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9A2701.jpg
□首席记者姚伟文图 或许偶然,或许有缘,开封马氏家族与武术相伴百年。这百余年间,中国沧海桑田,这个家族却习武不辍,家传之外,广纳博取,又应时而变,不断创新。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遭际,他们或以武术取仕途富贵,或凭借武功在乱世自保,或打拳卖艺安身活命,或在竞技场搏金夺银,或为全民健身推波助澜…… 这个家族的武术之路,让人看到了如水般的适应能力。水不凝滞,不偏执,有人赞颂其因时而变、因势而变的灵活:“舒缓为溪,低吟浅唱;陡峭为瀑,虎啸龙吟;深而为潭,韬光养晦;浩瀚为海,高歌猛进。”水因机而动,因动而活,因活而进,故有无限生命力。 据说老子的老师常枞将辞别人世之时,老子向他讨遗教:“今后,我将以谁为师?”常枞说:“你当以水为师。”后来,老子发现了水的诸种美德,认为“上善若水”,认为水的存在方式最符合自然法则。经由老子,水以其守拙、齐心、坚忍、博大和灵活,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性格,成为一种最中国的处世之道。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而马氏家族的武术之路,也大约可以折射近百年武术文化,也可折射民族性格之一端。 小康之家乱世习武 1919年中秋节前,扶沟县城大十字街口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位于十字街东南角的清真马记糕点铺的生意十分火爆,该铺柜台上摆放四个大盘子,装着切成小块的糕点和月饼,顾客争先品尝,交口称道,然后纷纷打开荷包购买。 节前一个多月,糕点铺的老掌柜马贵堂从苏杭请来了两位技术高超的糕点师傅,改制模具,调整配料,增添花色,制作出了与扶沟县一般店铺迥异的月饼和各种糕点,新颖别致,口味独特,最终在节前一炮打响,生意异常兴隆。但如邻县鹿邑的老子所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次生意的成功却成为日后马家剧变的因子,并迫使他们远走他乡,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生意兴隆,马记糕点铺格外繁忙,家人带伙计20多人天天加班制作。尽管如此,晚上关了铺面吃过晚饭,他们仍在院子里操练拳脚。这家店铺很特别,白天是掌柜、伙计,晚上就成了练武的师傅和徒弟。邻里们开玩笑说,马记糕点铺就是不像镖局,也像个武馆。 马贵堂五十开外年纪,身材魁伟,体魄健壮,力气过人,清末曾考中武举,熟悉他的人都尊称他为“马武举”。他自幼习练少林红拳十二趟,并擅长“三醉”绝活——醉剑、醉棍、醉拳,他的醉剑潇洒,醉棍粗犷,醉拳精湛,都有过人之处。他还精于弹弓,弹丸搭上弦,手起弹飞,精准无比。由于没赶上好时候,考中武举并没有使他进入仕途,马贵堂却也成为扶沟县名闻遐迩的武术教头。 那个时代,中原武风极盛,中原武术正处于飞速普及、发展之中。清末民初,社会长期动荡,官府不能提供安全保障,一时匪患丛生,危害百姓。中原地区本就有着深厚的武术文化,为求自保,老百姓练武之风大盛,习武的人急剧增加。据王广西先生《中原文化大典·武术卷》统计,清末中原堡寨有一万多个,习武的人应有数百万之众。 大约回族家庭受程朱理学禁锢较少,马家儿子女儿都习武,马贵堂的儿子马华亭20岁出头的年纪,更是练出了一身好武艺。马记糕点铺人人习武练拳,个个身强力壮,干起活来生龙活虎,加上生意兴隆,日子过得充实惬意。 秋去冬来,中秋节大赚了一把的马贵堂,开始盘算下一个黄金季节——春节的生意。农历十月起,趁着秋收后粮价便宜,马贵堂开始收购原材料。他拿出家里多年来的全部积蓄,选购上等白糖、香油、芝麻、白面40余吨,将店里原有的三间库房扩大为六间,原材料一层层在里面摞了一人多高。 就在马贵堂努力为家人营造未来的关键时候,不幸的事情发生了。