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武术是中华文明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太极拳是中华武术的一朵奇葩,武派太极拳是这一奇葩园地的精品。武林界,武派太极拳宿有"南郝北陈"之说。"南郝"是指在宁沪传拳的郝为真之子郝月如,"北陈"则为名冠冀豫鄂三省的陈固安。
陈固安是武式太极拳的正宗传人,师从郝为真大师的入室弟子李圣端,遂得太极之奥秘,拳技精湛,卓越超群。不仅如此,他还是武林中少有的博学之士,精通棋、琴、书、画,文武兼备。他对太极拳运动的贡献,不在于他终生传拳授徒,弟子逾千,遍及冀、豫、鄂各省,重要的是他亲手创编的《太极棍》《武式太极拳新架》太极拳专著,丰富和发展了武式太极拳的拳理拳势,对武式太极拳的广泛传播起到重大推动作用。两部专著也奠定了他在我国太极拳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陈固安(原名陈恩福)生于武术世家,自幼便染上了习武之癖好,他6岁起随晚清秀才薛椿龄先生读经史,天资聪颖,深得薛先生喜爱。7岁随祖伯父陈发达习查拳拳械,且学不遗力,正晌读书,早晚习武,风雨无阻,苦练6年查拳系列套路,刀、枪、棍已样样贯通。人们看他猿臂蜂腰,蹿蹦跳跃灵活敏捷,遂取绰号“赛白猿”。到了13岁,拜李圣端先生为师习武式太极拳(过去称郝式太极拳),一学八年。后又拜韩钦贤、郝中天为师,李、韩、郝三位先师都是武式太极拳大师郝为真(1849-1920)师祖的入室弟子。由于痴迷练拳,并且一学即会,一点即通,下功夫之大深受三位老师钟爱,都对他予以精心指教,他常常与郝中天推手,往往一推就是几个钟头,八年中练就了一身太极功夫,成为当年邢台国术社170多个学员中之佼佼者,同门之冠。
1938年为谋生计,离开邢台家乡,1947年定居河南许昌。先后在河南、湖北等地回族学校任教,游历于豫、鄂两省9年,武林界享有很高的声望。遇有名家高手即往拜访,切磋技艺,探讨拳法,取精吸华,并与志趣相投的武术名家鲁山铁志豪(心意)、漯河吕瑞芳(形意)、周口李青山(大刀)、漯河赵风歧(查拳)、襄县王天照(心意)、襄县蔺洪珍(八卦)等著名武师义结金兰。从这些拜把换帖弟兄中,又吸收掌握了心意、形意、八卦等诸多拳种。
1945年国民党前副总统李宗仁、国防部长白崇禧(回族)视察湖北一带防务,路过参观房县清真寺开办的回族学校,时任校长,看了学生武术表演,又让随从警卫与其比武后,对其大加赞赏,要求从军,并委任武术教官等官职,其以行教门为由,韦诚荣大阿訇从中说情,才得以婉言拒绝。
1960年三年自然灾害,和前苏联要债,中国人民日子非常艰苦,仍每天练拳、打木桩、铁砂掌、抖大杆子,他的邢台师兄弟王学正先生到许昌看望,劝他不要再这样练了,饭都吃不饱,会伤身体的,他说:“我离开家乡这么多年,练拳练功从未懈怠过,习惯了”。
他武学渊博,十八般兵器、心意、形意、八卦、太极、查拳、弹腿、拳械对练、推手、散打、摔跤集于一身,无所不授。无论在许昌居住,还是回到故乡邢台,求教者络绎不绝,弟子遍及国内外,桃李天下,每天屋里太极拳,院内推手,街门口散打、摔跤、拳械对练历年如此,门庭若市,盛况非凡,十分壮观。父辈拳友,外地拳师常有探访。
他一生致力于太极拳的习练与研究,兼习多家拳种,生前常讲:“中国武术博大精深,种类繁多,各俱精髓,要想成为合格的武术家,应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有容乃大,多了解外家拳法,有益于太极拳实战技法的应用,推手是练习太极拳懂劲阶段,最终是以散打体现。任何拳种实战应用极致时和太极拳没有什么区别,不可轻视他拳,固步自封。”所以,他一生为人谦恭,尊武教拳,善取人长,蓄己大成。他认为任何拳种之精华皆可入太极拳。因此他集一生之拳学,产生了改革武式老架,创新武式太极拳的思想,初时有人对他说你改架子不怕别人说你欺师灭祖吗?他经过反复思考权衡,认为,武式太极拳产生于19世纪,经过几代人的传授,自有不少新的发展,在原架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是符合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历史也不乏创新人物,否则也不会形成今天的太极拳五大流派。