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知道的中国武当武技
世界上的事物,没有一件是孤立存在的。
在中国,武术是历代贤达之士修身得道平天下的宠儿。武术作为冷兵器时代的产物,它的形成、生存、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这个规律的传承者 ──人,必然成为我们今天关注、研究的对象。
中国武学文化历史悠久,华夏民族形成之初,原始武学就已经独立起来了。从此,“武”的意识,“学”意识,深深地扎根在世界东方的这块沃土上、流淌在中华民族发展的长河中。中国武学作为人文科学的支柱,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脉。一直到今天,我们还在享受它,我们还在谈论。
中国武当武技主脉的形成、生存、发展,历史很久远。是中国武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武当武技的提法,来自于我对中国武术的整体认识,对少林武术、武当武术各自在中国武坛上的地位、作用、及承担、表现出的中国武学思想内容的异同,及产生出的社会的人文的效果的认识。
其实,武当武技就是武当武学。武当武学,谈论起来,涉及的内容太广,面就泛泛。相对于武当武学而言, 以文字论述中国武当武技,把话题集中在“武技”这一点上,论述起来就很方便,不易跑题太远。
中国武当武术形成的时间,武当武技的创始人的确定,至今,史学界依然众口不一,说各的理由各说各的学术论点的现象,依旧还会继续下去。
本篇事略,从以下九个方面,讲述近代中国武当武技生存、沿革的情况。一、近代中国武当武技的脉络;二、近代中国武当武技主要代表人;三、近代中国武当武学集大成家──蒋馨山的童年;四、八卦掌第二代宗师程廷华;五、蒋馨山走进了武当武学;六、程海亭也是一位八卦掌宗师 ;七、李景林是奠定近代中国武当武术发展的代表;八、武当剑的传世人宋唯一;九、净业国技研究社。
本文的宗旨,是重现中国近代武林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同时在近代中国武术发展中,弥补一段空白。
一、 近代中国武当武技的脉络
中国武当武技,集中为:一个传脉;一个主传承;三个来源;三个组成部分;两个分类。
1.一个传脉:为中国武当武学传脉。别无它法它技。
2.一个主传承:为八卦掌传承。按历史延续下来的传承顺序,主要传承人为:
第一代:董海川
第二代:程廷华
第三代:蒋馨山、程海亭、李景林
第四代:吕学铭
第五代:李仁平
3.三个来源:(1)董海川的八卦掌;(2)宋唯一的武当剑;(3)王宗岳的太极拳。
4.三个组成部分:(1)中国武当武技的八卦掌;(2)中国武当武技的武当剑;(3)中国武当武技的开合太极拳 。
5.两大分类:
(1)拳法:八卦掌、太极拳。
(2)器械:刀、枪、剑、戟。
二、近代中国武当武技主要代表人
董海川(1797~1882)河北省文安朱家钨村人,八卦掌第一代传世人。尊为八卦掌祖师。在北京择徒传艺,入门的弟子多为清朝王公贵戚,民间的武林高手。
宋唯一,奉天北镇人,为八卦掌第一代传世人。以武当剑问世,弟子多人,倾武当剑、八卦掌离卦真谛于蒋馨山一人。
程廷华(1848~1900)今河北省深县程家村人,拜董海川为师,得八卦掌真传,为八卦掌第二代传世人。
程海亭(1872~1928)生于北京。自幼得董海川调教,承董海川八卦掌真经在身。接其父程廷华衣钵,一生研习中国武当武技的八卦掌,被尊称为八卦掌“绝唱家”。第三代传世人。是当时中国武林界顶尖的“大家”之一。天津“净业国技研究社”第一任社长。
李景林(1884~1931),字芳辰。直隶枣强县人。保定陆军速成学堂毕业。历任黑龙江督军署参谋长、参战军团长。1921年任奉天第七混成旅旅长。1922年任奉天陆军第一师师长。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时,任奉军镇威军第二军军长、热河都统。1924年12月任直隶军务督办兼省长。1926年初与张宗昌组成直鲁联军任总司令。1927年通电下野。先居天津,后转居济南。至南京。参加北伐。会蒋介石,委任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及直鲁军招抚使。1928年入阁南京国民政府,任中央国术馆副馆长。1929年10月,时为国民党中央主席、浙江省政府主席张静江,聘请李景林为浙江国术游艺大会会长兼评判委员长。1931年12月逝世于济南。师从八卦掌第二代传世人程廷华、武当剑传世人宋唯一。
蒋馨山(1890~1982)祖籍河北省枣强县人。师从八卦掌第一代传世人、武当剑传世人宋唯一,八卦掌第二代传世人程廷华。为八卦掌第三代传世人。
蒋馨山毕业北京法政学堂,后,跟随表兄李景林从戎,时任李景林奉军第一师军法处处长,直隶省军务督办署军法处处长。1928年随李景林脱离军界,供职南京中央国术馆,协助张之江、李景林主政中央国术馆。致力于全国武术的组织和发展工作。1928年12月,又和李景林与傅作义(时任天津特别市警备司令)等,在天津共同组建河北省国术馆,同任馆董。1929年10月,浙江省政府主席张静江,聘请蒋馨山为浙江国术游艺大会评判委员。1930年又协助李景林在济南筹建成山东国术馆。1928年程海亭逝世后,接任天津净业国技研究社社长。
蒋馨山毕生身体力行传承武当武技,研习不辍,被其同辈师兄孙禄堂赞为“神八卦蒋馨山”。他是八卦掌的第三代传世人,又一位宗师。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既被中国的武林界誉于“华北三山”者,享有盛名。“三山”即蒋馨山、吴俊山、郭铸山,以蒋馨山声誉最高。
蒋馨山的后一位老师,是当时中国武林界顶尖的“大家”武当剑一代宗师宋唯一。
从以上这个视角和高度纵览近代中国武术,定位蒋馨山的中国武术承载:誉为武当武技集大成者,当之无愧!
