八卦即为离卦,这取象于自然物质之本性。

九、净业国技研究社

  1925年李景林任直隶省军务督办,坐镇天津;李景林、蒋馨山从北京接程海亭到天津。为便于程海亭的社会活动,也便于知名武术大家的相聚,在天津成立了“国技研究社”,社址净业庵,社长为程海亭。其活动资金来源由李景林、蒋馨山提供,主要来源于军费。其次其它人等也有资助,如郭铸山(郭铸山之父有郭天成机器厂常有资助)等。

  期间,当地社会名流、贤士,各有拜师为荣、慕名趋势、攀枝显耀,程相亭在此期间也常住于此地。1928年,程海亭病故于“净业国技研究社”。

  蒋馨山自1928年程海亭逝世后,接任社长之职到1981年。1982年后,由蒋馨山的闭门弟子八卦掌第四代传世人吕学铭主持该社活动。

  从1996年起,八卦掌第五代传世人李仁平主持该社活动。

  天津城市聚落,始于南运河、子牙河会合注入海河之三岔口一带。在金、元时期,称为直沽。当时南运河是交通运输的主要河道,沿河码头多有行旅商贾往来停留,天津建城设卫是在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

  1860年天津被迫开为通商口岸以后,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奉派来津,其通商衙门就设在南运河北岸,还有巡盐御史署,直隶督署等衙门落在附近。故侯家后一带在当时不仅是商业中心,而且政治地位也相当重要。

  地处三岔河口的侯家后确有了不起的历史记载。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后,侯家后曾经是义和团开展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船家女儿林黑儿,追随义和团首领张德成从杨柳青乘船顺运河来津,停泊在候家后三岔河口南运河河畔设坛。林黑女自称“黄莲圣母”,组织义和团妇女组成“红灯照”,进行抗击帝国主义侵路的斗争。

  在三岔河口的海河源头有一座便通南北两岸往来的金刚桥,在海河南畔,从金刚桥往南行200米处有一座出家人的清净地“净业庵”。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中期起,这个地方发生的一些关系中国近代武术发展的故事,使之成为今人关注和挖掘那段被遗忘的历史的遗迹,有了搜寻书写的线索。

  “净业庵”有正殿三大间、厢房、偏房、门房、前后院规矩整洁。庙处地点:北上过金刚桥到督办署步行只不过20分钟;西靠就是天津繁华热闹的地方侯家后;往南就是天津的宫北(现在古文化街),天后宫(俗称娘娘宫、供妈祖庙)。

  1924年9月,爆发二次直奉军阀战争,北洋政府曹锟同奉系军阀张作霖在山海关至热河、辽西、朝阳一线作战。当年11月,直系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囚禁总统曹锟,拥段祺瑞执政,在前线的直军全线溃退,吴佩孚从塘沽退至汉口。李景林时任奉军第三军军长迅疾入关,占领天津,并向南推进,12月被北洋政府任命为直隶省军务督办。

  此时,李景林、蒋馨山将程海亭从北京接到天津,需要为程海亭找寻一处安静、舒适、宽畅及交通方便又不偏僻的住所。经多方提供,选定“净业庵”为程海亭的下榻之处。

  程海亭住在净业庵之后,这个在当时天津寺庙林立之中并不起眼的小庙,骤然热闹起来。来者非是求菩萨的香客,都是京津冀的武术界的头面人物。因为本地最高首脑李景林经常来此探望程海亭兴师动众的效应,令其它人等哪个还敢小视。军政要员、商贾实业、文化名人、前朝遗老、后起英俊等惊动不小,纷纷前来拜会结交,东北及西北军爱武将佐均来访拜领教,张学良、郭松龄、张宗昌、张之江、傅作义……

  社会武林名流也慕其大名前来拜访,到社拜访程海亭的有孙禄堂、杨澄甫、吴鉴泉、杜心武……。许多富家本人或送子弟拜程海亭门下习武;有亲烦托李景林、蒋馨山的,更有转托好几人托至李景林、蒋馨山的,要求向程海亭学拳。

  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被武术界誉为“华北三山”(蒋馨山、郭铸山、吴俊山)中的郭铸山,就是上述情形中的一个典型的人物。

