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传少林行功拳的技击体系是由踢打技术、靠摔技术、擒拿技术、点打技术四大部分组成。而作为四大技术之一的擒拿技术,则是一门独特的技击术。它技法精妙,独树一帜,内容丰富,法理精深,既有别于“打法”之勇猛,又有别于“摔法”之黏连角力,是依据人体关节活动功能的局限和弱点,施用叼、拿、锁、扣、缠、搂、扳、折等技法实施控制与反控制,并与踢打、绊摔、点打紧密结合的专门技击术,在技击中达到施微力而制全身的目的。 正确的认识,是掌握擒拿技术的前提
“擒拿”一词,古无定义,据典中解释为:“禽者,擒也,言鸟力小可擒捉而取之。”关于拿字,典注:“拿者,牵引也。”而民间则把“擒拿”认同为分筋错骨、抓筋拿脉。笔者认为“擒拿”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擒拿”,是指分筋错骨、点打拿脉;狭义上的“擒拿”则是撇开后者,专言分筋错骨,通俗地讲即是“反关节”。不过在运用的过程中,点打与擒拿是相辅相成的。为了便于叙述和讲解,本文着重点在分筋错骨。 擒拿技术中的反挫关节,并非如一般人们理解的只需向关节运动反方向施加作用力便可达到目的。生物,尤其是人,在整个生命进化的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在关节运动的反方向上都有相应的生理结构和强大的肌肉群作保护,要想在其运动的反方向上用力将其拆开,一般人恐怕做不到。故在擒拿过程中,首先应将对手肌腱对关节的保护程度降至最低,要采用的方法就是牵引对手肌腱,使其滑动脱离对关节面的正面保护,并使用指力之功法拿而制之,使筋肉挫、裂、断、脱。这种损伤不单只在肌肉,同时也使进入肌肉与之伴行的血管、神经相应受到不同程度的刺激和损伤,伴以产生剧烈的疼痛,从而使对手丧失反抗能力而就擒。这也就是擒拿技术中的“分筋”过程。其次,对方若要拼力硬抗,则要在其旋拧的横向上稍加用力,使其绕关节而旋转的骨端旋转至极限位置,造成其骨折筋伤而丧失反抗能力。这就如同拆卸其他支物关节时,要边拧边拆、边旋边扳,使其关节两端的骨不在同一轴上运动,从而发生相对的位移造成“错骨”。这是通过一个省力的效应性运动(擒拿)完成了一个锁定效应(即被擒拿者的整个运动系统被锁定),从而达到制其一点而锁定全身的奇效。 由分筋错骨的过程可以看出,擒拿技术的运用与变化都不是直来直去,而是如同几何学上的曲线缠绕变化、螺旋曲伸、适时而动、急降急升,这正符合拳术中的“吞吐、螺旋、刚柔、变化”的法则。这些技法所具有的深奥法理不仅毫不神秘,而且完全符合现代生理学和运动力学的原理,有着严格的科学依据。 科学的训练手段,是形成有效擒拿技术的重要途径 《古传少林行功拳谱·技击篇》进一步完善了传统的技击训练法,使技击体系更趋合理、训练目的更加明确,将练技、交手、克敌、战术单列成章,把前两卷中所习练的形式上的东西转变成具体操作性的东西,把需要“悟化”的内容用具体训练的手段转变成表象的内容,使受训者更易于掌握少林技击的要领,从而大大缩短了提高技击水平的时间。 在掌握擒拿技术的过程中,如果将抓腕、抓领、搂抱等,以及在对方不防备的情况下的擒拿当作擒拿技术的全部则失之偏颇。要知道这只是师傅在传授弟子时为学习真正的擒拿技术打基础的练习,通过这些死把位的练习使习练者明了人体关节的运动特点,以及运用手法、技法对关节控制的效果,而后才能转入到对抗的环境中灵活运用各种擒拿技术。因此在学习擒拿技术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四个环节的训练加以掌握:(1)擒拿的基本功训练。主要通过拳法的练习获得,并将一些细微的技巧在专项训练中加以明确。(2)擒拿的“死手”训练。通过被动擒拿(包括抓领、抓腕、扳指、搂抱等)和主动擒拿的训练而得到提高。(3)“活把”擒拿练习。将擒拿技术运用到实际对抗之中,这在“技击篇”中有明确的方法和步骤进行训练。(4)各种夺凶器的擒拿练习。 在严峻的实战技击中双方各展所长,手脚齐加,瞬息万变,加之技击诸法本身的局限,岂可持一技而应千招!因而实用擒拿技术必须和踢、打、摔法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真正完整的擒拿技击体系。因此善擒拿者必须精通其他技法。从学艺的程序来说,一般都是先学打摔,而后接触到擒拿,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是先会其技、后明其理。在拿制对手的过程中,肢体的接触是实施擒拿的先决条件,但在搏斗中我抓握对方任何肢体的一个部位或是对方抓握我肢体这种情况都很少。真正的实用擒拿并不需要抓握对方就能形成擒拿,其妙处在于充分利用人体各骨之间形成的夹角,运用杠杆的原理施制于敌,并且每招中都含有可打、可摔的招法。拿住对手后,一撒手便可使其击伤,一挂腿便可令其跌倒,而且拿住后的一击将更狠、跌得更重,使对方防不胜防。 掌握擒拿技法的同时,还需要谋略当先。面对弱者,不可轻敌,慎而速取;面对强者,切忌胆怯,贵在沉着。在熟练精技的基础上,要善于把直来横取、横来直破、奇正相生的技击之道贯穿其中,只有这样方可立于不败之地。 各关节的整体锁控,是完成擒拿技术的关键 少林行功拳擒拿技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它的整体技击原则,只要拿住对方的一个关节,则应迅速地锁定其前后连带的相应关节。