吕学铭(1928~2006)河北香河县人。自幼习武,1956年在天津净业庵拜蒋馨山为师。吕学铭先生继承了蒋馨山的拳术、器械,为蒋馨山的闭门弟子。即蒋之武学全部给予,包括:太极、八卦、武当剑。 其所承载的武学思想、武当技艺堪称武术大家。继蒋之后,主政天津“净业国技研究社”社长工作。为八卦掌的第四代传世人。
李仁平(1952~)天津市人。自幼好武,1980年经师兄苏长泉引荐拜师吕学铭先生,至今依习吕师教法不移,为八卦掌第五代传世人。现为天津“净业国技研究社”社长,致于武当武术文化的研究、传播。
寻根探源,从八卦掌第一代董海川到第五代李仁平,中间的三代传人都是亲传,代代传承的都是董海川的八卦游身连环掌。每一代人向下传,都没有表白是自己的八卦掌,都告诉是董海川的八卦掌。这是不同于社会上广为流传的“派”“式”习惯叫法的区别之处。
三、近代中国武当武学集大成家――蒋馨山的童年
光绪十六年(1890年),蒋馨山出生在河北省南部的枣强县蒋庄。
蒋家是一个小康之家。从他记事起,都是祖父持家过日子,经济的主导权掌握在爷爷手里。蒋家延续着中国华北乡村传统的老少三代一口锅里喝粥,围在一张桌子用餐的生活模式。
蒋家处世思想讲求实际,不慕高额盈利,但求小康富足、平安稳定;以农为主兼养其它,靠自己的诚实劳动保持温馨和顺的生活。
虽然鼓励儿孙读书习武是大家庭长辈们的心愿,但是,操办起来也很费持家主事的祖父一番心思。因为,以土地为依托,以农为本的现实经济收入是维持一 个大家庭日常生活,维系一个大家庭有秩生息的基本物质来源。当时,供养一个孩子上学读书,是需要一笔可观的钱财作后盾。在数多孙辈男孩子中全部供养上学读书是不可能的。
虽然供养一个孩子几年粗习文字对蒋家来说不成困难,但是,继续供养上中学、上大学……就不是所有孩子都能享受了的。
孙辈孩儿中智力体质虽然各有差别,但是,在长辈眼里心中,孙辈孩子就好比自己的手,手心手背都是肉一样;偏向哪个孩子,就是愧对另一些孩子;都是自己良心的一种内疚,一种不安;都会对整个家族的安定会产生消极的副作用。
虽说天下的人心没有真正长在正中央的,但,在处理关系儿孙家庭切身利益上,大家族的公众是十分关心、关注的。操办人是一定要把自己的心摆在正中央,要用理智、公道来对待,来操办。
祖父同几个儿子商定了他们儿子们的上学大事的办法:蒋家只供一个孩子上学,可不务农,一直上下去,上中学、大学……直到这个孩子毕业或读不下去了为止,全部花费出自大家。
由谁上学?采用中国最古老的抓阄的办法,选定出谁是这个幸运儿……也是让每个儿子的小家里都认命、顺从……几房儿女们谁不想让自己的孩子享受这种待遇、荣誉。
天意!天意是摆平人间事最公平的、最能让各方都接受,并且最能自觉服从的最终最权威的力量。当,年幼的蒋馨山稚嫩的小手在全蒋姓老老少少众目睽睽之中,抓到了那一张决定他一生走向的小纸捻时,所有的一切都回归了自然。
蒋馨山晚年回忆起全家都向他投来羡慕的眼神时,依然心怡:当年轻的母亲把他领回自己的屋里后,高兴得不能自己,一个劲儿地看着孩子,好像以前不认识似的,给孩子梳头,重扎小辫子……又忙着翻箱子找布料,给做书包……母亲的印象给他终生留下最深的回忆就是这一次。
那一年,蒋馨山6岁。
河北是中国武术胜地,习武之风遍延乡里。蒋家辈辈也都习文练武。蒋馨山受此影响,对武术的热爱也是与生俱来。
蒋馨山自幼受到家庭环境的濡染熏陶,养成了中和谦虚的情操,好学上进的品性。上学读书对蒋馨山不是件困难事,四书五经及至上新学,他都能轻松自如。
童年的蒋馨山与一般的孩子相比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憨厚的外表将内在的聪慧包裹的严严实实。所不同的是,读书之余好独自摹仿大人动拳脚,独自品尝着动拳脚给他带来的,读书以外的另一面成功的喜悦。
那年月,蒋馨山的父亲常年在北京、天津、河北之间跑买卖,尤以到北京时居多。
那年,祖父眼花得厉害,识物有障。蒋馨山的父亲为孝敬老人,在北京城里配花镜,赶巧,就走进了程廷华开的眼镜店。搭话间,都听出对方口音是老乡,相通乡里后,二人是邻县。
老乡见老乡,相互述衷肠。程廷华因在京多年,家乡的情况消息挺闭塞,蒋父跑买卖常到程廷华的老家深县方面去,就把知道的倾囊向他讲述。程廷华北京遇老乡,很是高兴,蒋父在北京又遇同乡也兴奋。
因为配眼镜,巧缘出程、蒋两家为通家之好。蒋馨山父亲同程廷华从相识到两家通好,又结拜金兰,称兄道弟,都是来自两同乡人的诚实、厚道的品质所为。
蒋馨山父初得知程家父子两代习练八卦掌甚是羡慕,也多尽请教,方知八卦拳是京城以外的人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好武术。以前,蒋父自认为自己经商,南来北往见多识广,什么拳没见过,今才知有八卦掌,这下大开眼界。心有学习之意,无奈自己跑买卖赚钱养家,供孩子上学,那有定时在京向程家学拳。虽然不能按部就班地学,就是每一次的勤问也是大益不浅,自己的能耐见长。见到程家父子身法手法神出鬼没,依然羡慕,相比之,心中痒痒……
他每次回家后,发现小馨山读书上学外,对拳脚着实入迷,心里也就暗暗为孩子选定自己想学学不到的八卦掌,选定了师父程廷华。
蒋馨山以后能成为中国的武术大家,在社会上有了一定的地位,是和当初父亲为他选择了真正的老师,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从那时起,直至几十年程蒋两家往来相连不断。……以后,程家境衰落,蒋馨山发达起来一直接济程家。这是后话。
这样的相连不断,不仅仅是程蒋两家之间洋溢着友谊的情结,而且这情结的洋溢、互动,成全了中国武当的八卦掌技击科学文化、人体健康科学文化得以安全绵延上下百十年,成全了两代大家、宗师的丰功伟绩成为历史,成全了蒋馨山一生尽收武当武学精髓,成为世人敬仰一位近代中国武当武学集大成者。
四、八卦掌第二代宗师程廷华
程廷华(1848~1900)河北省深县程家村人。幼年读过几年私塾,在常人眼里是个知识分子。少年时,经人介绍到北京学徒眼镜磨片制作手艺。因有一定文化基础,学起眼镜技艺掌握快,很得师傅赏识。
工余时间,喜爱拳脚活动是那个时代男人彼此交往和表现自我的一种形式。学徒到北京以后,程廷华就被北京流行的那种高超摔跤技艺吸引住了。他喜欢,积极的参与了进去,后来着了迷。中国古老的跤法技法高超,竞技娱乐融为一身,比起其它拳脚功夫,更能表现出自身的文明、进步、雅俗共赏。那些在摔跤场上的高手,在京城很抢眼,有名气,能成为京城年青人崇拜竞相追逐的“英雄”,心中的偶像。
程廷华在摔跤场上下的功夫并取得了成绩有了回报,他也开始得到了别人的尊重,成为某些青年们心目中的崇拜对象。他有一种满足感。
几年下来,程廷华在事业上也有了自己努力的一个小天地,学徒期满后,自己开了个做眼镜业的小作坊。
十九世纪中后期,从事眼镜业,是一种被当时的人看作为高科技的行业。当时能配戴上眼镜的人仅局限在皇亲国戚、王公贵族、朝廷官员;在民间,只有商贾之人才能享受,平常人等离“眼镜”很远。戴眼镜是那个时代社会地位、经济状况的一种象征,开眼镜店在京城也是为数不多的几家。试想,能到程家眼镜店配镜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就不难而知了。
青年时代的程廷华风华正茂,思想不保守。从来店配镜的王公贵戚及达官显贵们的言语交谈之中,得知北京城出了个叫董海川的人供职睿王府,练一种让程廷华从未听说过的拳叫八卦掌。
