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太极拳理论家、技击家洪均生先生诞辰100周年
李驻军
已故太极大家洪均生先生,师承名门,艺高德劭,遍植桃梨于天下。然而,他隐身民间,淡泊宁静,不喜张扬,故世人对其生平、拳学思想知之不详。近些年随着先生的武学体系被众多有识之士发现,遂成世人求武者竞相追逐学习的法门。今年是先生诞辰100周年,逝世10周年,作为先生的拳学后人,笔者不揣浅陋,慨然撰文对先生的生平及武学成就作一简介以资纪念,以飨后学。
世人大都知洪先生为河南禹县人,其实先生祖籍乃浙江宁波鄞县杨家桥。
先生自言:“清咸丰年间,因避乱,由曾祖芑生公携全家来山东兖州投亲。祖父讳之霖,历任河南祥符、汤阴、宝丰、鲁山、商丘等知县。祖父工书法喜吟咏,著有诗词数百首,因爱禹州风俗淳朴,遂入禹籍。父名宝寿,字梦松,幼读经书,曾以第一名毕业于禹州客籍学堂,后在法部(原名刑部)充当主事。后经京试,竟然考中,分发河南。当时河南巡抚使田文烈公爱重父亲品学,留充秘书,旋作机要秘书。后赴京在农商部和‘华威银行’等部门任职。”先生幼年体弱多病,终日以药为食,生命根基如同垒卵。家人为之寝食难安,多方奔走,四处求药,可是收效甚微。所以,先生虽然天资聪颖,学业出类拔萃,但迫于身体健康之窘境,17岁就不得不中途辍学。这段多难的经历使先生改变了无意身外、痴心苦读的生活习惯。自知病源为懒于运动,乃力纠旧习,每晨外出散步两小时。北京先农坛、天坛,济南大明湖、趵突泉都成为他常游之地。自是身体略略转健,但每逢换季仍感不适。
由学拳健身,走向专业研拳之路
一个偶然的机会有可能会改变一个人一生的命运,洪先生由一个体弱多病的“药罐子”到一代名师,是他最初所没有想到的。这是偶然机会的赐予,更是他把握机会并树立了远大理想的见证。
1929年冬天,先生忽染冬瘟,卧床三月,至次年年初病愈。同年,经同院邻居周怀民先生介绍,洪先生认识京城武术名宿刘慕三先生,并随其学习吴式太极拳,以锻炼身体。数月后,又经刘慕三先生结识了后来被京城武术界誉为“太极一人”的陈式太极拳17代宗师陈发科先生,从而踏上了献身太极拳的继承与发展事业的道路。
先生的学拳之路颇有特色,在脚踏实地练功不辍的基础上,他明确提出了“六多”的思路,即“多听、多看、多想、多练、多改、多试验”。所谓多听,即多听老师讲解的拳理拳法;所谓多看,即多看老师的示范动作;所谓多想,即把所听、所看的形式,甚至老师的神情都清清楚楚地印在脑子里;所谓多练,即多练拳式;所谓多改,就是要多向老师求教,让老师为自己纠正拳架;所谓多试验,即将所学的拳式通过实践来进行检验从而熟练掌握拳式的技法,亦是对拳理拳法进行验证的手段。发科公对先生的做法颇为嘉许,曾对洪先生言:“你要好好地用三年功,就可以等于别人练十年。”(洪先生巨著《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语意亲切,对爱徒抱有很大希望。果然,而后短短的二十年,先生就在拳学上取得了很深的造诣。1956年,先生离师15 年后赴京拜谒,自是2月至6月,与发科公相处聆听教诲。每逢试验,先生都能一一化解,间或被发,腰裆劲并不散乱。轻轻退出,稳稳站住,刷刷有声,自是从容自若,如沐春风,发科公甚感快慰。他告诉爱徒说:“我教拳这么久(即很长时间以来),能化了我的劲力的就你一人。”(洪先生自转中所述)并叮嘱先生莫要止步,还须认真用功。
但先生对拳艺的追求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已有成果的继承上,在对发科公所授拳法长期揣摩体悟及与武林各派高手交流中,他发现原传拳法虽然不失缜密、细致、刚柔相济,但在练用结合的实用性上还有略欠完美之缺憾。他很想将师授、己悟之技法,融贯于套路之中,企冀为学拳者开辟一条走向掌握太极拳技击奥妙的捷径。于是先生在发科公的允许下,依据陈式太极拳的基本规律,开始潜心于对陈式原传套路的革新和改造,以及理论上的深入研究和实践上的结合。
拳学创新之路
一个人有一个良好的爱好是一件十分好的事情,但要把爱好坚持下来,并且当作一生的追求和事业却不是那么容易,而少有人做到。因为把自己的爱好做出成绩不仅要有热情,还要有责任感,更要有创造力。
