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前言 山东查拳作为非地质文化遗产,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我国武林中有着独特的生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查拳在现今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国家和社会应积极支持查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加强对查拳文化与查拳技法的挖掘整理,加强对查拳的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也称之为无形文化遗产,主要指人类以口头、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文化积淀和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它曾被誉为见证历史的“活化石”、“民族发展记忆的缩影”。它包括民间传说、民族习俗、民族语言、民族音乐、民族舞蹈、民族礼仪、民族庆典,以及传统医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俗的“活”化身。其依于人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形式,并以口传身教作为文化链而得以繁衍,是“活”文化的体现。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秉承过程来说,人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查拳文化与传统礼仪 查拳具有的文化特性和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是查拳具有的独特魅力、环境、人文文化,不仅因为其内容丰富,表里合一,内外兼修,还在于它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学习查拳不仅要研究技艺,更要追求和理鳃查拳丰富的哲学文化内涵。查拳老师注重“学拳先明礼,习艺先尚德”。传徒授艺时,要求“敛凡俗之气,聚武运之神”,先要求考察其品德,再观其行,方可教之。 查拳文化武礼独具特色,一切行动,一切过程依礼而动,依礼而始终,是查拳人的传统美德,亦是必行的程序。礼仪可分三种,为抱拳礼(拱手礼)、站礼、口礼。一是站礼,即平时习练或公开表演都以场右边上场起势、收势,俗称为“左为上,右为下”。是先辈早已形成的定规的礼节,并且并步成立正姿势,目视正前方,这是对师长及观看者的礼貌。二是抱拳礼,也称拱手礼,在公开表演或武术竞赛中,出场演练者,在右场角,立身并步站立,做出特定动作抱拳礼;抱拳礼右手握拳,左手拇指屈回,其余四指并拢掩掌于右拳上,拳掌距胸约二十至三十厘米,两臂屈圆与胸齐平。行抱拳礼时,要求下肢并步站立,头正身直,目视受礼者。其含义是:“右手握寓‘尚武’”、“以武会友”;以左掌掩右拳,寓拳由理来;屈左拇指,寓不自大;左掌四指并拢,寓四海武林同道团结齐心,发扬武术。表演或竞赛完收势行礼下场。双方较量开始前,必须行抱拳礼道个礼貌语“请”,即口礼才能正式比赛。双方交手时,必须按照不能严重伤害对方和点到为止的原则,这是属于“礼仪”的延续。 查拳的礼仪,涉及范围广泛,还表现在师徒关系上,那种师徒如父子的带有血缘又十分严肃的师承关系一直延续到今天,这是查拳与其他体育项目最为不同的特点。 三、查拳的强大生命力 武术取于实践、用于实践,又在实践中得以检验、归纳、总结,不断演绎完善,吐故纳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中华武术自始至终未曾脱离实践,这也正是武术长存不衰,历史传承延续的根本原因。武术的实践就是在现实环境中防身、格斗,二者深深相吸永不分开。如央视的“康龙武林大会”,查拳弟子全力出击,展示了查拳风采,实践了查拳的用途。 随着社会的发展,武术与文化的交融,武术也在见证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从远古社会人与兽的搏斗到部落之间的搏杀,虽然是一种暴力的体现,但是“武”确实推动了一个时期的进步。“武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搏斗技术的提高与社会文化道德的交融而形成的。在长期的实践中,武术内容不断丰富,内涵不断提高,武术文化日益繁荣,趋于文明化。 考究查拳的雏形,那时的查拳应该就是广义的搏杀之术,也就是武术。在国家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的年代,查拳已经不再是狭义的,是勇士们用来在战场上对抗的技击术和人们防身自卫的技术。查拳作为山东武术的主要流源,已经和当地的民俗文化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考究查拳生命力。其一,作为民间体育运动,增强体质的一种方式。作为庙会、吕剧梆子戏的娱乐式传承延续。其二,冷兵器时代,习武从戎,防身自卫,维护国家安定,作为山东主流的查拳肩负着历史使命,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人习武可以强家,一家习武可以强族。”可见习武可以改变一个家庭;可见那时的武术是昌盛的,也是与民族的生存联系在一起的。其三,查拳长久不衰的主要原因就是查拳与文化、文明的结合,与人们生产实践的结合。查拳的生存不是单一的、独立的肢体搏击动作组合,而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渗透。山东自古文化底蕴丰厚,与人们的生活是紧密联系的,与今天拥有华美肢体语言的竞技武术是截然不同的。山东查拳是一种文化,是富有内涵的文化。 中国历史上很少有关于武术文字的记载,其一,武术在传承上自古就有“秘传”、“单传”、“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等禁忌。