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芗斋说:器械不过是手臂的加长。这话没错,但习武者如果不注重器械的训练则是有欠缺的。陈明洁先生说过:不会使用兵器的练家,只能算半个把式。他本人精通的器械枪有六合大枪、心意大枪、岳武穆枪、杨家枪和双头蛇,刀有心意刀、八卦刀、三义刀和螳螂缠丝刀,棍有盘龙棍,十三把,还擅使点穴橛,太极剑法更是炉火纯青。至于阎志高师爷精通的长短兵器有20多套,他所使用的太极刀重达13斤,太极棍的重量是30多斤。看来,一个真正的武术大师不能只会几下拳脚、几个桩法,刀枪剑棍哪样都不能差。器械的修炼,不仅能助习武者成为武学的全才,更主要的是能够改变武学修炼的精神气质。 一、王者之气 大枪为百兵之王,古之大将善使枪者多是勇冠三军 的英雄。大枪可以培养武学修炼者的王者之气,刚直不 阿的品德,纵横天下的豪情。内家拳中的大枪应首推心 意大枪,心意大枪源于六合大枪,“六合枪,枪中王”。 心意六合拳的鼻祖姬隆风先师即是由精六合枪法而悟出心意六合拳者。心意门的前辈为了使枪拳合一,以枪练 拳,以拳代枪,将六合枪套路中的所有枪花去掉,将六路枪法中能够练出内家功力并与心意拳法相吻合的枪式精选集粹而成心意大枪。
以下为大杆子照片,由河南省宁陵县白蜡杆加工厂提供。
纯天然选材,合理的锥度,握持舒适;是增加内劲、螺旋劲、缠丝劲、爆发力的最佳器材!
浙江陈氏太极拳名师--方艇老师练功照
练心意大枪的杆子要在一丈左右,腊木杆(又称白蜡杆)越粗越重越好。练大枪之前,最好先抖一年的大杆子,掌握好“枪性”,练出丹田气和腰力,然后再练习圈枪、缠拿、崩抖等基本枪法。学习套路时要以丹田拿枪、转枪、抖枪, 配合步法和把位的移动,六合成一。外练大枪,内练丹田,直至用丈二以上的大杆子练习“顺风扯旗”、“太公钓鱼” 等枪式能够举重若轻,才能算是枪功入门。很多心意门和形意门的传人都想练出“抖擞劲”来,且为之毕生追 求。可惜,仅靠站桩和打拳是练不出“抖擞劲”的,抖大杆子、练大枪才是修炼“抖擞劲”的基础。
某知名武术家的十八般兵器!
太极门中的大枪首推武式的太极十三杆,创自武禹襄师祖,以郝为真的功夫最大,80斤的铁杆子可以连抖200多下。可惜,武式的十三杆虽然实用,但过于简单, 还是武禹襄的弟子杨班侯在太极十三枪的基础上增益完善的太极大枪有气势。班侯大枪传入吴门。吴式太极大枪即全佑先小学之于杨班侯,我在丹东曾见师兄丁立杰多次演练此枪,枪法精妙,且符合太极拳之缠丝劲法。丁立杰师兄的太极大枪是马岳梁老前辈亲授。杨门也有太极大枪,不知是杨班侯所传,还是另有机缘。大枪的修炼,不仅可以增长内力,更是练习延长内力传导的手段,长年抖大杆子的习武者,出手都有透劲。 八卦门最有特点的枪法是双头蛇。我最初是在看京剧的时候,见到武生和刀马旦耍弄双头蛇,不知是京剧大师们从武术大师们那里学来的,还是武术大师向京剧艺术借鉴过来的。总之八卦门的双头蛇和京剧舞台上的“双头蛇”在“掖枪”和“涮把”上基本都一样。我的“双头蛇”先学于陈一鸣先生,练了5年,又得家师刘常春先生重新传授。有一年,我到北京拜见八卦门的师傅刘敬儒先生,提到了“双头蛇”,敬儒先生说,会“双头蛇”传统套路的人不多了,你可别弄丢了。我现在就把枪谱公开发表,以免失传。《双头蛇》刘常舂、陈——鸣传授):