  郭父郭庆年,在南运河北岸的三条石创建了中国民族工业最早的工厂──郭天成机器铁工厂。该厂能独立生产制造出全套的轧花机、弹花机等,受到城乡客商们的欢迎和好评,对发展近代中国北方机器工业,所起的作用是任何一个工厂都不可比的,其影响达半个中国,名气传至日本。郭庆年提倡国货,扬了国威。

  就是这个腰缠万贯的大佬,为了三儿子郭铸山得拜程廷华为师,不惜花费,攀高段祺瑞,再结李景林,如愿以偿;最终,由程海亭替父传艺。百日后,使只有24岁就体质衰弱至极的郭铸山起死回生……以后,终成名家。日后,并在济南发展当地武术起到作用,和师兄蒋罄山维持了几十年的友谊。

  为了发展中国的武术事业,方便程海亭与各方的往来,李景林、蒋馨山、程海亭、程相亭、吴俊山、郭铸山、宋唯一等发起成立了“净业国技研究社”。首任社长公推程海亭,其它人等做执事,各司其职,忙忙碌碌的做起事来。

  国技研究社从立社起,就旨在发扬中国武术为已任,宗旨于民族尊严、强民强国抗列强。李景林、蒋馨山在设计“国技研究社”初衷时,构思是招募天下武林同仁,同心振兴国技;特别是李景林任直隶军务督办后,权力欲的膨胀,想竞选国务总理,到那时凭借手中的权力,成立国家的“武术组织”,最终起到大规模发扬中国国粹的目的。

  以后,郭松龄反奉失败,李景林通电下野,政局变迁,但是李景林要把中国武术搞上去的想法痴心不改。他不失时机地积极活动,向当权头面阐述利害,施加影响。

  1927年北伐军占领上海、南京,李景林派参谋长潘敦去南京,联系张群,商讨联蒋计划。张群是国民党内重量级人物,自1924年孙中山同李景林会晤后,国民党加强了对李景林的联系、争取工作,国民党认为消灭军阀割据,争取像李景林这样有影响的人是起作用的,所以派张群这样智勇双全的干才来天津同李景林联系。1925年张群来津时,名义上是向李景林求职督办署警务处长一职,掩人耳目。李恐张作霖见疑,只委张群为督办署高参。这样,张群就无实事拖身,行动方便。

  经张群安排,1927年5月在南京三元巷国民党中央总部,蒋介石设宴欢迎李景林,当面请李景林任军事委员会委员及直鲁军招抚使,收容直鲁军旧部,准备随军北伐。以后国民党因内部之争,蒋介石被迫下野,由张群陪同赴日本。未隔多久,李景林在参谋长潘敦陪同下赴广州国民政府会晤李济深,进一步加深同国民政府的联系。

  年末,蒋介石回国复职。经张群建议,国民政府成立中央国术馆,并推荐西北军将领张之江为馆长,任李景林为副馆长。

  在李景林忙于奔走各方势力之时,蒋馨山在天津,一直同程海亭等安心于武术事业上。蒋馨山当时已厌倦了政治,他认清军阀混战带给国家的害难和人民的疾苦。他以光复中国武术为己任,自打成立了国技研究社,蒋馨山已把精力投入到这项工作上来了

  净业国技研究社除由程海亭传授八卦掌外,主要用以聚集京、津高手,纵论中国武术发展的大事,提建议、设规划……

  常言道:行家伸伸手,便知有没有。中国武术早以溶入了程海亭、李景林、蒋馨山人等血液里,不用伸手,只要听其如何谈论武术,就知对方的武艺达到几层技艺,彼此高低上下便自然而分。谈论拳法对于他们来说,已是并不重要的事了。

  他们之间忧虑的是中国的武术前途问题。他们把武术定义为“国术”、“国技”,足以看出,他们对武术这一中国国粹的认知、认定是何等的准确和尊敬。他们每个人是用身体感受中国几千年文化的滋润,他们对中国武术,是身体力行的认知!全心全意地认定!五体投地的尊敬!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尊敬!是维护中华民族尊严。

  他们是站在人类文化整体的高度,审视中国文化,准确的定位中国武术的冠名──“国术”“国技”。“国术”、“国技”,另一个引申含义:中华武术──中国独有!人类共享!