八卦掌全名叫八卦游身连环掌。
董海川(1797~1882)河北省文安朱家钨村人,八卦掌第一代传世人,尊为八卦掌祖师,在北京择徒传艺,入门弟子多为武林高手。
董海川早年受世外道人避灯侠真传,得武当武术精技八卦掌,艺满下山,走入世俗。
清朝后期,董海川献技睿王府,技惊朝野。八卦掌第四代传人孙锡堃在《八卦拳真传》一书中叙述当时的情景:
董师祖,勇猛过人。赴江皖访友,为得道之高人引入山中,授以八卦掌法,剑术以及各种器械,无不精奇。世人称为仙传,绝非虚言。后供职睿王府,王亦好武。有沙回子夫妇者,关外之胡匪也,闻王重视武术,投府以为门下客,王纳之。一日令其献技,来宾接踵,观技者众,府中为之不容。王呼茶水,因人众多,侍人不能前。董师祖遂提水越殿脊,献水于王前。王奇之,问董师祖曰,炉置殿前,何汝水取之于后?董师祖知不能瞒,跪前尽道其详。王因令沙氏夫妇停演,以验董师祖虚实。董师祖从容而前,起始连环转掌,如行云流水滔滔不绝。王大惊讶,以为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之拳法。继以凌空八步,提气腾空,复又落下,收式如初。王益敬,任以总教师之职。
八卦掌在北京一露世,立即引起皇家的重视,开始被世人知晓。董海川演练的八卦掌技,是当时清王朝大内武备们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拳术,奇特的演练形式──转圈旋走,更让人摸不到头脑。神奇的技法,每每让每一位不服气的对手不知所措。京城之中的大内高手、得名拳师无一匹敌,其“击技术”之高超及玄奥,惊震朝野,旋即被清王朝垄断为安内之技,镇国之宝,视为皇家独有,不容民间染指,直至清朝末期。
讲述这里,笔者要插播一段正话;当今有许多的文学作品演绎杨式太极拳的世祖杨露禅的太极功了得,形意拳郭云深功夫上乘,都把董海川请来大战一番,二番,三番……这都是文学作品,演戏吗,可以夸张,可以错位,可以关公战秦琼。这没有什么恼人的。让人上火的是,在个别的武术专业书籍里也出现以上的内容,把文学加工演绎的故事当作正史传颂,真不明白这些人基于什么样的想法,动机?是赞美?还是其它……? 更有甚者描述三位比武切磋,轮番大战三天三夜不分胜负,最后都被彼此的武艺、人品所佩服,等等,等等。
先不论历史上有没有这码事,只说说武这东西,历来都是行家伸伸手便知有没有,不存在甲乙或甲乙丙打了三天三夜都不分胜负的现实、事实、史实。不信?你试试。就以我们自己现身感悟一下就都清楚了,你与另外两个人身体教量教量,体验体验。用多长时间罢手不比了?用多少时间心里知道了彼此的高低上下?用了多少时间,你心底的的确确佩服了谁?通过你的体验,能不能验证或还原一百多年前在天子脚下的北京城,能有三人大战三天三夜的情景?这是其一。
其二,既然杨、郭、董身怀中国武术不同拳术,也都是公认大家,用得着那么费劲、着急、较真地动手动脚地耍吧了个马拉松式的“比武”。是高手比武,还是三个愚人、蠢人、呆人没完没了的一条道斗到黑?另是由愚人、蠢人、呆人满足自己空洞的内心世界,瞎编的故事?我依然提出这许多的设问,谁给与解答的出来,让世人再长长见识。
其三,笔者因为是董海川师祖的第五代后学,继承八卦掌的衣钵,自身感受百多年前董老先生绝不会与任何人大战的事情发生。绝不会发生。我不是站在狭义的护门意识下才产生出否定的态度,而是站在中国武术的基本规律上,严肃地对待这件事情,同广大的武术同仁一起研讨这个事情,纠正误导世人的故事。求得中国武术健康地向前发展。文学作品影视节目里面的中国武术人物,满天飞,水上跑,陆上窜,都与真实的武术不一样。笔者不理会。对武术专业书籍里的故事太失实,就不能沉默下去。总的表个态,说个实罢。
下面书归正传。
董海川在北京露技八卦掌,被统治阶级接受,融进了清王朝统治集团。他本人也走完了中国封建社会里,文、武两道之人的发展必然之路──学得文武艺,走入帝王家。
八卦掌的面世,是冷兵器走完了发展时代的最高阶段的代表作,是冷兵器相生相克,循环往复的过程封顶之作。八卦掌的面世,宣布了中国的冷兵器时代的结束。
八卦掌对程廷华来说,从拳名到莫名其妙的传闻,都使他好奇心加重,想方设法去了解,要弄清楚这个陌生的从来未听到过的武技。特别是,在北京门徒众多的罗汉拳名家尹福,在“拜访”董海川中,只半个回合既碰到董海川掌上,不顾两颗门牙“碰掉”的疼痛,跪拜求师的传闻被证实后,更是惊讶不已。他开始坐立不安。
向往追求更高的武术境界的欲望搅乱了他心绪,他借为王爷送做好眼镜的机会去过睿王府,想亲眼看个究竟……
程廷华失望了。王府教师爷居住的地方没有人耍枪弄棒,也没有人练拳脚,他什么也没见到,脑海里只遗留着人家练的是转圈子的传说。他到了尹福的授武场子,想打听打听,空空荡荡的武场没有了往日尹福教徒热气腾腾的情景。
尹福自打“拜访”董海川后,就告诉自己的弟子不教罗汉拳了,随他们去吧。从那时,尹福开始定期到董海川处学习八卦掌了。
程廷华继续观察、了解……
时间,是验证一切事情最好的办法。尹福重新露拳的时候,其技艺已非当初了。与人过技迅疾简捷,每每令对手防不及防,落败;以前的弟子又重新向尹福学习八卦掌了。自此,尹派八卦掌逐渐形成,流传至今。这是后话。
程廷华开始加快了求师董海川的步伐,多方走托王府上层,终于拜师董海川,圆了自己梦寐以求拜高师的夙愿。经年不辍地学习,持之以恒下苦功,功到艺成,程廷华技达夜行百里,徒手搏鸟……八卦掌最如董师祖,成为八卦掌第二代传世人,一代宗师。
程廷华,当年能够拜在董师祖的膝下学艺,并非是轻而易举之事。董海川在北京收徒传授八卦掌,除了当时社会的规矩礼法(中间人的介绍、引荐)这一重要砝码之外,同时还有皇室作后盾;就是朝廷照准的,才合法。清王朝也借八卦掌的传播,为朝廷培养人才,扩大势力,巩固统治。
在中国最后的封建王朝──清王朝的二百七十六年的统治时间里,皇室不惜任何代价,一直将中国武术紧紧的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因此,武术成为皇室独享的特权,特别是高级人才秘籍武技,更是不许他人染指。垄断是皇家独有的,只要是最先进的武技不为皇家所用,掌握这门武艺的人就是朝廷的叛逆,有罪,为统治者所不容。
民间的武术是违法的,官家不许民有武,不允许结社传习。只是到了清王朝晚期,皇权衰微,民间武术才得以生息,但也只是局限在镖局这一行业之内。镖局都是民办官允,是吸纳武林人士的好场所,即使是在清王朝晚期,在北京开馆授徒或者门户收徒,若没有强大的皇权势力作后盾、作担保也是一件万难之事。
五、蒋馨山走进了武当武学
乍到北京,在天子脚下的行走,一切的一切,对少年馨山来说,都是新鲜的。
已经在私塾里读了三年四书五经的蒋馨山,虽然对书中的内容不甚了了,但是对文字对句子的咏诵起来,还是朗朗上口,有节奏的轻重缓急,阴阳顿挫的声调是严师和自己勤奋的成果。
书卷气的小孩子在当时是受人羡慕,受人尊重的。父亲带着孩子走进程廷华四合院,踩在铺着青砖的地上,已经没有了家乡泥土的缠绕,穿在脚上母亲做的布鞋也显得比在家乡穿时干净。葡萄架挡住了夕阳的余晖,架下的荫凉驱散父子一路的暑气,院子摆放着大大小小好多花盆,长着孩子叫不上名字的好看花卉,芳馨,让孩子感到轻松、怡人。
初时,已过天命年纪的程廷华,在蒋馨山眼里,是父亲为自己请到的一位习武的师傅,是一位和蔼的长者。父亲背地里没少向他介绍这位老师的本领是如何如何的了得……心里是高兴的。