1956年,新套路的雏形初步形成。不幸的是,正当先生满怀愉悦欲征询发科公的建议时,发科公于次年溘然长世。先生悲痛欲绝。原本无意于著书的先生决定撰写拳谱。一者,是为了记录发科公所授拳理拳法,以资纪念;二者,是为了获得稿酬以充作师母生活之资。孰料,不久先生即因政治问题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1961年,因窘困交加,又忽患中风。然而先生没有在重重打击下消沉,在易经大师刘子衡先生的鼓励下,而是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拳书的著述之中。
陋室之内,先生依墙而坐,膝垫稿纸,发愤著述,不到一年就完成了3万字的初稿。其后,又与李宗庆、李学刚、韩保礼等十余弟子在黑虎泉逐式试验、推敲拳式,回到家,不顾劳累,又斜俯在卧榻上写作,黑虎泉旁、陋室之内,处处闪着先生劳碌的身影。如此,历时二十余年,先后数易其稿,二十余万字的书稿,终于在1988年完成,并顺利出版。可以说,先生发愤著书的过程是对原传套路的改造及创新工作艰难前进的过程。更是传统太极拳拳理、拳法的一个进化提高的过程。
同时,书稿的完成也标志着新套路创编工作的圆满结束和新套路的正式诞生。在客观上也标志着一个新的太极拳流派的产生。这凝结着先生的心血和汗水,被后人称为“洪式太极拳” 的套路以其特有的魅力倾倒了海内外众多的武术爱好者。
自1981年以来,日本、美国等国的业内人士,不辞劳苦、远涉重洋纷纷来访,诚心求教于先生。先生不凡的业绩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先后被聘为北京陈式太极拳研究会顾问、美国华林派武术总会顾问、济南市武术协会副主席等职,同时被日本武林誉为“太极巨星”。
先生在太极拳理法的阐述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如:①根据“腰为车轴”、“立如平准”的原则,他提出太极拳应要求“随遇平衡”,步法不变中心不作位移,重心做螺旋调整,从而纠正了“重心全都移于某腿”的错误。②首次提出了手法的公转与自转,公转的正旋、反旋,自转的顺逆以及腿部缠法的具体要求;详细阐明了每一动作公转与自转配合的角度,解决了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未能阐述的问题。③对“双重”问题作了科学解释,指出“双重”之病为前手前足同实,或后方手足同实,便为双重。前面双重必出顶劲;后面双重,又必出丢劲。欲做到不犯双重,不丢不顶,全在周身上下相随的螺旋运动,变化的方向及时间恰到好处,无过不及。④首次提出了眼法上的虚实顺逆之问题,并主张目视固定目标(对手),纠正了过去“眼随手运”不符合实用的眼法,从而提出了“眼、身、步、手”的要求。⑤洪先生从美学的角度阐释太极拳视觉美的真谛,以诗的形式对太极拳法、技击美学做了高度统一的描述,写出了“拳品”十三篇,创造了用诗的语言评论“武艺高低亦以人品为准”的武学思想,开导了太极拳美学崇德的先河,前无古人,后启来者。这些理论都是创造性的,为后学研究太极拳法指明了方向。先生亦成为继王宗岳、武禹襄、陈鑫之后具有创新和实践的太极拳理论家。
薪火相传,弟子后人成绩斐然
如果一个人在拳学上有很大成就,功夫极高,也可说只能代表他自己具有很高的天赋和付出了努力。如果他的学生及其后代传人亦拥有相当高的功夫和成就的话,那就可证明其所传功法的科学性与实用性。洪先生的武学价值和功用在其传人身上得到了验证。
太极拳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沃土的一门艺术,中国的文化氛围最适合太极拳的健康生存与蓬勃发展。因此,先生重视与海外武术界的交流,更重视太极拳在国内的传播,不论是在潦倒穷、困举步艰难的非常时期,还是在英名远播、如日中天的鼎盛时期,先生从未懈于对中国弟子的悉心传授。学生、后人也在遵循先生拳学理论训练中取得了巨大成绩。
20世纪80年代,时任山东省省委书记的梁步庭同志赴日访问期间,进行文化交流。先生门下弟子李宗庆等人随团前往并与日本武术界进行了广泛地切磋与交流,力挫各路高手,扬威扶桑。国内闻讯无不击节赞叹,为之吐气扬眉。弟子吴仕增等人亦在海外定居,在世界各地辛勤传播先生拳法。黄康辉、鞠泽鹏、武丰田、谢建军、姚士玉、冯太富、谢业雷、丁明业、陈玉忠、杜林工、王洪平、宋春林、宫志伟、吴兆光、孙青海、尹新生、张保罗、宋聚辉等三十余名再传弟子、四传弟子,也在国内外推手大赛上多次获得金牌,并曾一度出现山东队一统江湖,总揽各级别金牌的局面。