1.背锏式 2.顺风扯旗 3.勒马式
4.猛虎出洞换手枪 5.上步掖枪 6.反转跨步枪
7.三绞枪 8.中乎穿心枪 9.上步掖枪
10.转身推进式 11.倒步探海式 12.转身中平枪
13.金鸡诱敌式 14.怪蟒翻身枪 15.退步摇山枪
16,掖枪式 17.返身开山枪 18.转身问路枪
19.左右穿枪 20.左右转身穿枪 21.左右抽涮三扎枪
22.左右顺势挑扎枪 23.左右战身枪 24.倒步望月
25.转身青龙出水 26.背锏收式。 二、君子之风 剑非武者专用之兵刃,古之义士亦佩之,连孔圣人也挎着把剑周游列国,剑更是皇权的象征,所谓尚方宝剑者,即是佐证,所以剑为百兵之君。大诗人李白少年学剑,将诗酒之豪情与剑法的灵动融为一体,才能写出“黄河之水天上来”那样的千古绝句。从《唐传奇》开始,到《蜀山剑侠传》,再到今天的金庸、梁羽生和古龙的小说,他们所描写的那些剑客和剑法所达到的境界都令人魂牵梦萦。 古往今来的剑客多,而剑法就更多了。禅宗三祖云:“至道无难,惟嫌拣择”,可是学习中国的剑法,你不拣择是不行的,因为差不多中国的所有武术门派里都有剑法。惟心意六合拳没有剑,传至戴家,心意拳仍没有剑。有形意门的练家笑我:你们门里怎么连五行剑也没有?这是外行说的话,问一问李老能:他会用剑吗?形意门的五行剑法自然是后人从五行拳中画出来的。 武式太极拳原本也没有成套的剑法,本门的剑法是阎志高师爷请教了自己的老同学李景林先生后创编的,与杨式太极剑法同出一脉,都是源于武当剑。吴式太极剑则不然,我见过丹东的师兄和师姐们练过这种剑法,与杨式的大相径庭,显然不是传自杨班侯。看来,太极剑法的出现不过是100多年的时间,主要是借鉴道家的三种剑法而成:一是武当剑,二是潘元圭的青萍剑和昆吾剑。 八卦剑则是源于程廷华先师,因为董海川先生有一柄五尺长刀纵横四海足矣,没听说过他老人家还擅使剑,除了“转刀”外,似乎没再传下过别的兵刃的练法。近代有青萍剑传人贾耀事先生曾得到并注释过峨嵋山玉溪洞秘传的“纯阳”和“八卦”两种剑谱,但窃以为此“八卦剑”非彼八卦门之剑法,八卦剑还应以程廷华传孙禄堂先生的剑法为准。我师傅敬儒先生融八卦各派的剑法之长,而创出“八卦剑”的新套路,虽多有改革,但仍是中规中矩,不失为学者之准绳。 三大内家拳的剑法总体来看,还是不如武当剑和青萍剑这两种道门剑法系统、完整,练起来也不如人家轻灵飘逸。我的挚友霍端亭是青萍剑名家,霍兄的剑法真是动如脱兔、静如处子,身剑合一,渐人化境。 先辈有训:枪似蛟龙,剑如轻烟。剑法的修炼首要心静,切忌勇气外溢,要精神内敛,寻找禅的境界。俞大猷说:“学成伏虎剑,顿悟降龙禅。”学剑、练剑千万不可心急,气要沉下去,体悟动与静、进与退的当机,因为中国的剑法不讲因缘,只讲阴阳,而阴阳只是一机的变化。 剑是有生命的,这不是文人的矫情,千万别怠慢了手中的剑。胡兰成在《禅是一枝花》中写道:“我们平常说的无生物,具实都有生,而我们平常说的生物,则是有生更有命。”“凡其物理化学的表象的背后都有息在作用。