少年蒋馨山也是很兴奋!对老师的期盼就是要老师有本事。自己长大后也能成为有本领的英杰。
蒋馨山体娇清灵,言语达理,行为规矩。站在程廷华面前,对老师只有尊敬……程廷华着实喜爱,应允收徒传艺。考虑到他年龄尚小,身体待育,又在读书,不便强留在北京随己学艺。后经老师同父亲商定:小馨山以上学读书为主,不急于系统的学拳,可先教上一些易学好记的基础式子回家练,上学读书之余时间可按照先教的这些基本动作练习,寒暑二季可随父来北京师家小住学习。要系统的学八卦掌,长几年不迟。
就这儿,小馨山在京城住了好多天。他的眼睛有些不够用的,什么都和家乡的不一样。他的脑子使劲地记住许多新东西,老师说的话太多了,也都是头一回听过。
这是1899年夏季的事情。
六、程海亭也是一代八卦掌宗师
1900年,蒋馨山11岁时,老师程廷华不幸逝世。
那一年夏季,北京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庚子之变。义和团和英、法、德、美、意、奥、俄、日八国联军激战大沽、天津、北京。九月,德国元帅瓦德西指挥八国联军攻进北京城。
一天,程廷华去不远的打磨厂师弟刘凤春的家,打听市面上的情况。返回花市自家的途中,恰遇荷枪实弹的德军抓捕逃散的义和团义士。戒严,程廷华忙躲避,穿胡同绕行……又遇另一队德军,遭拦截,情急之下,程廷华攀墙跃脊避脱……
德军惊见对面行走那人,身子突然腾跃而起,在墙脊之上窜跃,恐慌万状,疑为异人。随即鸣枪示警,不听,遂,德军向程廷华齐放排枪……
程廷华逝世以后,子程海亭顶立家庭门户,撑起养家大梁。蒋馨山的父亲作为父一辈人,他对程家后人做到的更多的是关爱、呵护,依然同程家保持往来关系,较之以前更近了。
程海亭自小上学读书,文采不俗。但家庭习武韵熏,使他绝仕途弃商工,专心武学,承继八卦掌衣钵,比之其父,有过之无不及。
程海亭生于1872年的北京,童年、少年生活条件,经济状况比之其父程廷华童年有天壤之别。在京城,程海亭以小康之家的子弟走进学堂。自小,文武两道熏陶出程海亭儒雅倜傥的气质,静不多语,但出口成文,意境迥异。闲来诗词小吟,挥洒笔墨,自消风雅,所作所为,都在滋养着中华武术的精髓。
在文武两道上,他齐头并进的同时更专心武道。因为他承接的武道,是中华武学的精髓,非倾尽毕生精力不可。
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孙锡堃的《八卦拳真传》一书中,世人看到了他的尊容、拳姿和对他的介绍。这是截止昨日,在文字上,叙述他的情况较多的一处。
首先肯定:程海亭在中国近代武术发展中占得非同一般的地位、作用和影响,对近代中国武术贡献很大。
程海亭从记事始,父亲给他的印象最多的是:父亲每天定时在院子里旋转身子不停地绕圈走。经常,有一位被他称为董爷爷的人也在。董爷爷时不常地对父亲比划比划,说些他当时不懂的话,而父亲对董爷爷的话和要求都惟命是从,谦卑恭敬。既使不绕圈了,父亲坐下陪爷爷喝茶说话时,也只坐在椅面的五分之二不多,身向前欠欠的,从来没有满坐过。一起吃饭时,都是父亲亲自给爷爷盛饭,是妈妈给父亲和自己盛饭。
董爷爷很亲和,对父亲对自己都一样。父亲一人转圈圈时,爷爷爱和自己玩小孩家爱玩的东西。在幼小的程海亭生活中,玩耍是他最喜爱的,父亲几乎没同他正式玩过一次;倒是董爷爷来家时,陪同自己玩。所以,每次董爷爷来,小海亭都很开心。他盼望董爷爷来家还另有原因:爷爷来时,当天的饭菜会比平常来说都改善了。爷爷会专门给他捎来一些好吃的小食品,逢年过节他总能收到爷爷带来的小礼物。
程海亭上学后,爷爷还带过他逛庙会……
随着程海亭成长,爷爷来家里时,跟他呆的时间长了,说话多了,跟父亲一起的时间短了,说话少了。父亲经常一人在院里转圈子。
嘻嘻哈哈……来自一老一小欢乐的心田。隔代人之间独有的默契和亲和气氛,在古老的北京城的四合院里自然洋溢着……
几十年后,程海亭同蒋馨山二人,坐在海河三岔河口旁的净业国技研究社内,回忆自己习拳往事时,肯定自己走上习武不归路,是与童年时就与董海川经常嬉戏,亲昵无间,不无关系。很奇怪?小时候,自己对董海川的每句话都很情愿,无非都是小孩子家家的事,老先生很懂得小孩子的趣向。
在董海川生命终结前两年,开始调教程海亭了。这种调教,令涉及的各方都始料不及,但无半点雕琢……
董海川对小海亭的调教是游戏型的,式式招招都是趣味性的。小孩子玩起来乐此不疲……
祖孙两代人承传八卦掌的形式:依然沿着他俩几年来养成的共享快乐的模式、路子。上升到天意:是自然而然。人愿:高高兴兴。嘻嘻哈哈……就是教程海亭玩……在玩八卦掌。
我们中国的武术的明珠──八卦掌的传承,就是在这充满着自然光阴中脉脉流淌……波动……
董海川、程廷华、程海亭三代人彼此时间的跨度七十余年。但,天意却让他们聚在了一起。
几十年后,程海亭针对这件事说:老先生告诉我的都是八卦掌的真经,我一直都在很自觉咀嚼老先生的真经。在八卦掌上,以后是父亲带领下习练,但依然没有离开老先生的东西。八卦掌是中国武术中的丰碑!我会顶礼叩拜一辈子,攀登它一辈子……
程海亭1928年冬病逝于天津净业国技研究社,逝世在自己为之呕心沥血的中国国技上。他自身的武学成就,被当时内行公认为八卦掌“绝唱家”,最像董祖。那时,长他十几岁的同辈师兄孙禄堂,在京津两地经常看望程海亭,依然毕恭毕敬的请教拳法。
蒋馨山尊敬程海亭一生,供养他一生。九十多岁时的蒋馨山,一提及程海亭依然感慨万分:除了董海川、宋唯一,没人赶得上。
在京城小有名气的吴俊山,为求八卦掌真谛,烦托李景林、蒋馨山下阶拜师程海亭,成为必然。因为在程海亭身上注入了董海川、程廷华两代大家的心血,他的身上集合三代人的中华文明、华夏文化。
小馨山在家乡上学延续几年,每年能在寒暑期随父一同到北京程家,由师兄程海亭教授八卦掌。其内容依然是基本的练习方法,主要是在纠正这些式子,做到一丝不苟。及至到了蒋馨山考取了北京法政学堂,到北京读书,才可以说,在学习八卦掌的路途上,真正意义上的迈上台阶的阶段,全系统的随师兄承接八卦掌。迈这个台阶,是他几年的少年时光在家乡默默温习,不折不扣沿着程家父子两代人的指定的方向走过来,达到的效果。
蒋馨山真正意义地从程海亭身上,认识到了八卦掌在中国武术中的至高地位,同时也逐步奠定了他以后人生的途程。在北京程家,长期地学习也拉近了师兄二人的情感,除能习拳外,其它方面也都能互助提携。北京的武术名家经常不断地拜访程海亭,在陪同程海亭接访来人中,扩展蒋馨山的视野,丰富了他的武学思想库;孙禄堂、吴俊山……更是常客。尹福的后学也经常往来,如金毓慧,(字省三,着三十六歌,四十八法。),彼此交往几十年。
蒋馨山在北京的任务,自己十分清楚,就是学习。一是正常完成学业,为以后生活有一个谋生的职业;二是学武。这就是北京的求学之路的内容。对于学业的努力,也是为了后者服务,或者说是能有一个更好的向往武学的基础。
自小就有习武愿望的蒋馨山,在武术方面的投入是全身心的。是中国武术的无穷魅力,把他引向北京;天意,把他引入八卦掌,引进中国武当武学。
他出于探求中国武术奥秘,特别是自己初尝八卦掌滋味,又不得其要领,只知所然不知其所以然。要掌握八卦掌奥秘的强烈愿望,更加深了他的执着。
想当初,老师程廷华对蒋馨山在头一次传授八卦掌时,提出了要求和规范都令他感到十分稀奇,也终生不忘。比如开始练时不许使力,不许强拉筋骨,不会就不要去做,不要自行其事,不……
少年时,蒋馨山向所能观察了解到的其它拳种进行比对,八卦掌同其它的拳都不一样!
