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太极拳看似平淡无奇,实则精妙,要求非常严格,习练者多不得要领,或半途而废,或习练数十年毫无建树。我通过近二十年的习练与教拳实践,认为要掌握该拳法,除要严格恪守其它一些太极拳运动要求外,应特别留意六个要领。
一、心静神舒 持之以恒
习练太极拳应力戒心浮气躁,急功近利。许多习练者在三个阶段易放弃,需要过三关。一是初学阶段要过为难关。初习太极,身体僵硬,动作不甚协调,易使人感觉自己太笨、无灵性、不适合习武而放弃。二是习练半年要过枯燥关。习练半年后,新鲜感渐失,每日按时重复演练,易因感觉枯燥无味而放弃。三是一年半后要过气馁关。坚持习练一年半至两年,自感比较刻苦,然而进步不大,锐气尽失,易因气馁而放弃。
习练太极拳须做到“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动作柔和飘逸,柔中寓刚,形神相合,连绵不断。习练过程亦即对自己意志的磨练过程,意刚志坚,锲而不舍,何患无成?
二、实战为准 力戒“花架”
洪老先生在世之时,曾对学生们说:“这套拳没有一个动作是空的,都是有用的。”并依此作为衡量正确与否的标准。套路中的许多手上动作幅度很小,不甚美观。比如其中的一些捋法、捌法等为后手缠腕、前手制肘,两手距离要求一前臂宽,因而显得动作不甚舒展。很多习练者无视用法要求,本末倒置,一味追求演练的视觉效果,因而枉费功夫,令人惋惜。
三、松肩坠肘 中正安舒
初学者最易出现的错误有两个方面:一是肩臂僵硬,欲起手先起肘;二是肩斜身歪,哈腰低头。此两方面毛病不仅易犯,而且很容易形成习惯,在习练之处如不严格规范,及时纠正,久之易成顽症,再纠正困难很大,因此,教与学者皆不可轻视之。
初学太极,特别是业余练者,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全领会和掌握拳法要领,尤其是一些细节上的东西。但是,作为动作基本要领,松肩坠肘、中正安舒,是必须从始至终进行严格要求和规范的,惟有此,方可少走弯路。
四、谨防“尖裆”稳定重心
业余太极拳习练者,多将练太极拳作为健身娱乐之手段,教与学者皆不甚严格,从而导致动作不规范,虽长期演练但进步缓慢。经常见到习练陈式实用拳法数年者,仍明显存有“尖裆”之病,重心不稳,毫无太极拳运动的柔美之感,更无走粘之妙。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要求裆开要圆,最忌“人字裆”。对于裆部要求,洪公曾说:“陈式太极拳与其它各式的根本区别在于下盘尾骨微向后翻,它的姿势恰如我们端坐的样子。裆部只要能开得圆,自然能塌得下,使重心降低,加强躯干的稳定。”陈鑫也曾指出“尾骨长强穴微向后翻”,这样的姿势可使小腹下边斜向里收。一来气自然沉于丹田,二来大腿根的两条大筋放松,可加大躯干旋转的角度,以保持重心的下降与随遇平衡。
五、步型多变 转换灵活
目前,社会上教授陈式实用拳法者,多注意上肢的运动变化,而疏于对下盘的要求,致使习练该拳法者多不明下盘规范,尤其步型无多少变化,一路拳打下来,基本上都是处于正马步状态,导致步法僵硬不活、步型虚实转换不灵,严重制约着运动水平的发挥与提高。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的步型多变,共分六大类,即马、虚、仆、弓、盘、独。每一类中,又有左、右、大、小、侧、半之分,其变化非常复杂,也十分重要,不可等闲视之。陈鑫曾指出:“手到脚不到,发人不巧妙。”足可见练拳过程中,步型、步法的重要性。习练拳法,只有刻刻留心、处处留意,方有所得。
六、气宜鼓荡 蓄发鲜明
陈式太极拳的运动特点是:缠绕折叠、松活弹抖、快慢相间、蓄发互变。多数教授陈式实用拳法者,只注重外形的指导,很少涉及内气的培养、训练和劲力蓄发变化的掌握,致使习练者把实用拳法练成了“太极操”。
历史上,太极拳家所遗练拳秘诀中,多有对“气”“蓄”“发”的论述。例如,王宗岳《太极拳论》中的“虚领顶劲,气沉丹田”;武禹襄所作的《太极拳解》中也明确提出“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催”等等。习练者要将“桩功”和其它功力训练手段放在与套路演练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注意对精、气、神的培养,逐步达到刚柔、蓄发、走粘的灵活转换,以促进自身太极水平的不断提高。 太极拳,拳理系统、完整、深奥,拳法严谨、精妙,非长期认真钻研,刻苦习练,而难有建树。当然,也绝非不可企及,只要能持之以恒,定会有所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