在其可能的各个反抗方向上、对抗方式上,都有一套完整的相应技术,都有依据对方变化的相应技法,否则在实战中是无法运用的。 人体肢体的运动不是单一关节、单一骨杠杆的运动,而是相邻几个关节乃至全身的运动。正如魔术师将一根柔软的带子直立起来一样,道具中加了一根链条,只有将各单一的链节锁定为一个整体时,才可能使带子成为直立的形状。由此可见,擒拿技术在实施的过程中正如车链条一样,当控制住一个关节的时候是不足以控制整个运动链系统的,只有将运动链系统中几个主要的关节和环节全部锁定,才能真正形成擒拿。反之,如果只对单一关节或环节实施分筋错骨,不考虑相邻关节和环节的锁定,不考虑对整个运动链系统的锁定,就不能形成擒拿,最多只能造成对手单关节的疼痛和损伤,仍给对方留有充分的反抗余地。再者把对人体某一关节的各个方向上的擒拿技术相互割裂开来,单纯地使用某一技法,在遭对方的反抗时必然形成死拿硬要,最终成了二人互相较劲,甚至会受到对手的反打。例如对方在对我腕部实施擒拿时,不考虑对我肘、肩的锁定,必遭我肘、肩相应运动的解脱或反击,或遭到我非控肢体的打击。 少林行功拳每一擒拿技术的实施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而不是不管具体情况胡乱抓住便以为得手。正如没有包治百病的药一样,擒拿技术的实施不但要讲力的变化,更要讲不同部位擒拿技法的变化和转换。例如对其腕部的拿法,如遇其反抗可转换成其用力反抗方向的另一技法,也可依据形势放弃对腕部的控制,转换成对肩、肘、足的擒拿技法,甚至可以放弃对肢体的擒拿而改为拳打脚踢,再次创造或寻找擒拿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绚丽多彩、千变万化的实用擒拿技法。 技法与劲力的巧妙运用,是擒拿技术的灵魂 无论何种门派的擒拿都如少林行功拳的擒拿技法一样尚技而非斗力。擒拿技术并非蛮打硬要,巧是它的灵魂,力是它的基础。尚巧决非否定用力,而是尚巧劲以戒拙力,这是由擒拿技法之巧和制敌之妙的特点决定的。这就要求依据人体的骨杠杆以及人体的结构特征、运动特点,合理地运用“机械力学”原理,合理巧妙地使用力量。 首先,要因势利导,顺其自然。无论对方出何种招法向我击打,在没有肢体接触的时候只是停留在意识的判断之中,在肢体接触的瞬间才能有神经功能的反应,这时所称的“听劲”、“懂劲”或是其他什么劲也好,在神经的传导和大脑中枢神经的判断基础上反作用于对方肢体,分解转移对方劲力的方向,在其分化转移的方向上稍加用力,便可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技击效果。每个人只要通过科学的训练,都可以掌握这种技法。那种把“舍己从人”的能力练到“通灵”的说法是根本不可能的。 其次,巧用杠杆原理。无论何种擒拿都离不开肢体的接触,合理运用力臂、力矩、力点之间的相互关系,把握力的方向和大小,充分运用对偶力、角速度等杠杆原理,就能合理地使用自己的力量,并使力量通过骨传递到所擒拿的关节上,从而形成擒拿制敌的力量,达到以小力而制全身的目的。 再次,势走螺旋,裹缠盘抱。在实施擒拿技术的过程中必须随时保持螺旋力。螺旋力要么用于牵引对方重心,要么用于沿对方力的切点滚入滚出,使其力无所适从,亦使其肢体、关节产生分离,达到重挫关节的目的。“缠裹盘抱”则是一种内向收缩的力。对方肢体一旦被缠住,我通过身形的内向收缩使被缠的肢体越缠越紧、越缠越沉,使擒拿的技法在运用的过程中更加牢固。因此,“势走螺旋,裹缠盘抱”被视为擒拿技术的基本劲力。 最后,虚实分明,冷疾脆快。缠裹住后的擒拿技法仍是虚实参半。如若对方已然放弃便没有擒拿的必要,我可撤去力量的束缚,此擒拿便为虚法;如若对方极力反抗,还须用疾速而又坚刚之弹抖力挫其关节,此时也为时已晚,擒拿便为实法。这种冷疾脆快的劲力,发于足下,抖于腰脊,体现在四肢运动的刹那之间。其劲力完整,发劲突然,不易防化,是擒拿技术的最后一个环节,因易使人致残决不可随意使用。 技理与技法的有机结合,是擒拿技术提高的保证 少林行功拳的擒拿技术是一门实际操作的学问。既为学问便有其理论基础,单纯地练习技法只能陷入到经验主义之中。一方面,一个人的生命和阅历是有限的,不可能同天下千千万万的人搭手较技,也不可能亲身去体会所有的擒拿技法,即使学会了丰富的擒拿技法,在千变万化的技击格斗中也会因不善变化而缺乏生机,故经验积累是擒拿技术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如果技法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那么技法在衍传中将会逐渐丢失,便会出现徒弟不如老师、一代不如一代的现象。 技理是技法的升华,只有由技法到技理,才能使技法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反过来只有用技理指导技法,才会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只有遵循“先技法、再技理、再技法”的原则,通过“实践、理论、再实践”的方法,才能使擒拿技术不断循环往复上升。 技理与技法二者是相互联系的,技法高明的人需要有技理作指导,而技理丰富的人则更需要加强技法的操作能力。只讲单一技法的演练,不讲在实战中如何运用,这样的擒拿技术是一相情愿的技术,在实战中是无法运用的。技理与技法的有机结合,是擒拿技术提高的保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