二十初岁的蒋馨山学识和阅历,使他对高低上下,都有了自己的界定的标准。他回忆初同程廷华见面中的一情景:程廷华坐在椅子上对小馨山说:“咱们做个游戏,考考你!让你知道一下什么是八卦掌。我坐着不动你能不能抓住我呢?你只要用手碰到我的身体就算你胜利。”
蒋馨山初捉程师时虽也拘谨,但童真的情绪是要向老师表白自己的能力的。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他大胆了,也勇敢起来,只有一个目标按照老师要求去抓住他。
开始时蒋馨山在程廷华面前左捕右捉,时而头,时而肩,时而胸,时而腰,时而腿……莫名其妙,怎么什么也抓不住到?结果孩子出汗了……最后,蒋馨山攒足一股勇气,向端坐在太师椅子上的程师猛扑过去,他的手就要抓到程师的瞬间,程师整个身子腾空而起,双脚越过椅背,轻落到椅背后面站住,看着他微笑。蒋的两只小手惯性前扑紧抓住椅背……时间在那一瞬间凝固了。
他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很长时间没换过神来。程师与他四目相视,和蔼微笑的记忆,永远地铭存在他的心里……
近代一些学者,仅凭主观臆断:“把程廷华青年时期学过的几下‘跤技’充实完善入八卦掌中,从而形成了‘程派’自己的风格”,而误导自己和他人,耽误了正确的认识和学习方法。
事实情况:在八卦掌第二代人中,程廷华是最自觉地将八卦掌的东西学得最深明,继承的最全面的第二代学子;是唯一将董海川的全套东西接受过来的弟子,其承载的八卦掌最如董祖。
七、李景林是奠定近代中国武术发展的代表
李景林是蒋馨山的表兄,就是在1924—1926年执政直隶省长权握直隶军务督办,叱咤一方,呼风唤雨的那位北洋军阀。但,他又是一位奠定中国近代武术事业的发展,并做出杰出贡献的划时代的代表人物;是他那个时期其他的任何一个人都替代不了的,是值得今人纪念的。
李景林(1884~1931),字芳辰。直隶(河北)枣强县人。保定陆军速成学堂毕业。
历任黑龙江督军署参谋长、参战军团长。1921年任奉天第七混成旅旅长。1922年任奉天陆军第一师师长。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时,任奉军第二军军长,进热河为热河都统。同年十二月任直隶(河北)军务督办兼省长。1926年初与张宗昌组成直鲁联军任直军总司令。1927年通电下野。后先居天津转居济南,至南京会蒋介石,参加北伐,被任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及直鲁军招抚使。1928年以后入阁南京国民政府,任中央国术馆副馆长。1931年12月逝世于济南。
李景林是蒋馨山姑母的儿子,姑母对娘家很爱恋,婆家与娘家住的距离不太远,常带着孩子到娘家住几日。李景林十来岁就经常不断地跑到姥姥家玩。
当地有句俗语:“姑表亲,辈辈亲,轧断骨头连着筋。”逢年过节,双亲寿宴,婚丧嫁娶,是华北大平原村村户户十分重视的交往习俗。蒋、李两家是姑表亲的关系,彼此往来更上一层,是大走动。好年景,庆丰收;欠收年,相互调剂,共渡难关。
再有原因,蒋馨山父亲同李景林父亲经常结伴搭伙上京(北京)下卫(天津)跑买卖。一是相互有照应,二是为了安全。这样,两家往来就更亲一层。
蒋馨山孩童时,同表兄弟交往中,唯有于与长自己6岁的李景林脾气性格最合得来。李景林少年时,就胆识过人,争强好胜,努力上进的精神就显露出来,这给孩童时蒋馨山及以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李景林身边的蒋馨山,更是李景林一个好帮手,表弟的心细沉稳能弥补表哥一些细致入微的不足。
蒋馨山在孩童时,看到周围练拳人的身影,最多的就是表兄李景林的功夫,让他赞叹不已。当然,那是孩童的心理和英俊少年之间的交往的展现、感慨。每逢表兄练拳,蒋馨山就会在一旁跟着比划,认真的摹仿,表兄也一本正经的纠正表弟的动作。这是他们挑战自身,挖掘、提炼自身的能力,认识自身价值的伊始。
李景林青年时期报考了保定陆军速成学堂。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闭关自守的政治局面,被帝国主义列强的炮舰政策所击破。1851年,中国国内又爆发了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清朝廷在镇压太平天国革命中,见曾国藩的“湘军”及李鸿章“淮军”使用洋枪很实效,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清王朝开始加强国防力量,改革旧军队。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后,李鸿章在天津先后创办水师学堂和武备学堂。朝廷新设立陆军督练处;后,又创办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在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以下,设了“陆军小学”和“陆军预备学校”。“陆小”的学生在全国由各省按比例数考取。毕业后,升入陆军预备学校,在陆军预备学校毕业后,再升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前身,是清末在保定成立的“陆军协和学堂”,继而改为“陆军速成学堂”。民国后,改成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陆军预备学校,学制二年,分学科、术科教育。学科:代数、几何、三角、理化、图学及世界历史、地理等,外语(德、俄、英、法、日等)。术科:专攻步兵训练为主。另设拳术、劈刺、掼跤、马术、和器械体育等项目。
保定陆军速成学堂,教育项目:战术、兵器、地形、筑城四大项目。精神教育:祭关岳、忠君、爱国、孝父母;发扬吃苦坚韧的尚武精神。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是第一条。