于是他义无反顾地在武式老架的基础上集心意、形意、八卦、太极、螳螂、通臂、查拳等诸家拳法精髓容八禽九兽之象形,增进技击二十八法,融汇创编成独具特色且注重应用的新式武式太极拳,拳架练法与传统也有所不同,讲求:精聚神敛、意导体动、气助劲运、拧裹钻翻、螺旋折叠,身法动度处处螺旋,圈圈环绕,上下相随,内外合一,劲别变化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意气无丝毫间断,轻灵圆活、外柔内刚、空松细润、无拘无僵。练之于精神,发之于外表,使之形神兼备、家父生前弟子中和我教的学生中,有不少人之前练过其他流派的拳架,学练了武式新架后都有非常感受,觉得其内含道法无穷,与众不同,为太极拳佳品,而舍弃前学。他习练研究武式太极拳近70年,由于不断改革创新丰富其内容,使之形成了一整套新的系统,其中有48式传统竞赛普及架,147式(书中架)、168、182式行功架,64、108式太极长拳(快练架),并在推手方面改革创编了定步单缠手,活步单缠手,定步、活步双缠,旋步走圈大缠、领缠、提肘缠以及定步、活步,四正、四隅推手,散手28法,技击12连环等一系列有新意的技术训练方法。还总结出了《顺、逆、变、空、玄》的推手五段论,《八法实用要决》、《听、引、化、拿、发》等若干经典理论,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郝为真宗师门生太极拳名家李宝玉(1889-1961,字香远)的大弟子广步孔先生为他撰联:“武式太极郝师居长,继承改革固安最贤”,由著名书法家贾增荣先生书写,予以赞赏。他为完善武式太极拳器械,精心研创了《36式太极棍》、《64式太极剑》、《36式太极刀》、《36式太极枪》使武式太极拳形成了两长两短、四兵咸备。并将所有拳械系列,均撰写成书文,留下了许多遗作。鉴于他做为武派郝为真宗师的嫡系传人,毕生研习武式太极拳,继承发展,业绩卓著和产生的影响力,被太极拳界尊称为“南郝北陈”。(南即郝为真宗师之孙郝少如(1908-1983)先生,北即陈固安,二人少时在邢台曾一同练拳,生前好友)。
他亦善书画,其画作曾参加河北省少数民族书画展,并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展出并获奖,被收入邢台百年书画藻鉴。
1988年他以古稀高龄应邀出席《武林》杂志社和国家有关单位主办,在广州举行的全国太极拳名家研讨会,精彩的推手发力展示,让在场的同道和大会组织者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受到高度赞扬,香港《大公报》、广州《羊城晚报》纷纷予以报道,《武林》杂志随后便将家父照刊登在封面上。
1991年,遍及全国各地的门人弟子、国家武协、河南省武协、邢台市政府领导、北京各派太极拳团体负责人、中国体育杂志、广西金色年华杂志记者、主编等汇聚邢台参加为他举行的慰师挂匾活动,匾曰:太极明珠。中国体育杂志社将其聘为顾问。《中国太极拳辞典》、《太极拳奇人奇功》、《回族杰出人物》、《邢台武术源流谱》、《武派太极拳体用大全》(吴文翰先生著)等书籍中都载有家父的事迹。美国、日本和国内多家武术杂志对他武学也多有报道。
1985年、1992年在他的倡导下,先后成立了许昌市武式太极拳研究会,郑州市武式太极拳研究会、邢台市武式太极拳研究会。晚年应约发表了许多学术论文。他一生文武兼修,不计名利,义博云天,为推动太极拳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不朽的贡献,正当《武式太极拳大全汇宗》一书即将完成时,突患脑溢血,于1993年溘然辞世,享年80岁。
他的弟子众多以许昌市武协主席孔祥臣、太极拳协会主席张秉哲、郑州市武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高连城 为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