如跆拳有用一张薄薄的报纸砍断粗竹竿的功夫,那就是人通过纸以息触之,而付以息应之。”你学剑、练剑的过程就是你慢慢感应剑的灵性的过程。 三、侠士之勇 20多年前,我见过好友徐其成先生演练的“夜行刀”,刀法矫捷、迅猛,且带有夜行侠的诡秘。古之侠士多用单刀,一是携带方便,二是孤身人不测之地,宜速战速决,因此刀法必须威猛且杀气凌厉,不能拖泥带水。心意拳的拳风正与刀风吻合,无论是河南的心意六合刀,还是戴家的心意刀都是借刀发力,一击必杀的气势使人胆寒。本门的心意刀与形意门的刀法差异不大,也是崩刀、横刀、炮刀,钻刀、龙形刀、蛇形刀等等。还有一套螳螂缠丝刀,是当年金世魁传给戴二阊的,刀法与心意刀不太一样,刀谱云:“刀法有八,即撩、劈、斫、推、扎、挑、绞、点是也。” 太极门也有刀法,但过于简单,且太极拳讲究的是柔化,很难练出刀势,阎志高先师传授过太极十三刀,现在会练的人已经不多了。吴式的王培生师伯传下了太极刀法,比其他各派要丰富一些。 值得一提的是八卦刀,它可是八卦门的看家兵器,为八卦刀是董海川亲传,所以后学者都倍加珍视。而八卦刀也与其他刀法截然不同,讲究的是:以腰为轴,以步为先,人随刀走,刀随人转,虽然不及心意刀的迅猛,但有了许多飘逸变幻。我练的八卦刀法传自阎志高先师,经家师常春先生反复调教,总算能上练家的眼。阎师爷的八卦掌和八卦㈠的器械不知学于何人,按他的辈份和20世纪初在京、津地的交游及声望,应该是得到了李存义、张占魁和刘德宽等朋友的传授。因为阎师爷还传下了一套三义刀,这套刀法是当年程廷华、李存义,张占魁三人结义时所创,会练的人很少。家师常春 先生将阎先师传’卜的八卦刀、三义刀和陈明洁先生传的心意刀融合在一起,重新编创了《五行八卦刀》,对本门武学大有增益。 过去有前辈常说:刀练臂、剑练腕、大枪练丹田,这话有道理。器械练习是增长内家功夫的重要途径,阎志高师爷用的大铁剑有10来斤,刀和杆子都有10多斤重。我见过有抖大杆子的练家,在杆头上捆上沙包以增加重量。其实抖大杆子还有——个鲜为人知的好处就是当你心情不好的时候,一定要多抖—-抖大杆子。腊木杆反复磨擦劳宫穴,心火自然消失,如得真传再结合丹田气的运转练习,抖过100下后,五脏六腑如同三伏天饮用了冰镇果汁的感觉,什么烦恼、愤怒、沮丧和抑郁都会烟消云散。 按内家拳的修炼体系,可以将器械练习分为:刀练精、枪练气,剑练神,这可能有点机械片面。总之,练拳不练器械不行,最起码说明你习武不够完整。 另外,戴家心意门还有一件独门器械,在这里简单地介绍一下,那就是戴家的十三把,也就是明末清初传到垄西地区的鞭杆。十三把是明末清初的大儒傅山所创,傅山字青,别号石道人。他是反清复明的文入团体中的骨干,酷爱丹道禅学,精通拳法器械,擅长医学。 清初顺治时期,收缴民间兵器,傅青主携子驾车游走行医,于是就将长鞭的鞭杆当作了兵器防身自卫,将刀法、剑法、枪法和棍术融为——体,取名十三把。十三把不算凶器,便于携带,技击性义强,因此傅青主甚为珍珍。戴隆邦的祖辈与傅先生有交往,幸得真传,于是戴家的这套十三把又称为“石道人”,以纪念傅青主的传艺之德。这套鞭杆里有些式子的名称很耐人寻味,像“闭门不出、拨云见日”等,可能是石道人当年心情的写照吧。
|