李景林在学期间,各门课程拔尖,且又武功出众,受到朝廷重视,毕业后招募于清王朝汉军旗中。初,在北京禁卫军中担任下级军官。
辛亥年(1911年),发生了旧民主革命的武昌起义。
那时在北京的李景林,并不知道武昌起义的伟大意义,思想保守得很,惟命是从是军人的天职。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后,朝廷令内阁陆军大臣荫昌督军南下,李景林随军南下参战。为久攻不下的汉阳龟山,李景林艺高人胆大,凭借着一身武功,依仗年青人好胜的一股热血,担任敢死队队长。率领全队,身先士卒,冒死冲破了义军防线,攻下阵地,把大清的龙旗插上了汉阳龟山的山顶上,为清王朝立下大功。此事名扬朝野,显赫一时。事后,清朝廷嘉奖,皇上钦点赏黄马褂恩典。
黄马褂的恩典,带给年轻李景林荣耀,随着中国旧民主革命的成功而灰飞烟散。李景林冷静下来,对自己充当清朝政权马前卒的行为有了反思。及至1924年他当上了直隶军务督办,孙中山接受冯玉祥的邀请北上共谋国政,途经天津,下榻张园时,李景林独携蒋馨山,二人拜访了这位推翻满清王朝的中国民主革命之父──孙中山先生。当面向孙国父反省了自己当年武昌的行为不当及无知,聆听伟人对中国命运、时局、前途的宏图大论,高瞻动荡中的军阀割据时局,正酝酿出中华民族最伟大的变革大潮到来,是历史潮流,滚滚向前。
孙中山为革命成功要唤起民众,也要争取像李景林这样有影响力、有军权的人物的支持。孙中山当时患疾不适,但对解救国难,痛斥军阀分裂国家行径的责任,使他强忍痛苦接见李景林这位当时当地握有军权的实权派人物。
当孙中山听过李景林叙述武昌战役自己的行为及黄马褂事之后,一扫病屙缠身,疾沉体弱的精神,爽然大笑不止……忙不迭摆手说:“明白就好!明白就好……”静后。中山先生说:“芳辰英才,当为国民革命,更能宏展……”
几十年后,蒋馨山回忆这段历史时说:“这就是李景林以后要脱离张作霖,转向广州国民政府的根本原因。”
清朝廷赏李景林黄马褂恩典。旋后,他被各派政治势力、军事集团争聘。在吴佩孚部任管带,后吴又将李景林推荐于段祺瑞。
1918年,直系、皖系军阀在天津北60里的杨村开战,胶着持久,不分胜负。张作霖的奉军入关帮直军把皖军徐树铮赶出杨村,退到北京南苑。吴佩孚率军从保定开往天津。时任副司令的李景林,统领先头部队,率一旅骑兵抢先机占领天津,为逐徐树铮战役起关键作用。那时李景林训练的军队是以疾行军在战役中屡屡见功而被公认。
李景林善于训练军队,用兵神速,被张作霖看在眼里记在心上,遂诚心聘请李景林归奉,帮助自己训练军队,扩充实力。直系的曹锟、吴佩孚迫于张作霖帮助直系赶跑皖系,解救直系有功,碍于情面;又,李景林归奉有心,无奈之中成全了张作霖及李景林之间的合作。
归奉后的李景林,先任黑龙江督办许兰州的参谋长,后参与了1921年的直奉第一次战役,任奉军第一师师长,驻辽宁省北镇。
李景林把中国武术溶入旧军队的建设之中,把训练培养武术人才放在军队十分重要的位置,所有军官必会习武。班长是一个班中武艺最好的,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旅长皆然。
在军、师、旅、团、营部,都编设了一个武术队,专门训练武术,这些武术队同时又是军士储备队。当列缺员时,可马上在其中挑选合适人员补充齐备。武术教员、教官都编制到各级,拳种不限,实用为主。提职的官佐必备武术,少林拳、六合拳、罗汉拳、太祖拳、器械刀、枪、剑……
李景林这种训练方法精细至极,实战中有效果。以后被其它军队效法,武术成为那个时代的军训主要的项目。
李景林在北京作官佐时,因蒋馨山关系常到程海亭家里,来往最频。后来李、程二人结拜盟誓,金兰之好,彼此不分你我。交接,来往各方武林名家。
以后李景林在奉军供职时,聘程海亭的兄弟程相亭作武术教官。以后吴俊山及其它武术高手相继到东北奉军作武术教官。末代皇帝溥仪的御拳师霍殿阁及师傅李书文,都曾在李景林处作武术教官。
李书文,河北盐山人,八极拳名师,擅长枪法,号称神枪李书文。在1929年杭卅国艺大会,被聘为大会纠察委员37人之一。
霍殿阁原籍直隶沧县小集村人。
1924年11月,逊位的皇帝溥仪被冯玉祥部将陆宗麟驱赶出故宫,1925年从北京住进了天津张园。溥仪从多种原因考虑,在同李景林见面时提出:自己需要贴身镖师,同时兼学武艺的想法,烦请李帅帮忙。在这背景下,李景林就推荐在自己部队作教官的霍殿阁。霍殿阁作溥仪的御拳师达十二年之久。1937年,霍殿阁在长春同日军发生冲突护军事件,被日方挤出宫内府。
因霍殿阁为溥仪私人武装宫内府护军,少将军衔第三大队长之职时,以武术训练士兵。客观上,就为东北武术普及,发展,培养训练了一批八极拳人材。
不论李景林戎马生涯或是政治生涯如何短长,李景林一生同中国武术情结,是那个时代军阀中绝无仅有的。他真会武术!真懂武术!他爱武术人才,不惜花费鉅资。当时中国顶尖的武术大家宋唯一、程海亭是他的坐上客;拜宋唯一为师,与程海亭称兄道弟。多少拳种的掌门,武林高手,都聚集在他的周围。
武术成就了李景林自己的事业,同时借其影响力也发展了中国武术。
八、武当剑的传世人宋唯一
宋唯一,辽宁北镇城内鼓楼大街人。
蒋馨山自从北京法政学堂毕业后,辞别师兄程海亭来到东北表兄李景林部任军法处长。
1922年奉军第一师师长李景林驻防锦州市北边的义县,他的第一旅一团长丁齐锐为眷属寻觅住所,在义县城内文献胡同,寻找到一处宋姓院落居住。丁每晚回到寓所,就在院内练几趟“八极拳”。一日夜晚,丁正在练拳时,内院主人开门笑迎说:“丁团长请到内院坐。”丁看见一目光炯炯、年逾七旬老人相让,随即到内院上房。就坐后,院主人说:“我名宋唯一,八卦掌名家董海川之师弟。我业师避月侠,董业师避灯侠;我与董是伯叔师兄弟。”
丁听后起身恭手说:“先生侠义,当有绝技,幸亏没有失之交臂,希望指点一二,好开开眼界。”
宋唯一随从身旁小木匣中取出数十只三寸许小宝剑,依次以三指捏住小剑,背对门楣,以手指弹剑于堂门上楣。抖手发出,迅如闪电,钉在门楣上,连发十余发,每剑之间相距一样,整齐一列。
丁说:“内功神绝,叹为观止。拜服!拜服!”继续又说:“先生学艺的经过,能简述几句吗?”