2005年,学拳不久的洪式四代传人朱效振、洪光等先后走上由河南卫视主办的《武林风》擂台赛,在擂台上他们充分发挥太极拳的技术优势,频频将对手摔到并击下擂台,战胜强手,进逼擂主之位置,取得了优异成绩。朱效振等人的胜利不仅是洪式传人的骄傲,也是所有习练太极拳人的骄傲,因为它彰显了太极拳搏击的本色。我在接受《牡丹晚报》记者采访时说:“我培养这些学生让他们参加各类比赛,尤其是河南卫视《武林风》风云争霸的擂台赛,就是想体现太极拳的技击本义,还太极拳搏击之本色。向‘太极十年不出门’的荒谬理论挑战,以事实证明只要在正确的理论和训练方法的指导下,加上练习者的刻苦,太极功夫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被学者掌握。”用不争的事实验证了洪先生所创拳法的科学性与实践性。
另外,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先生弟子马惠、范德臣、蒋家骏、吴仕增、王成、刘秀文等人,更是多次撰文探讨洪式太极拳奥义,执着追求太极精神,尽职尽责。在恩师韩保礼先生的精心培养与支持下,我亦于1998年开始撰文介绍洪先生,宣扬先生武学思想及拳法。与诸位前辈一起先后在《武林》、《中华武术》、《武魂》、《精武》、《中国功夫》、《台湾武林》、英国《taichichuan》、美国《taiichi》等中外专业武术杂志上发表100余篇文章,并于2002年2月8日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介绍洪先生拳法的网站——《洪式太极网》(www.hstaiji.net)。介绍洪先生的拳学理论,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
一个新的拳学流派的形成
一个学术流派的诞生与形成,不仅要有它自己的理论体系与实践方法,更需要它的传播与影响力,让传统得到继承与发展,让更多的人受益,方能体现其价值。而洪先生的拳学因其独特的价值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经过洪先生及其传人几十年的研究和发展,先生所创拳法拥有了自己独到的训练方法和理论体系,在遵循自然运动规律及人体用力规律的基础上,赋予了科学的练习方法。有“怎么练就怎么用,怎么用就怎么练”的特点,它以螺旋缠丝劲为主,以公转与自转的巧妙结合来展现太极拳的阴阳之理法,符合宇宙运动以及人们生活劳动用力的规律,富有很强的技击性,形成了一门集拳、功、法、养于一体的优秀拳学。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如今济南、菏泽等山东各地区、南京、徐州等江苏各地区、北京、上海、河北、江西、浙江、内蒙、青海、山西、山西;北至辽宁大连、吉林蛟河、黑龙江绥化、大庆,南到广州、珠海、汕头、深圳、香港等地到处活跃着先生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的身影。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韩国、日本等国家学习洪式太极拳亦正处于如火如荼之中。
2006年2月11日,国际洪式太极拳推广中心在香港成立,标志着洪均生先生开创的太极拳事业跨入了一个新时代。毋庸置疑,洪式太极拳这一极富生命活力的拳种,一定有着越来越广阔的前景,越来越受到广大太极拳爱好者的青睐。
如今,先生虽然已离开我们多年,但他探索太极奥义的生命轨迹,将永远给人以启迪;先生那勇于创新、敢于实践、执著追求的精神将会给后人以激励;他交付于我们的事业,将会为愈来愈多的人去继承和发扬。我相信由先生所创的洪式太极拳法在二十一世纪将会开启新的历史篇章, 风行于全世界。
谨以此文纪念先生诞辰100周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