那年腊八,北风呼啸,寒气逼人,马记糕点铺的生意却十分红火,伙计们都在店铺中忙碌,后院却突然传来了令人心惊胆战的 呼喊:“失火啦——”马贵堂与众人赶忙冲向后院,只见库房浓烟升腾,熊熊火焰从窗口向外猛舔,房子内噼啪作响,十分骇人。他赶忙带家人、徒弟救火,但当时狂风甚盛,大火势不可挡,很快将后院变成一片火海…… 改弦更张打拳卖艺 这场变故,对马家影响深远。开封武协的王国安先生曾对马家历史多方调研考证,详细描述了马家那段经历。 那场大火,烧尽了马贵堂多年的心血和操劳,转眼间,马家从小康之家变得一贫如洗,只得搬回三间草房的老宅居住。 对于马贵堂来说,那是撕心裂肺的痛,他悔恨交加,卧床不起,两天水米不进。到第三天,他勉强支撑起身子,看着精神恍惚的儿女,一声长叹,泪流满面,全家顿时哭声一片。 待哭声稍歇,马贵堂说道:“事已至此,再哭无用。咱家在扶沟怕是活不出精气神了,去开封闯闯吧,开封地面大,听说卖个烤红薯、摆个茶水摊也能养活几口人。” 经过几天准备,马家七口人告别家乡父老,推一辆独轮车前往当时的河南省会开封。一路风霜雨雪,四天后来到开封,在南泰山庙附近找到了一个暂住的地方。 当时开封每年腊月二十三要“赛会”,城内众庙会各有绝活,当地民谚说,“城隍庙老会看高跷,阳光庙老会看舞龙,北乡盘鼓震天响,泰山庙舞狮第一名”。“泰山庙老会”的“看家玩意儿”是舞狮,但这一年却缺一个舞狮的主角“领球人”。马家住下后,适逢“泰山庙老会”招募“领球人”,马贵堂就让马华亭前去应募。马华亭20岁出头正当年,平日练得武艺精熟,又逢家庭陷入绝境,激发出巨大能量,他使出浑身解数,技压群雄,通过了选拔,并获得了五块银元的奖励。几天后的“赛会”上,他的动作难度大,编排新颖,表演漂亮洒脱,赢得满场喝彩,为泰山会赚足了面子,得到了20块银元的奖励。这笔钱让马家过了个好年,也站住了脚,更重要的是赢得了一定的名声。 随后,马家人找到了糊火柴盒之类的零活,辛勤劳作赖以糊口。生计虽然艰难,但闲暇之时,马贵堂仍带着一家人坚持习武,除学习家传少林红拳和醉拳外,马贵堂还让女儿马素真拜著名拳师李景顺为师,让儿子拜冯玉祥大刀队队长许同贤为师,分别学会了弹腿功和查拳,武功更加精进。 数年后,马华亭的女儿国英、儿子克勤年纪渐长,武艺渐熟,马贵堂就转托人情,让马华亭等在大相国寺“画锅”“撂地”,打拳卖艺。 “画锅”就是在地上画个大圈开始表演,叫这个名字,无非是靠它吃饭的意思;“撂地”的意思和“画锅”差不多,只不过场地相对固定。在那个年代,相国寺是开封的热闹处,寺外是繁华的闹市,寺前院东西两廊摊贩挨门排户,二殿前后则有着各种各样的民间娱乐,说书、唱戏、练武术、摔跤、算卦、变戏法、相声、玩杂技等,热闹非凡。 在这里打拳卖艺并不是简单的事。在熙熙攘攘的闹市吸引人们注意,赢得众多看客的掌声,不但要有真功夫,节目设计还要新奇、醒目,动作还须舒展、漂亮、大方。如果没有绝活,被人砸场子不说,吸引不了观众,根本无法在这里生存。马华亭在大相国寺这个舞台上,表现出了过人的才华,他带着妹妹和儿女,在这里牢牢地站稳了脚跟。 不过一开始他们赚不到多少钱。马家人功夫地道,马华亭的醉拳、弹弓绝活,马素真的双刀,马国英的硬气功,马克勤的九节鞭,等等,都惊险好看,马家“画锅”之旁,观众很多,喝彩声不断。但到了掏钱的时候,却往往很少有出手大方的看客。后来有人给马贵堂出主意:打拳卖艺收点钱,行话叫“清卦”;练“玩意儿”兼带卖药、看病,这叫“混卦”。自古“武医不分”,你们马家人世代习武,有一手正骨绝活,还能治疗一些疑难杂症,何不走“混卦”路线? 于是马家人找出家传秘方,配制了跌打损伤的药膏和刀伤药,在表演达到高潮时,绕场卖药。由于马家药膏十分管用,生意逐渐红火。 1936年,马家攒下足够的资金,搬进相国寺大门里西侧第一家门面,在那三间高大的门面房上,挂出了“幼亭诊所”的招牌。曾经历剧变的马家,经过十多年的艰辛努力,靠武术和医术,终于又挣得了一份家业。 竞技场上扬名立万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武术逐渐有了向竞技体育转化的趋势,马家人初试牛刀,屡获佳绩。