  中国武术代表着中国文明,是国术,是中国独有的是“国技”。

  程海亭从1925年居此直至1928年11月病逝,都是生活在净业庵。前来拜访的武界名流以后大部分都得以在1929年杭州擂台赛作评委、作执委,都是当时中国武术界知名的佼佼者。以后分布全国各地及世界不少国家,传播中华武术。

  来往社里社外的武林人士和军政人士高谈阔论,那时,他们就经常坦诚的戏言:“小小的南京中央国术馆,大大的天津净业国技研究社。”

  从上个世纪三十至八十年代,“净业社”培养出不少的第四代八卦掌人材,如吴俊山、孙锡堃、李允中、吕学铭、蒋秉熙……

十、中国武当武技是一个一时半会儿道不尽的命题

  这样的说辞,不是无中生有,凭空杜撰出的,是基于中华武学整体文化底蕴的厚重和承载的历史太悠久的事实。从这个观点出发,武当武学正是这其中最有蕴含,最能表现出来的那一份完美的、绚丽、厚朴的华章。

  中国武当武学是中华文化宝库里价值极重的一份文化遗产,说价值极重,是说,它的文化含量之高之深之广之精,超越了我们已知的领域;它与未知的这个世界永垂。

  近代中国武当武技的内容丰富多彩,且,浩如烟海;非是在一二篇文字中能表达全面,表述清楚的。仅就它的主流、主脉也是如此。笔者虽然不能在一文之中达到精细入微,但是,向读者叙述以上那些鲜为人知的史实时,思想是端正的,态度是严肃的,工作是认真的。史实的部分,主线清晰。既:近代中国武当武技脉络的来源为——中国武当武学;近代中国武当武技的内容就是三个组成部分——一是八卦掌,二是武当剑,三是开合太极拳。

  中国武术瀚海若洋。我独把张三丰留传的武术冠以“中国武当武技”的提法,展现给媒体同读者交流在于明示一个观点:“中国武当武技”不是一个空洞说辞,是一个有具体的形式、具体的内容,既能被我们承接的和承载的拳法、拳术,又能被我们承接的和承载的观念。“开合太极拳”的图文并茂,正是一个正面了解、理解武当武技最好的诠释。

  中国武当武技是一个大文化、大工程、大系统。我呼唤有识、有为的同志,共同来承接这个大文化,建设这个大工程,保护好这个大系统。我在这里确实是做着抛砖引玉的动作。 
 
 
 
我所知道的中国武当武技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中华传统精品武术器械推荐 直销热线13653836336,13633719939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所有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天下武林网>>拳师推介 (广告热线:13653836336)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林墨根老师谈练习杨氏太极拳的要领
·从新儒学谈太极拳(台湾朱高正)
·余功保与武式太极拳名家吴文翰的对话
·金一鸣老师谈太极拳:贵在练拳悟拳
·王芗斋名言名句赏析 练大成拳松而不
·内劲与观禅四阶 一个半智平天下
·张全亮在丽江国际太极拳联谊会上的讲
·梅惠志谈传统武术
·廖白先生语录
·孙禄堂前辈论站桩
·形意拳名家―― 张希贵
·陈照奎谈缠丝
·王选杰功夫探析――站桩、试力、走步
·由赵道新谈谈王芗斋/瀚海鹤
·中国八极拳第七代掌门人吴连枝
·太极大师马岳梁的一次谈话
·廖白先生语录
·武舞与舞武
·形意拳名家―― 张希贵
·八极拳八世传人王德旺先生
·中国八极拳第七代掌门人吴连枝
·“擒 拿 走 化” 理 论 答 疑 会
·王宗岳勾沉---李紫剑
·太极八法秘诀初探
   
【 天下武林 】 copy right (2004) 河南省宁陵县白蜡杆加工厂 版权所有
仓库地址:郑州市中原区华山路82号启福花园大仓库(华山路与陇海路交叉口向南200米),乘83,103,52,201,301,T5路公交车华山路站下车即到
QQ 33493757(服装器械) QQ 493175072(音像图书) 淘宝旺旺:使用支付宝购买点这里 谢栋兴 MSN:MSN wulin886@hotmail.com
咨询电话:13653836336   13633719939 传真:0371-86127866
【天下武林】网站永久性网络实名:武术   无需记住网址,访问本站就这么简单!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网站备案序号:豫ICP备050176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