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拳”与“短打”,是螳螂拳法中两种不同类型的技击招法。说到“长拳”、“短打”的名称,武术界尽人皆知,但是,对其含义却不尽明了,至今没有一个合理的释义。仅就笔者所见各种诠释,皆与明代命名原义相悖,从而影响了人们对它的理解。为此笔者查阅了一些古代武术典籍,并参照几种字书,对“长拳”“短打”,逐一剖释, 力求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颇有领悟,现愿将所得与武友诸君同享,并欢迎探讨交流。
一、“长拳”与“短打”之由来与释义
最早论述 “长拳”与“短打”的书籍,是明代唐顺之编著的兵书《武编?前卷五•拳》,书中讲到:“赵太祖‘长拳’,山东专习,江南亦多习之。三家‘短打’,越[人]亦颇能”, “逼近用短打,若远开(离)则用长拳”(下文所引唐顺之语均出自此书)。唐氏所言简明扼要:远用长拳,近用短打。“长拳”与 “短打”是相互对应的两种招法,在山东专练(后来成为螳螂拳中的技击招法)。
(1)在《汉语大字典》中,“长拳”两字的释义分别为:“长:①凡空间时间距离较大者。又指长度;②远,不近”。“拳:①手;②屈指卷握的手,即拳头”。
在拳法中,将“长”与“拳”组合命名为“长拳”,其义即“长手”招法,是用于远距离击打的技击招法之名称,即唐顺之曰:“若远开则用长拳”。
“长拳”一词现在的释解易产生歧义,如果变通一字,即把“拳”字变“打”字,成为 “长打”, 就通俗易解了。“长打”与“短打”相对应,这不是笔者想当然,明代原有 “温家‘长打’七十二行着(招法)”之说(唐顺之语),此言证明唐氏时代,指招法而言,既讲“长拳”也说“长打”, “长拳” “长打”通用。那时候所说的“长拳”, 既不是“拳术类目名”,也不是“拳种名”,更不是现代长拳的套路风格名目,而是指因为与对方相距一定之距离,而施以相应的招法打击对方(值得注意的是,进入清代,就不再出现“长打”之称了)。
(2)“短打”之义,在《说文解字》中:“短:有所长短”。“打”字在宋代以前各种字书未收,宋代徐铉校注本《说文•手部》新附打字:“打:击也”。《汉语大字典》中:“短:不长”。“打:撞击;敲击”。
拳法中命名“短打”,即近距离击打的技击招法谓“短打”,明代又与“短拳”相互通用,“短拳”也与“长拳”的招法名词相对应。戚继光言:“(长拳)接‘短拳’之至善”,即与对方交战时,施用长拳不利,速接短拳相击才能制胜。延至清代“短拳”与“短打”同时存在,“温元的短拳”、“马籍的短打”(见弗遑道人《罗汉行功短打》)。“短打”并不是“拳术的称谓”,亦不是“拳种名”,更不是“武术分为长拳与短打两个派别(类别)”,而是一种招法的称谓。
“短打”相对于“长拳”,在武术界的应用与诠释,较好理解。“逼近用短打”(唐顺之语)。此语明言“短打”是比“长拳”更近距离的技击招法。距离究竟有多近,才能施用短打?按“长拳”为一臂以外之距,“短打”则在一臂之内近身短靠击打,在面对面的险境中所施展的招法称“短打”。明代把擒拿锁扣亦归“秘传短打法”之中(谢三宾订正《武备新书》),其归类是正确的。
(3)长拳、短打由来及命名原义如上说,而今一些人的理解和诠释之所以与以上引证相悖,其原因有两种,一是理解不深而误释,另是见误释后而被误导。今人对“长拳”做出“拳术类目名”或“拳种名”的诠释,主要是依据程宗猷《耕余剩技•问答篇》中 “长拳有太祖、温家之类,短打则有绵张、任家之类”之语。岂不知程氏《耕余剩技》晚于唐氏《武编》55年才问世,程氏所言,亦是源出于唐顺之《武编•拳》一书,只是变通了唐氏原说,其原意也是指招法,并无误,而是今人领会之误,作出是武术两个派别和拳种的解释。其实,除了程宗猷,唐顺之以后戚继光、何良臣、王圻等人著作中记载武艺、拳的部分,也大都汲取了《武编》的内容,此不赘述。
二、“长拳”与“短打”各含哪些招法及作用
螳螂门招法要诀有“七长、八短”,“八刚、十二柔”。这都和长拳、短打有关联,所谓 “七”、 “八”、“十二”等数词,只是个概数,如唐顺之即讲“长打‘七十二’”,实际的招法不止于此,仅是用之以便于表述而已。
(1)“长拳”包括“七长”和“八刚”,是长拳中的代表招法。“七长”有:迎面直冲、反身疾入、剿手破掌、缠封双掌、绕步入手、顺步擎手、胸前挂印。“八刚”有:泰山压顶、迎门直攻、顺步双掌、叠肘硬攻、贴门靠臂、硬崩伏底、左右双掍、摔捋两分。以上“七长、八刚”只是长拳称谓中一些主要招法而已。螳螂拳师郝恒禄曾曰:“(此)是长拳之优要也”。
长拳招法中“迎面直冲”占“七长”之首,势势之中,招招之内,出击打人,不离是法。长拳出击手脚展,闪赚进退要神速,技法灵活善变,还须腿足便捷。恰是“足如脱兔身如风,长拳迎门往里闯,观其‘三关’左右中,拳打两肋于中心”。另在“全身十二捶”中有长(拳)短(打)技法,其中包括四长、八短分上下,四长为手脚,长拳施招用手脚,“赵太祖‘长拳’多用腿”,“用手用低腿”;还有 “二十四寻(长)腿”等(唐顺之语)。直攻硬上是长拳之要旨,“八刚”是长拳之灵魂,“八刚”招法比“七长”更凌厉、速决,一招见分晓。