在武术文化的传播上是狭隘的,山东查拳在传承上也有门规之见,所以查拳的文字拳谱就只在少数人手中,秉承师训,武林中人视其为宝。而且大多数习练查拳者都是一介武夫。没有文化,不识字。所以查拳文化文字的记载就少之又少。其二,很多武术习练者都是社会最底层的人,历史上把这些人化为下品,其登不了大雅之堂,更不会被记入历史史册。而作为内涵深蕴的武术文化,却流传至今,足以见其强大的生命力。 四、山东查拳与和谐社会建设 “不战而屈,善之善者”,这句话主张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此名言出自举世闻名的《孙子兵法》,这看似矛盾,但正是这种“矛盾”使《孙子兵法》的意义远远超越了其他只有战术指导的兵法,以其仁义博大的胸怀成为兵书中的绝唱。这也说明一个辩证的观点:止戈为武。唯武才能止戈,我们希望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但和睦不会因无力争斗而产生;我们渴望各个国家与民族之间能和平相处,但国际和平不可能凭军备裁减就得以实现。矛盾不可避免。和平如何实现?“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顺。”《道德经》,“顺”即和睦。“顺”的境界是与物“反”才能达到的。也就是说,我们追求的国际和平要以自身的强大为保障,我们要建设的和谐社会要以人民积极面对矛盾为前提。孙中山先生亲题的“尚武精神”对于今天要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华民族来说仍有重要意义。 秦始皇为维护统一集权政治。“焚书坑儒”,运用封建国家的权力,强制推行思想文化的统治政策。焉知秦始皇这种“焚书坑儒”的行为却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也许秦始皇死后都想不到儒家思想生生不息。蓬勃发展,并从汉朝武帝时期起。就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 孙中山先生的“辛亥革命”,毛泽东同志的“枪杆子里出政权”,伟大的革命实践告诉我们:软弱的民族资产阶级是带领不了中国人民走出水深火热的。妥协退让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只有强大自己,拿起武器团结一致,以武力斗争方可取得全民族的解放,再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只有强大国家、强大自己才能不被别人欺辱,才能建设和谐文明的社会主义。中东地区的领土、民族宗教冲突、核问题,这些警示我们社会的不安因素仍然存在。面对这样的形势和古人失败的总结,没有强大的自我就没有持久的安宁,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是建立在外部的安定团结,内部自身的强大和诚信、友爱而不称霸。不侵略别国的基础上。止戈为武,我方有武才可止戈,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武”是为了不武,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全民团结一致,强大国家,共建美好和谐的家园。 武术是我国的国粹,是千百年来通过祖先不断实践,与文化融合,不断丰富完善的宝贵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作为强身健体,操练士兵,陶冶品德,肢体美感,一直延续传承。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就收录了不少拳种精华,其中《拳经》三十二势动作,有二十七势同于山东查拳,用于操练士卒。战场上杀敌捍卫国家安定。武术作为强国强种的有力武器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山东查拳作为中华武术优秀的拳种,可以发展体能,增强体质,从而达到强壮自我的功效。山东查拳初步形成于唐兴盛于“德”,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其结构严谨,功架整齐、脆快有力、攻防有序,可开发人的潜能。在查拳与文化的结合、发展上有理,即查拳理论,以《纪效新书·拳经捷要》作为理论基础,注重技击力法和演练技术。 山东查拳是一个内外兼修的和谐体,可使踢、打、摔、拿全面协调发展,提高习练者的体能,增进其技击潜质与查拳文化的和谐。在全国各地及海外,习练查拳之人众多,可为大团结,同奏和谐音弦,共奏和谐之美。 山东查拳在自身发展中逐渐形成一个完整体系,讲究工整、流畅、轻灵、飘逸、纵绰、雄浑、缜密、端严的16字的“查拳品”。山东查拳作为优秀的文化,在传承中既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又是对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更对和谐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取代的巨大推动作用。所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下的山东查拳与和谐社会建设是互相联系,并有机结合的。 五、总结 国家与社会各界应积极支持查拳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加强查拳文化与查拳技艺的挖掘整理,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查拳的保护。查拳是一个完整体系和门派,讲求外内和谐。全面发展,全面协调,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查拳,在当今建设和谐社会中将起到重要的位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