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 头部在人身中最为重要,是维持平衡的关键,起着方向盘、船舵的作用,如秤之定盘星,为周身之主宰,前进、后退、左顾、右盼等行动均以头为准绳。 要时刻注意尾骶骨与鼻尖上下对成一垂直之线,达到“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的要求,使百会与丹田两处的虚领顶劲(即提起精神)、气沉丹田(松腰下垂)相配合,形成对拉拔长,如皮筋、似弹簧,应用时如张弓搭箭,随机即发。 2.眼 “眼为心之苗”,意在领先,目光亦随之变换,身手步随目光之动向而转动,所以眼神在引劲、发劲中有重要地位。如将人发远,眼神仍须前注,此有“一克如始战”、“劲断意不断”、“神气不令割断”、“放劲如入木三分”的作用。“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目光对于上下、前后、左右几方面都要照顾到,余光四射,不可呆视。同时视觉与听觉相配合,再和人体神经末梢的触觉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推手中所起的作用会更大。 发劲时,为了避免闭目现象,眼光一定要注视、跟随发劲部位(落点),这样既可克服使劲时容易闭眼的毛病,又可提高眼眸的运转能力。目光常有神意贯通的刺激,战时亦不至因对方来手而眨眼,并且神意贯透于目光,日久目光神威,阴冷中透出杀机令敌胆寒。但实战中不可全偏重于目视,高手对敌时当用“神视”,即全神“聆听”,待机而发。 3.肩 肩要活、要松、要沉,所谓“沉肩坠肘”就是这个意思。此外,从技击训练方面来讲,在松肩的同时肩窝则要撑,要留有空隙和弹性,千万不能夹死,这主要是为了训练手臂在运动中的掤劲。具体做法是两肩下腋部好像放着两个弹簧,两臂如在弹簧之上被弹簧力支撑起来,按之则顺其落,抬之则随之起,随高则高,随低则低,攻时能发出弹簧性的弹力向外抖发出去,这就是臂膀的弹劲。这种能力在静时则含而不露,动时则得机即显,不得机则守,平时可起保护身体重心不被攻击破坏的防线作用。这种内在的弹簧劲不发动时似绵裹铁、软中有硬,发动时利如钢锉、无坚不摧,可以做到极柔软和极坚刚,刚柔俱备,刚柔相济。 4.腰 腰为人体的主干,承受着人体的重量,是身体协调运动的枢纽。太极拳发人全凭腰功,所以拳经特别强调“势势存心揆用意,命意源头在腰际,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净气腾然”。发劲时要命门后突,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下沉发劲,借助地面的反弹力将人掷出、放出。 任何拳种都注重腰功的运用。腰力运用得当,可以加强发劲效果,提高发劲速度,并使周身力量集中于一点。太极拳家说:“掌腕肘和肩,背腰胯膝脚,上下九节劲,节节腰中发。”倒卷肱的诀窍也强调“拧腰变脸”,都说明腰在技击上是何等重要。 5.腕 腕部如果松懈无掤劲,手背必然也没有掤劲,推手时就容易被对方拿住手腕而受制。所以,在技击运动中要鼓起腕子,使手腕松软平直,有助于内劲由松柔趋于沉着,手臂极为轻灵圆活,又极为柔软沉重,使内劲由中指根发出,并便于变换手势手法。 腕部的圆活扣转,也是解脱对方使用反筋背骨、分筋挫骨、按脉截脉等擒拿的方法,使自己不致受制于人。 6.踝 拳经曰:“其根(指太极拳每举动之劲力)在脚。”只有踝关节轻灵坚韧又灵活,使上下劲力贯通,才能产生骤然的弹力。太极拳对踝关节的训练,也和其他部位的训练一样,是综合地放在盘架子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长期的盘架训练而使踝部在扭曲旋转中得到锻炼。除此之外,还可以单独旋转而锻炼之,并在太极拳独特的步法(如迈步如猫行,可以加强踝部的控制能力和轻灵活动)、画圈和腿法练习中锻炼踝部。 7.手 打拳者,手极虚极灵,物有挨着即知,即能随机应之。《拳经》要求“举手不可有呆像,彼之力挨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里,手上有分寸,秤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权彼来之长短毫发无差,前进后退,起落闪换,处处恰合”,只有这样才能得心应手。 《拳经》对全身总的要求是,“活泼于腰,灵机于顶,流行于气,行之于腿,蹬之于足,运之于掌,通之于指,敛之于髓,达之于神,凝之于耳,息之于鼻,呼之于口,哼之于沉,哈之于快,咳之于远,开之于蓄,合之于发,撑之于膝,纵之于踝,浑灵于身,全身透发之于汗毛,重在要求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意气劲集达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协调一致,一气呵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