(2)“短打”包含“八短”和属短打范畴的十二柔、摔法、擒拿(后三种各名称太繁琐,此略)。“八短”有:迎面头捶、靠身臀捶、蹲身肩捶、近身双膝、游袭双肘(双肩、膝、肘各为二短),此又在“全身十二捶”的招法中。十二柔是专克长拳之法,长拳招法讲主攻,十二柔是见手才入手的次于“刚”手之招法,“八刚、十二柔”,即明代已形成的招法名称。
“短打”即施之八短,头捶、膝、肘等,“山西刘‘短打’用头、肘”(唐顺之语),短打招法多击打要害处,还要“以熟为乖”,近身用靠打、摔、拿之招法,环环相扣,见隙而发,使对方无反抗能力为止。如施长拳有反复(躲闪、倒地再起等),短打则一招制敌。但短打是不得已而行着的近身短靠技法,能施行长拳招法而慢胜,也不落在险境中用短打。
七长八短所用要分明,“长拳”中“八刚”有虚手(招),“短打”中“八短”是实手。此正合唐顺之说:“‘长拳’变势,‘短打’不变势”。“变势”即施用长拳招法击打,一招不灵,可再换另一招,短打则不行,短则险来不及换招,所以称“不变势”。概言之,放长击远谓“长拳”,距短靠身用招,谓“短打”。
三、名家论“长拳”与“短打”之精要
长拳、短打的招法名称,见于文字记载从明代始,首由唐顺之提出,而程子颐在《武备要略•长拳法》“长拳说附短打拿跌”中曰:“长拳兼短打,如锦上添花”,也说得透彻明了。而延续建国前,当时人大都知其含义为招法,并遵循前人论述和应用,后来有了异说,偏离了原来含义。但是,在螳螂门中的老拳师阐述长拳、短打时,都是遵照明代唐顺之及清代李秉霄(号升霄道人)说,现今一部分螳螂拳习练者都有继承。
明代唐顺之曰:“拳有定势,而用时则无定势。然当其用也,变无定势,而实不失势,故谓之把势。作势之时,有虚有实,……虚实之用,妙存乎人。故拳家不可执泥里外圈,长短打之说,要须完备透晓,乃为作手技。欲精,欲(愈)多用,欲(愈)熟,欲騪(嗖),欲(愈)狼(狠)(嗖、狠:意即用招法,越快愈狠也)。……长拳变势,短打不变势 ,逼近用短打,若远开则用长拳。行着既晓,短打复会行着,短不及长矣。……长拳行着,凡打法行着,多从探马起”。即面临险境各有选择,寸有所长,尺有所短,视对方距离及占势,施用长、短技法,以决胜负。
戚继光《纪效新书•长兵短用说篇》图势解说:“用长贵短,用短贵长,此艺中妙理。短而长用者,谓其可御彼长。长入短不中,则反为长所误,故用长以短,节节险嫩,就近身尺余,法便不老,彼见我长,安心欲使我进深无用,我忽节节短来,彼乃智屈心违,仓卒使彼对我不及。此用长之妙诀,万古之秘论也”。“探马(长拳招法)传自太祖,诸势可降可变,进攻退闪弱生强,接短拳(打)之至善”,“(长拳)双手逼他单手,短打以熟为乖”(《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戚氏前说虽然不是对长拳短打的专论,但也能说明其义是相通的。对阵双方交手时,用“长拳”招法出击,对方应招,如不速胜,必转化成短短相接,此时施用“短打”,谁精于“短打”招法者,谁胜出也,并且要求“短打以熟为乖”。
梅花螳螂拳师郝恒禄在《太极梅花螳螂拳略论•长拳与短打》中曰:“粘、拿、掍、缠、扣、挑、崩、贴、跟、帮,此短之宗旨也。虽然短打亦非完全长拳之身法,而长拳亦多短打之势。但长拳乃长驱大进,横冲竖挡。”又曰:“短,此乃短兵相接,贴胸靠背,粘手抵足……然则长拳纯刚,短打纯柔乎?殆亦习也,乃各有虚实与智变耳。要能够在心明机警,法熟多变化,刚柔并施而手法绵延而不断,身爽捷而步实速,长短合作是也,故能长中之细(柔),短中之刚,一相混相助,则无往而不利矣,又何计乎长与短也”。从郝师祖论长拳、短打技法中看出,其言完全符合唐顺之论长短技法的原始含义。
崔寿山拳师《螳螂拳谱•短打紧要》中有:“长短起落,刚柔硬软,各有所长,慎勿疏忽”。“长短起落,长短者忽长忽短,或一手自为长短,或两手互相长短,短变为长,长化为短,亦兼出入进退而言之也。起者打下而翻上也,落者击上而捎下也……”。
笔者师傅桑永茂拳师是郝氏梅花螳螂拳第四代传人,他曾讲:长拳短靠(打)的技法都属散手招法。即使招法强利,还要有手臂、腿脚的硬功及神势、威猛之力而攻击,才能获得成功,反之不见能胜也。
综上所述,螳螂拳是综合了长短技击方法,并以短打为基础而形成的独特拳种,知名于武术界。其技击招法中长拳与短打,如同筋、骨般密切相连,相辅相成,是技击的主旨。长拳、长打;短拳、短打,从明代形成的技击招法,经过几代武师们实践演进,最后名称定为“长拳”、“短打”。当今应消除误解,还原来面目,以利广大习武者广为运用并继承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