1936年,马克勤参加河南体育比赛,获得弹弓、踢毽子两项冠军银盾,他的妻子马玉霞(从小在马家生活、习武)参加“河南武术省考”女子组打擂,夺取“巾帼擂台赛”优胜奖,当时的河南省主席刘峙亲自为她颁发奖状、奖品。随后,优胜选手组成的“河南省武术队”,曾先后应邀赴武汉、广州等地表演。 此后十多年,武术比赛因战争停止,直到解放后才逐渐恢复。1953年,“全国民族形式运动会”(后定名为“第一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在天津举办。马克勤夫妻和大女儿马春喜都被选入中南局武术队,准备前往参加。 为了准备这次运动会,马华亭专门为孙女“量身定做”了“峨嵋刺”套路。马华亭在“老开封”中名气很大,马家人都是好相貌,他更是魁伟高大,仪表堂堂,他不但武艺精纯,更兼在大相国寺“画锅”、“撂地”20年,善于编排创新套路吸引观众。比如他的弹弓不但打得准,还能打“回头望月”、“天鹅夺窝”等众多花样,人称“神弹弓”。这一年马春喜13岁,她自幼聪慧颖悟,习武天分过人,六七岁就在相国寺登场亮相,大场面不怯场。根据孙女天真、活泼、轻盈的特点,马华亭设计了“峨嵋刺”套路传授给她,这个套路不但兵器奇特,又糅进了很多轻盈跳跃的动作,如“鹞子翻身”,“燕子抄水”,“倒打紫金冠”等,动作编排新颖,既充分体现兵器特点,又显示了腰腿功夫,演练起来如行云流水,优雅洒脱,精彩绝伦,十分叫好。 在这次体育盛会上,马春喜的“峨嵋刺”脱颖而出,好评如潮,最终获得了金奖。而她与母亲马玉霞的“对打拳”表演,也因功夫扎实,配合默契,打斗逼真,扣人心弦,获得了全场观众的好评。 随后,马春喜被选入“莅京表演团”,前往北京中南海,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做专场表演。马春喜英姿飒爽、满场飞舞的表演,令这些特殊的观众拍手叫好,笑逐颜开。后来,马春喜的这套动作多次为越南、朝鲜、柬埔寨等国贵宾 表演,令那些大人物赞叹不已。 马春喜后来两度脱离武术界,但最终仍与武术缘分难解。1954年,她入选国家武术队,师从武学大家李天骥,后来国家武术队因故解散,她改练体操,达到健将标准,曾代表河南参加全国第一届青少年运动会体操比赛。1961年,她被保送到北京体育学院体操系,但到了那里才发现,这个系的全名是体操武术系!似乎是前缘锁定,她稀里糊涂又回到武术界,这次师从武学大家、河南老乡张文广,她的武术功底得以再上层楼。 北体毕业后,她没能从事武术工作,而是被分配到郑州市十一中任体育老师。1979年,河南省组建武术队,她才又被“挖”到省体委,出任省武术队女队教练,为河南培养了许多著名的武术运动员。后来她又出任河南武术队总教练,在任期间,兢兢业业,踏实努力,1991年,河南男女武术队分获全国武术锦标赛冠亚军,使她的教练生涯获得完满成功。 马春喜的妹妹马春玲、马春琦及弟弟马春山也都与武术有着不解之缘,数十年来,他们活跃于武术竞技场,均获得多项殊荣。马春山的儿子马振宇承传家风,多次在省内外武术比赛中拔得头筹。马春喜的两个儿子也长期从事武术运动,屡获佳绩,她的孙女刘若彤年仅八岁,却已在武术上表现出过人的天分,在香港国际武术节和焦作太极拳交流大赛中斩获四枚金牌。 今年10月15日,马春喜将赴四川宜宾,出任首届老年人健康大会太极拳剑比赛总裁判,这是她退休后常从事的工作。退休十年来,她从竞技武术转向全民健身,创编了太极扇、太极刀、太极拂尘、太极长穗剑等套路,丰富了太极拳的套路,受到众多爱好者的喜爱,在民间广为流传。她常被邀请到省内外各地传授这些太极套路,也常到香港、新加坡、日本、马来西亚等地,带出众多的国际学生。接受采访时,马春喜颇有感慨地说,以前担任竞技教练,只是“在院里弄住二三十个人”,从事全民健身活动后,才感觉这条路很广、很宽、很精彩。 应时而变,马家的武术之路似乎越来越开阔。 马家武术第四代传人马春喜为周恩来总理和朝鲜贵宾表演“峨嵋刺”套路。 翻拍资料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