宋说:我家虽然不是大富的家庭,尚薄有田产,可称中产人家;自幼读书,最爱拳棒。但僻守在这个小地方,没有明师传授,不能深造。真是荒废了不少时间,十分遗憾!少年时期,我感觉自己在文学上已经很满足了,更愿意在武学方面成就,于是打算出去访求明师。当时我就马上准备了资金,背负行装,辞别双亲,入山海关。经冀、豫、鄂各省,至川、鄂接壤处,到一地名巫吕山处,在这里,半山茂林修竹深处,有一座“三清道观”,行走间偶然遇见一位道长,道号避月侠,我随即行礼请教。道长说:“观你气宇不凡,体格健壮,应当教授你武当内家术:八卦掌、武当剑术。”我马上跪下认了师傅,并宣誓谨遵师门戒律。从此在观内朝夕学艺,深山之中,走陡坡峻岭之上,行走纵跃如飞,轻功初露锋芒。且经十余年的苦练,对剑术一门,尤有心得。一日老师说:“你轻功已入上乘,离家日久,双亲翘首以盼,可速回家。”于是我遵师嘱托,先到均州武当山金顶观朝真武大帝,后来又到了京师拜访师兄董海川。
董海川是在安徽九华山学艺,业师避灯侠,学的是“坎卦”八卦掌,我学的是“离卦”八卦掌。因为离别老师才知道此事,因而董没有见过“离卦”八卦掌。
我和董海川师兄在北京见面是光绪二年丙子(1876年),在院落里走掌数圈。海川说:“你技是吾我同门,尊师何人?”我对说:“避月侠”。董海川说:“我的师伯呀”。那时董才看到了“离卦”八卦掌。因而董对门徒说:“如有人练八卦掌,他的两掌平伸如柳叶状,不能说不对,应认为本派。”但董没有说是“离卦”。又说:“不要看我的师兄宋比你们的年龄轻,他的武功就不如你们,他的武功比你们高多了。”
我在京住数日,即回东北,每日练功之外,即读书,轻功又一提高,冬天在大雪地行走,七步之外就不见脚印,名为“踏雪无痕”;与“登萍渡水”为同一种轻功。“墙上挂画”为早期成就,使的兵器名叫“凤凰尾杵”,长九尺,中间木把作棍用,两头是剑。
在家期间,很少与外人来往,也无人知晓我学艺归来。因为养了一只小猴,每天清晨牵着它在城墙边来游戏,放开小猴,即跳上城头,我也奔跃随上,由此受到众人注目。有人密报县衙,疑我为白莲教徒,县官密令逮捕,我闻风而走,应募从军。在军营中由于我有文化基础,又有武艺在身,数年后升为营长。在一次战役中,当场格杀匪首数人。后被恩师侦察得知,数月后到营训斥,在我跪拜时,师以手指点我左腿腕部说:“你杀危害人民的匪类,情有可原,严格惩罚,以明誓我门戒律。”自恩师走后,我左脚行动便略有颠簸,我辞职归故里。宋畅谈后,即以所著《学艺心得》手写本,赠予丁,丁拜谢而出。
丁即刻电话报告师长李景林说:“发现剑侠门徒,即是我房东主人宋唯一。”
转天早晨李景林派车接宋到师部,盛筵款待,陪坐者有蒋馨山、丁齐锐、郭歧凤、张宪。嗣后宋唯一便每日接到师部教授八卦掌及武当剑。
当时,跟宋唯一学艺的李景林、蒋馨山及下属丁齐锐、林志远、郭歧凤、张宪。唯李景林、蒋馨山拜宋为师,精研武当剑术、八卦掌。李景林及部将日常军务政务繁乱,只能忙里偷闲向宋学艺,唯有蒋馨山可以每日应暇宋师传授。
冯玉祥在北京发动军事政变,囚禁曹锟,拥护段祺瑞执政,吴佩孚由塘沽海路退往汉口,李景林被任命“直隶省军务督办”。李景林拨专列,安排委任蒋馨山带重礼亲到东北,请宋唯一到天津,准备挑选四十八名青少年,训练在“四十八大剑侠”。
宋唯一向蒋馨山传授自己所得避月侠的“离卦”八卦掌,在第三代八卦掌中,唯有蒋馨山清楚和得知“坎”“离”两种八卦掌的内奥。
蒋馨山在1934年《太极要义》一书序文中,曾叙述董海川与宋唯一的八卦掌,转掌走圈步法都是相同的,其不同处,董氏八卦换势由上而下,宋氏由下而上;“因坎为水,水在下,离为火,火燃上。”因此,董氏八卦即为坎卦,宋氏八卦即为离卦,这取象于自然物质之本性。
九、净业国技研究社
1925年李景林任直隶省军务督办,坐镇天津;李景林、蒋馨山从北京接程海亭到天津。为便于程海亭的社会活动,也便于知名武术大家的相聚,在天津成立了“国技研究社”,社址净业庵,社长为程海亭。其活动资金来源由李景林、蒋馨山提供,主要来源于军费。其次其它人等也有资助,如郭铸山(郭铸山之父有郭天成机器厂常有资助)等。
期间,当地社会名流、贤士,各有拜师为荣、慕名趋势、攀枝显耀,程相亭在此期间也常住于此地。1928年,程海亭病故于“净业国技研究社”。
蒋馨山自1928年程海亭逝世后,接任社长之职到1981年。1982年后,由蒋馨山的闭门弟子八卦掌第四代传世人吕学铭主持该社活动。
从1996年起,八卦掌第五代传世人李仁平主持该社活动。
天津城市聚落,始于南运河、子牙河会合注入海河之三岔口一带。在金、元时期,称为直沽。当时南运河是交通运输的主要河道,沿河码头多有行旅商贾往来停留,天津建城设卫是在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
1860年天津被迫开为通商口岸以后,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奉派来津,其通商衙门就设在南运河北岸,还有巡盐御史署,直隶督署等衙门落在附近。故侯家后一带在当时不仅是商业中心,而且政治地位也相当重要。
地处三岔河口的侯家后确有了不起的历史记载。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后,侯家后曾经是义和团开展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船家女儿林黑儿,追随义和团首领张德成从杨柳青乘船顺运河来津,停泊在候家后三岔河口南运河河畔设坛。林黑女自称“黄莲圣母”,组织义和团妇女组成“红灯照”,进行抗击帝国主义侵路的斗争。
在三岔河口的海河源头有一座便通南北两岸往来的金刚桥,在海河南畔,从金刚桥往南行200米处有一座出家人的清净地“净业庵”。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中期起,这个地方发生的一些关系中国近代武术发展的故事,使之成为今人关注和挖掘那段被遗忘的历史的遗迹,有了搜寻书写的线索。
“净业庵”有正殿三大间、厢房、偏房、门房、前后院规矩整洁。庙处地点:北上过金刚桥到督办署步行只不过20分钟;西靠就是天津繁华热闹的地方侯家后;往南就是天津的宫北(现在古文化街),天后宫(俗称娘娘宫、供妈祖庙)。
1924年9月,爆发二次直奉军阀战争,北洋政府曹锟同奉系军阀张作霖在山海关至热河、辽西、朝阳一线作战。当年11月,直系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囚禁总统曹锟,拥段祺瑞执政,在前线的直军全线溃退,吴佩孚从塘沽退至汉口。李景林时任奉军第三军军长迅疾入关,占领天津,并向南推进,12月被北洋政府任命为直隶省军务督办。
此时,李景林、蒋馨山将程海亭从北京接到天津,需要为程海亭找寻一处安静、舒适、宽畅及交通方便又不偏僻的住所。经多方提供,选定“净业庵”为程海亭的下榻之处。
程海亭住在净业庵之后,这个在当时天津寺庙林立之中并不起眼的小庙,骤然热闹起来。来者非是求菩萨的香客,都是京津冀的武术界的头面人物。因为本地最高首脑李景林经常来此探望程海亭兴师动众的效应,令其它人等哪个还敢小视。军政要员、商贾实业、文化名人、前朝遗老、后起英俊等惊动不小,纷纷前来拜会结交,东北及西北军爱武将佐均来访拜领教,张学良、郭松龄、张宗昌、张之江、傅作义……
社会武林名流也慕其大名前来拜访,到社拜访程海亭的有孙禄堂、杨澄甫、吴鉴泉、杜心武……。许多富家本人或送子弟拜程海亭门下习武;有亲烦托李景林、蒋馨山的,更有转托好几人托至李景林、蒋馨山的,要求向程海亭学拳。
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被武术界誉为“华北三山”(蒋馨山、郭铸山、吴俊山)中的郭铸山,就是上述情形中的一个典型的人物。
郭父郭庆年,在南运河北岸的三条石创建了中国民族工业最早的工厂──郭天成机器铁工厂。该厂能独立生产制造出全套的轧花机、弹花机等,受到城乡客商们的欢迎和好评,对发展近代中国北方机器工业,所起的作用是任何一个工厂都不可比的,其影响达半个中国,名气传至日本。郭庆年提倡国货,扬了国威。
就是这个腰缠万贯的大佬,为了三儿子郭铸山得拜程廷华为师,不惜花费,攀高段祺瑞,再结李景林,如愿以偿;最终,由程海亭替父传艺。百日后,使只有24岁就体质衰弱至极的郭铸山起死回生……以后,终成名家。日后,并在济南发展当地武术起到作用,和师兄蒋罄山维持了几十年的友谊。
为了发展中国的武术事业,方便程海亭与各方的往来,李景林、蒋馨山、程海亭、程相亭、吴俊山、郭铸山、宋唯一等发起成立了“净业国技研究社”。首任社长公推程海亭,其它人等做执事,各司其职,忙忙碌碌的做起事来。
国技研究社从立社起,就旨在发扬中国武术为已任,宗旨于民族尊严、强民强国抗列强。李景林、蒋馨山在设计“国技研究社”初衷时,构思是招募天下武林同仁,同心振兴国技;特别是李景林任直隶军务督办后,权力欲的膨胀,想竞选国务总理,到那时凭借手中的权力,成立国家的“武术组织”,最终起到大规模发扬中国国粹的目的。
以后,郭松龄反奉失败,李景林通电下野,政局变迁,但是李景林要把中国武术搞上去的想法痴心不改。他不失时机地积极活动,向当权头面阐述利害,施加影响。
1927年北伐军占领上海、南京,李景林派参谋长潘敦去南京,联系张群,商讨联蒋计划。张群是国民党内重量级人物,自1924年孙中山同李景林会晤后,国民党加强了对李景林的联系、争取工作,国民党认为消灭军阀割据,争取像李景林这样有影响的人是起作用的,所以派张群这样智勇双全的干才来天津同李景林联系。1925年张群来津时,名义上是向李景林求职督办署警务处长一职,掩人耳目。李恐张作霖见疑,只委张群为督办署高参。这样,张群就无实事拖身,行动方便。
经张群安排,1927年5月在南京三元巷国民党中央总部,蒋介石设宴欢迎李景林,当面请李景林任军事委员会委员及直鲁军招抚使,收容直鲁军旧部,准备随军北伐。以后国民党因内部之争,蒋介石被迫下野,由张群陪同赴日本。未隔多久,李景林在参谋长潘敦陪同下赴广州国民政府会晤李济深,进一步加深同国民政府的联系。
年末,蒋介石回国复职。经张群建议,国民政府成立中央国术馆,并推荐西北军将领张之江为馆长,任李景林为副馆长。
在李景林忙于奔走各方势力之时,蒋馨山在天津,一直同程海亭等安心于武术事业上。蒋馨山当时已厌倦了政治,他认清军阀混战带给国家的害难和人民的疾苦。他以光复中国武术为己任,自打成立了国技研究社,蒋馨山已把精力投入到这项工作上来了
净业国技研究社除由程海亭传授八卦掌外,主要用以聚集京、津高手,纵论中国武术发展的大事,提建议、设规划……
常言道:行家伸伸手,便知有没有。中国武术早以溶入了程海亭、李景林、蒋馨山人等血液里,不用伸手,只要听其如何谈论武术,就知对方的武艺达到几层技艺,彼此高低上下便自然而分。谈论拳法对于他们来说,已是并不重要的事了。
他们之间忧虑的是中国的武术前途问题。他们把武术定义为“国术”、“国技”,足以看出,他们对武术这一中国国粹的认知、认定是何等的准确和尊敬。他们每个人是用身体感受中国几千年文化的滋润,他们对中国武术,是身体力行的认知!全心全意地认定!五体投地的尊敬!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尊敬!是维护中华民族尊严。
他们是站在人类文化整体的高度,审视中国文化,准确的定位中国武术的冠名──“国术”“国技”。“国术”、“国技”,另一个引申含义:中华武术──中国独有!人类共享!
中国武术代表着中国文明,是国术,是中国独有的是“国技”。
程海亭从1925年居此直至1928年11月病逝,都是生活在净业庵。前来拜访的武界名流以后大部分都得以在1929年杭州擂台赛作评委、作执委,都是当时中国武术界知名的佼佼者。以后分布全国各地及世界不少国家,传播中华武术。
来往社里社外的武林人士和军政人士高谈阔论,那时,他们就经常坦诚的戏言:“小小的南京中央国术馆,大大的天津净业国技研究社。”
从上个世纪三十至八十年代,“净业社”培养出不少的第四代八卦掌人材,如吴俊山、孙锡堃、李允中、吕学铭、蒋秉熙……
十、中国武当武技是一个一时半会儿道不尽的命题
这样的说辞,不是无中生有,凭空杜撰出的,是基于中华武学整体文化底蕴的厚重和承载的历史太悠久的事实。从这个观点出发,武当武学正是这其中最有蕴含,最能表现出来的那一份完美的、绚丽、厚朴的华章。
中国武当武学是中华文化宝库里价值极重的一份文化遗产,说价值极重,是说,它的文化含量之高之深之广之精,超越了我们已知的领域;它与未知的这个世界永垂。
近代中国武当武技的内容丰富多彩,且,浩如烟海;非是在一二篇文字中能表达全面,表述清楚的。仅就它的主流、主脉也是如此。笔者虽然不能在一文之中达到精细入微,但是,向读者叙述以上那些鲜为人知的史实时,思想是端正的,态度是严肃的,工作是认真的。史实的部分,主线清晰。既:近代中国武当武技脉络的来源为——中国武当武学;近代中国武当武技的内容就是三个组成部分——一是八卦掌,二是武当剑,三是开合太极拳。
中国武术瀚海若洋。我独把张三丰留传的武术冠以“中国武当武技”的提法,展现给媒体同读者交流在于明示一个观点:“中国武当武技”不是一个空洞说辞,是一个有具体的形式、具体的内容,既能被我们承接的和承载的拳法、拳术,又能被我们承接的和承载的观念。“开合太极拳”的图文并茂,正是一个正面了解、理解武当武技最好的诠释。
中国武当武技是一个大文化、大工程、大系统。我呼唤有识、有为的同志,共同来承接这个大文化,建设这个大工程,保护好这个大系统。我在这里确实是做着抛砖引玉的动作。
我所知道的中国武当武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